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副教授李楚华:小学在性教育方面需要做得更多

晚安华师
+ 订阅

编者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未成年人能够方便快捷地从网络和影视获取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受不良信息的影响,青少年早恋、堕胎、性犯罪的比例不断上升,因为性困惑而导致的性心理疾病也日益增多。相应的在教育研究领域,未成年的性教育问题也是教育者们不断争议的热点和难点。

就学校教育方面而言,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楚华认为现阶段对于未成年人性教育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尤其体现在小学阶段。如果对中小学未成年人性教育进行分工,由于中学课业压力较大,小学相应地在性教育方面需要做得更多。可是,目前小学在这一部分还是一个很大的空白。又加上处于小学的未成年人不懂事,自我保护能力弱,小学生受到性侵害的风险也就更大,所以李楚华认为当前小学的性教育尤其得抓紧。针对社会各界关心的学校性教育问题,李楚华从不同角度切入,试图告诉民众:不做性知识的“鸵鸟”,学校在性教育方面也非常重要。

正视性教育的缺失,不再“谈性色变”

性教育的缺失大致可从两个方面归根溯源,一是传统观念对于性教育的束缚,二是性教育面临的社会压力巨大。

首先,由于“谈性色变”这一传统观念,大多数家长和老师无法十分坦然地和孩子谈“性”。有些家长觉得“这个还需要学吗?我小时候也没人教,大了不是自然就懂了吗?”这是一个普遍的误解。“另外,我们对于性的启蒙和西方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国情不同,有人认为我们教孩子性知识,就是在教唆、引诱。我接触的部分老师也会认为只要你不讲孩子们就不会想。但他们真的会因为你不讲就不想吗?他们照样会想,还会自己找途径去了解,而且找的途径还不一定适合他们的年龄。”这也侧面说明了良好、正确的性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做性教育中将头埋到土里的鸵鸟。

其次,我国在性教育方面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具体体现在师资和学校两方面。由于“性”具有一定的隐私性,所以对教授性知识老师的专业程度有一定的要求。老师谈得科学、合适,孩子们才可能更好地接受,“性教育”才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而我国现在具有专业性教育知识的老师并不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除了师资力量有困难外,学校的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几年前我国曾出版过《珍爱生命》这本小学性教育教材,这是我国儿童性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开始。但很多家长对这套教材表示明确反对,认为教材中的插图过于直白,比如书中有描述孩子是如何由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而诞生。虽然教材以漫画的形式与口吻表达部分内容,很适合孩子的年龄,但家长普遍认为其尺度太大,难以接受。这样一来学校压力徒增,最后《珍爱生命》的教材被全部收回。

谈及学校对于未成年人性教育的特殊意义,李楚华认为学校和家庭肩负的责任是不一样的。其所独特具有的社会属性让学校的教育更具有普适性,学校教育面向的是群体,而家庭的教育是面向个体的。因为“性”这个话题略为私密,对于个体而言较难开展。在学校的群体中,孩子不用担心不好意思,会更加淡定和更好接受。对于家庭的性教育则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

从娃娃抓起,性教育也要因人而异

因为现存性教育存在的巨大不足,李楚华对于未成年人性教育十分关注,先后多次到广州多个中学开展过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讲座。据介绍,她会根据讲座受众的年龄段不同而对讲座内容有所调整。针对高中、初中、小学中不同年龄的受众,讲座内容会与受众的不同身心状态相匹配。

例如初中生,他们的第二性征刚刚开始发育,生理和心理都相应会发生一些改变。身体上的变化引起部分初中生的好奇,进而引导他们产生相应的心理和行为。有的男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外生殖器很感兴趣;或是出于对异性强烈的好奇而产生某些特别的行为。所以对于初中生的性教育重点是要如何科学地引导他们看待自身身体上的变化,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进入青春期。

而对于高中生的性教育,则需要强调大家关注的恋爱问题。不同于“谈早恋色变”,相反,李楚华认为要鼓励高中生与异性正常交往。如果中学对于异性交往过度压抑,最终孩子们踏上社会可能会变成不懂得如何和异性交往的剩男剩女。因此,李楚华在高中生性教育讲座中更侧重于讲解如何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度,以及如何正确地与异性交往。

性教育不止对未成年,高校不应置身事外

除中小学外,李楚华认为十分有必要在师范类院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未成年人性教育的内容,这对于之后的未成年人性教育有重要意义。在华师,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许世彤教授和肖鹏教授从事开展性教育工作,李楚华是华师从事性教育的第三代。在十几年前,华师曾专门开设一门全校范围内可选的性教育公选课,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后只有生科院学生可选择修读课程。直到2018年,在李楚华的推动下,这门课才再次变成通识课程,可供全校学生选择。

在这门课上,李楚华一般会介绍生理结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除此之外,课程还涉及有关性法规、性道德和性美学等内容。课程没有设置考试,所有作业都是开放的,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李楚华会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见解,也会与大家分享答案。除此之外,李楚华还会让同学们结对,就课程相关的话题做课堂分享。在分享、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可谓收益颇丰。一个女孩曾在课后给李楚华留言:“老师,我才知道自己身体的结构是这样的,我以前都不知道。”可见,类似课程的设立能让师范类院校学生更加了解性知识,也更能明白性教育的重要性。这将为日后性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的进一步推进奠定基础。

在性教育方面,除了师范类院校,其他高校也十分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推广。李楚华认为大学生至少要学会用性知识保护自己,因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一样,在“性”方面都可能受不对等关系的影响。未成年人的性侵大多发生在老师、周边熟人与孩童之间,成年人的性侵则很可能发生在领导和下级、导师和学生等强弱关系中。因为关系存在不对等,所以部分成年人被性侵时与性侵后不敢发声。对大学生普及性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如何预防性侵,并让他们学会万一遭遇到侵害后该如何处理。而且大学生们将来都有可能成为父母,高校性教育的普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在为今后的家庭性教育做铺垫。

坚持性教育研究从我做起,“做总比不做好”

李楚华带的研究生有两种的类型,一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另一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后者毕业后很有可能当中学老师。李楚华带的研究生专硕的研究方向全部关于中学性教育方面的,而他们今后也会到中学担任老师。李楚华坚持开这门课,就是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再由他们传递给他们的学生,就是这样“从我做起”,逐渐扩大出去。“你不能改变别人,你只能改变自己,影响周围的人。做总比不做好。”

对于今后我们国家的性教育或未成年人性教育发展,李楚华认为现在自媒体比较发达,大家揭露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无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对于这方面的警觉性会越来越高。由李楚华团队创办的公众号“知性学府”便一直致力于借助自媒体向更多人传播性知识,她希望一系列事件的报道可以推动和促进司法的完善,要“有法可依”才能实现“有法必依”。也希望在以后性教育普及的道路上,阻力、偏见和误解越来越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拥有充满阳光的一生,都真挚而又热烈地热爱这个世界。

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性教育从娃娃抓起”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教育是扭转性教育匮乏局面最有效且最低成本的手段,只有每一位老师和每一间学校及时、科学地普及性知识,联动构建性教育版图,儿童性教育系统工程才会更加完善,孩子们也才能更加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让性教育这一课永不落下。

采写 | 贾畅圆 钟碧瑜 周婷

编辑 | 尹晓丹

责任编辑 | 郑宇云 杨柳青

编辑 古嘉莹
校对 吴荆子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