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我们的中枢司令部,支配和调节人的一切思想和活动,它有着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而且神经细胞不可再生,损伤后病人可能会出现痴呆、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甚至昏迷并危及生命。
对于已在神经外科工作了20多年的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九科主任穆林森来说,每一次做脑部手术都如履薄冰,犹如在刀尖上起舞。他说,手术只有尽量完美,创伤只有尽量追求小,才能减少患者后遗症。一路走来,他带领神经外科医护团队,专注于众多手术“禁区”,如基底动脉瘤、脑干肿瘤等,拯救无数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广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在细微的神经与血管间“轻盈起舞”。
内镜下脑干血肿清除术,突破传统手术“禁区”
脑干位置深、体积小,又是调控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基础生命体征的中枢,因此被称为人体的“生命中枢”。脑干出血是神经系统急重症,病死率极高。脑干出血量在3ml以下的,死亡率70%左右;脑干出血量在5ml以上,死亡率90%左右;其中脑干出血量超过10ml以上的死亡率100%。因此,医学界把脑干出血称作脑出血中的绝症及手术“禁区”。
随着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脑干手术技术也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专家主张积极采用手术治疗。“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脑干出血是可以接受手术治疗的。”穆林森介绍,采取经颅内镜下清除脑干血肿,术中视野开阔、清晰,不仅能够帮助手术者顺利完成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也较小,术后恢复更快。
5年前,广州芳村一名清洁女工刘某突然昏倒在地,被路人发现后紧急送往附近的医院。“影像片子一看就是脑干出血,出血量超过了5ml,患者已经出现了中度昏迷、呼吸障碍等症状。”穆林森说,在传统经验医学时代,脑干出血根本不敢想象能采取手术穿刺治疗,患者只能保守治疗等待血肿缓慢吸收,血肿的长期压迫无法得到解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只能是纸上谈兵。
跟家属沟通过后,穆林森决定采用神经内镜技术辅助下为患者实施穿刺置管引流术,及早解除血肿压迫。神经内镜,既是神经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对患者进行观察和操作的好帮手,在一定程度上,又能超越传统的显微镜,成为部分脑部疾病的首选治疗手段,因为神经内镜下的手术对患者伤害小、恢复也快。最终,刘女士被穆林森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半年后我到她家去回访,恢复得很好。现在逢年过节也会给我发祝福短信。”
当前,公众仍普遍认为,脑部手术就是要开颅,甚至很多医生也认为脑干是手术“禁区”,是不能动手术的!为了改变这一观念,穆林森到处奔走,首创了“华南地区脑干出血显微手术以及颅底解剖论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人能够打破传统观念,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经眉弓锁孔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打破高龄“禁区”
“本以为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开颅,肯定会在脑袋上留个大洞,没想到伤口却这么小。”因动脉瘤入院的清远82岁孙奶奶,在穆林森为她成功实施眉弓锁孔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不仅排除了这颗“不定时炸弹”,转危为安,还因超“迷你”的开颅伤口,没有影响头部美观。
颅内动脉瘤未破裂,一般无明显临床影响,除非体积较大,对周围神经或脑组织产生压迫造成神经功能缺失;而一旦破裂,死残率极高,因而被称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是最危险的脑血管病之一。
去年12月底,孙奶奶在睡梦中被一阵剧烈的头痛痛醒。家人发现后紧急将她送往当地医院。考虑到孙奶奶年纪较大,起病也比较急,开颅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也极高,便不敢贸然为她实施手术。辗转到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穆林森发现患者已经呈嗜睡状态,检查确诊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可谓是“命悬一线”。
经过严密的讨论和分析,并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后,穆林森认为年龄不该是患者放弃手术的理由,他决定为患者实施经眉弓锁孔入路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锁孔手术小而精准,减少了不必要的颅内结构显露。”穆林森介绍到,眉弓锁孔手术与以往开颅手术不同,只需在眼眉处开个不到5cm的小口子,就可以实施开颅手术,不仅不会影响患者外貌美观,而且术后恢复较快。
经过约3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四肢运动良好,复查CT 提示颅内脑组织无出血、梗塞,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保留完好,无明显的血管痉挛。孙奶奶顺利拆线出院。
锁孔神经外科是显微神经外科迈向微创神经外科的代表之一。它能根据病灶特点,准确设计开颅部位和范围,充分利用脑组织自然间隙,使手术路径最短并精确到达病灶处,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所以,锁孔神经外科手术也给高龄患者创造了生存的机会。
“老太太现在身体还很好,只在眉毛处留下一道4cm的疤,对相貌基本没有影响。”穆林森说。
仁爱之心是医者根本
穆林森说,工作最大的动力,就是患者出院时的笑容,因为成就感和欣慰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医疗技术是医院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不是最重要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理念才是医院发展的动力。”从医20年,穆林森无论前一天晚上工作到多晚,第二天早上7点钟必定到病房,穿好白大褂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病人。他总是面带微笑地与病人聊天,病人也把他当成是可以倾诉的朋友,把自己心里的顾虑和担忧毫无保留地告诉他。
很多病人手术后插着呼吸机,不能说话,穆林森会走向前去握住病人的手,“手挺有劲的,恢复得不错啊!”在他看来,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话语是对患者的鼓励和支持。
对待病人亲近随和,但在工作中,穆林森却又是一位严谨的医生。“手术台上,外科医生面对的是一条生命,你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影响生命安全,所以每一步都要谨慎再谨慎,这是一个神经外科医生必须牢记的。”穆林森坚信,只有高尚的医德和过硬的技术,才能一次次打破颅脑“禁区”,还患者生的希望,不辜负他们的信任。
专家简介
穆林森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九科科主任、北京天坛医院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中西医神经外科专委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委员会卒中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交流协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神经肿瘤学会常委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以及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功能学组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分会意识障碍研究与评估促醒学组委员、广东省脑发育与脑病防治学会脑病精准诊疗与修复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常委、广州市医疗事故专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交通专家鉴定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羊城好医生"等。
担任《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编委、《神经科学(英文版)》编委、《中国医药导报》编委;参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颅咽管瘤》,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DTI-based White Matter Fiber Bundles》;发表SCI以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三十余篇。
擅长:颅底肿瘤与血管病手术,经鼻鼻咽癌以及颅底沟通性肿瘤微创内镜手术治疗,尤其在重型颅脑创伤、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及脑干颅底病变的神经内镜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神经鞘瘤、胶质瘤及听神经瘤等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和非手术综合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临床治疗效果。开展神经内镜动脉瘤夹闭术、神经内镜听神经瘤切除术、垂体瘤和海绵窦肿瘤以及斜坡肿瘤切除术、基底动脉干动脉瘤夹闭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