陆志强:专注小齿轮,转动新时代

南方+ 记者

人物简介:陆志强,1981年生,大学本科,湖北黄石人,深圳市兆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获得5项国家级专利,擅长高精密塑胶零件的设计技术,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可生产齿形精度0.003MM高精密注塑齿轮模具。先后获得2018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其主导《面向智能设备的微型传动成套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解决了全屏手机升级摄像头模组中齿轮制造的稳定性、自动化生产和自动化全检等问题,使外径仅0.7mm的微小精密粉末注塑齿轮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中国制造2025》主执笔屈贤明曾说过:工业强基有3个要素,第一是基础零部件,第二是基础材料,第三是基础工艺。齿轮作为工业的基本元素,是制造装备业中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关键部件,可引领传动装备迈向产业中高端。

目前,我国已量产的精细齿轮,最小外径为0.7毫米,模数0.065,产于深圳市宝安区燕罗街道一家企业的齿轮车间。该企业叫深圳市兆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兆威”),负责齿轮生产技术支撑的是陆志强带领的工程部团队。

陆志强曾获得2018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他多次解决公司卡脖子技术难题,使微小精密的粉末注塑齿轮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实现超微型行星齿轮箱国内的零突破,使公司齿轮生产超过4亿个。

把量产的精细齿轮做到最小外径为0.7毫米

兆威是一家设计、研发、生产精密传动系统的制造型企业,陆志强是公司工程部经理。去年,陆志强凭借“面向智能设备的微型传动成套技术及产业化”,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该奖项可谓中国机械工业的“诺贝尔奖”。陆志强的获奖理由是:解决了大批量制造微小精密齿轮时不良率极高的难题。

要知道,粉末注塑成型稳定性低,不良率高,几乎是注塑行业的共性问题。“我们当时第一批模具生产的齿轮,良率不到30%,尺寸这么小、精度这么高的粉末成型胚料,脆弱得像豆腐一样,轻轻地放在手里都会坏掉。”陆志强回忆说。

时间十分紧急。陆志强带领团队反复优化设计方案和生产工艺,最终实现了高精度微小齿轮的稳定生产,把不良率降到了万分之五以下。于是,这些小齿轮的大批量生产成为了可能,被应用在全面屏手机的升级摄像头模组。目前公司这类的齿轮生产已经超过4亿个。

陆志强经常和团队成员说:“我们的存在就是不断创新,打破技术壁垒,一次次开启挑战模式。”陆志强曾遇到一个项目,齿轮用于新能源汽车刹车系统连接支架。“客户要求产品在96度、1万N连续冲击1万次的情况下不损坏,但第一次测试只做了300次,产品就坏了。”当时陆志强没有任何改进方向,困难把他逼上了绝境。机会只有一次。在短短5个月内,陆志强带领团队做了上百次试验,样品验证还没法自测,只能凭分析一直做。最终,客户测试一次通过,样品寿命超过1万次。同时竞争的一家德国公司早一年开始研究,却只能做到5000多次。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陆志强的世界里,接了客户订单就必须按要求完成,不因价格低而降标准,不因难度高而放弃做,“我做了300多个项目,还没有一个是因为失败而放弃的。”目前,兆威已做出来的量产品齿轮的最小外径为0.7毫米、精度达JGMA 0级,模组取数达到64穴,为后续大批量高精度的微小齿轮箱投入实际应用提供了支持。而市面上接近60%的手机摄像头升降模组,都有兆威的齿轮。

硬性要求:产品不能做得比同行差

工作多压力大,是不少人离职的原因之一。而陆志强上一次离职,来到兆威则在于:上一份工作节奏太慢,没什么事可做,怕待久了会废掉。如愿以偿地,陆志强忙了起来:“终于可以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工作上了。”公司接的订单大多是尺寸精度高、制造难度大、测试条件苛刻的产品。这些应用在新领域,标准和要求差异较大。这也意味着,对陆志强和团队成员来说,挑战经常出现。

2016年做汽车节气门齿轮时,陆志强团队使用了一种新的模具结构,可以提高齿型精度,但会增加后工序和成本。为此,陆志强打算设计一台高效的自动化设备,快速处理产品后工序,将成本控制到最低。当时做出的设备,处理精度和除尘效果很差,投入的20多万“打了水漂”。

在公司负责人的鼓励下,陆志强继续攻关,设备终于开发成功。有了这台设备,同类型的齿轮,兆威能做到比同行的精度高很多,汽车节气门齿轮项目也越做越大。

“最艰难的时候,是客户对我们失望的时候。”陆志强说,自己最难受的时候,就是没有达到客户要求和预期的时候。为了项目高质量完成,陆志强要求团队在项目开始前,定好完成的标准,列出风险点与解决方案,即使风险点只有1%的可能也要列出来,不能抱侥幸心理。然后是实行时间排期,每个步骤都要清清楚楚。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后,就是沉下心研究,不因问题难而妥协,做出兆威的质感。

陆志强给团队定了一个硬性要求:“产品不能做得比同行差。两个公司的产品放在一起,要让客户认得出兆威的质感。”作为工程部负责人,陆志强希望,让业务部门放心接单,不用考虑技术门槛。通过努力成为行业标杆,让客户像认可德国IMS一样认可兆威。

随着5G的逐渐推广,兆威正在通过创建可实现智能家居、智慧健康、自动驾驶、无人机配送系统、虚拟现实等诸多功能的齿轮传动技术,帮助塑造5G未来。陆志强希望,自己能用小齿轮转动5G人工智能新时代。

致敬词:外径0.7毫米,年产量4亿只,齿轮虽小,然领跑了世界。陆志强,你用心,成功攀越了齿轮模具生产技术的新高度,小小齿轮,转动了5G人工的智能新时代。


为宝安工匠们点赞!(可多选) 杨亭亭:慎终如始,让每一块手机电池安全可靠 邓时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国之重器“中国焊造” 古显善:千磨万击还坚劲,用心“雕琢”世界品牌 梁勇军:用炉火纯青的技艺,让印刷包装走向新高度 梁忠玲:常创常新,让模具焕发智慧光芒 蔡哲豪:深耕自动化产线的创建与升级,向“中国制造2025”不断迈进 陈建立:融通“百家所长”,在数字化征程上永不止步 雷安良:征服70多个国家300多个机场,让全球见证“中国制造登机桥” 陆志强:小小齿轮,转动5G人工智能新时代 陈晓宇:获欧美客户认可,为万物互联贡献5G PCB产品 黄建国:打破尺寸设计固有思维,首创2米超长线路板 霍俊标:不想当维修工的程序员不是好的研发者 卢淑芬:行胜于言,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 罗文欣:专注垂直加热炉开发,7年推出5款“国内首个” 汪明:匠心沉淀,慧心创造,让柔性电路板“中国品牌”在世界唱响 杨国军:赤橙黄绿青蓝紫,用PDU做好设备使用与管理 杨明:六年磨一布,造超净技术 陈仲如:跨越平台技术鸿沟,创新实现“智”赢未来 彭树林:守一台磨床24年,一人可顶百万设备 邵鹏睿:跨越重重技术门槛 令辉煌的灯光点亮苍穹 提交



【记者】苏国锐

【通讯员】邬云 张璐婷

编辑 莫凡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