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都是生鱼片爱好者,鲜美可口,入口即化。
生鱼片
然而吃生鱼片吃到虫子的概率不小,它们被吃进胃里之后,会钻进胆囊,产卵-发育-死去,“埋葬”在体内,最终形成胆结石。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最近就收治了一位爱吃鱼生的胆囊结石患者程阿姨(化名)。
胆结石
胆结石突然“发威”
程阿姨(化名)去年12月就查出了胆囊结石,但一直不当一回事。“又没啥症状,不痛不痒的。多喝水等它自己排出来就是了。”
她本以为随着时间流逝结石会自己消失,就当程阿姨都忘了有胆囊结石“这茬”,它毫无预兆地怒刷存在感。
3月24日,程阿姨突然出现腹部疼痛,同时伴随恶心、呕吐等表现。持续的疼痛迟迟不能缓解,于是她来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经过CT检查,医生很快就找出了“凶手”——胆总管卡着一颗大小约4mm的石头,这个石头卡在胆汁与胰液的出口处,胰液无法排出导致胰腺炎,让程阿姨出现腹痛。若再不进行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到重症胰腺炎,有死亡的风险。
程阿姨经过核酸检测排除新冠肺炎后,在肝胆外科进行了2天的保守治疗,腹痛得到极大缓解,但堵住胆汁与胰液的石头依旧存在。
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肝脏损伤和胰腺炎,肝胆外科主任李志伟果断决定,给程阿姨申请ERCP治疗,用微创手术的方式将结石取出。
3月27日,手术顺利结束,为了保障胆汁和胰液的通畅流出,医生还在患者的胆总管内放置了一个鼻胆管,使胆汁可以直接引流到体外。
鼻胆管流出粉色“肉片”,竟是肝吸虫
本以为等待几天的恢复便可完成此次治疗,但就在术后第三天,一次查房过程中,内镜中心医生谭彦发现程阿姨的鼻胆管管腔中有两个又扁又小的粉色“肉片”,长度1cm,还在胆汁之中还会自由伸缩。
遇到这样的情况,所有医生都高度警惕。直觉告诉他们——程阿姨很可能不是单纯的胆囊结石,这个会伸缩的“肉片”极有可能是一种寄生虫。
在程阿姨鼻胆管管腔中发现的寄生虫
如果是这样,患者便可能是因为死去的寄生虫尸体形成胆囊内的结石,结石落入胆总管,造成后续一系列的表现。
病理科的检验也证实了医生的推断:这个会伸缩的“肉片”正是华支睾吸虫(肝吸虫),是一种存在于淡水鱼虾体内的寄生虫。
据程阿姨回忆,去年12月曾和家人一起吃过一次潮汕生鱼片。而她第一次发现胆囊结石,恰恰是在去年12月。
就在这次病发前不久,程阿姨也曾一次吃下大量的潮汕生鱼片。所以有理由推断她是吃了带有寄生虫而未经烹煮的鱼肉,寄生虫在胆道内繁殖或死亡,虫尸就会停留在胆管里。当胆汁和虫的尸体糅杂在一起,就形成胆结石。
如果不清除掉所有的寄生虫,程阿姨可能还会不断受到类似此次入院前的折磨,甚至还因为这样的病因继发恶性肿瘤。
肝吸虫喜欢“躲在”淡水鱼虾体内,彻底煮熟方可进食。
肝胆外科立刻请求感染科医生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与自身情况,感染科医生曾丽娇制定出以吡喹酮片口服为主的治疗方式。4月3日程阿姨出院了,曾丽娇嘱咐她不要再吃淡水鱼生。
据介绍,肝吸虫喜欢“躲在”淡水鱼虾体内,随着人们吃鱼生、未熟透的鱼虾等方式悄悄潜伏进人体。它们在人的肝胆管内寄生产卵并生产代谢产物,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堵塞胆管。同时,它的生命力很顽强,一旦在宿主体内住下来,可以一直跟随20-30年。
所以,你以为在吃美味的生鱼片,其实可能吃下去的是寄生虫。
感染初期,人可能还没什么感觉,因为轻者几乎无症状;但严重的话会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和腹水,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胆管阻塞等,甚至引起肝癌。
如果宿主是孩子,还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导致侏儒症。
要想躲开寄生虫,以下几点要做好:
1、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彻底煮熟方可进食,要保证至少煮沸5分钟以上再动筷子;
2、切生熟食品所用的刀和砧板要分开,不可混用;盛过生鱼的各种用具要洗刷干净;
3、不要用生的鱼鳞、鱼内脏、鱼鳃等喂狗、猫,洗鱼的生水也不要喂猪或其他家养动物;
4、同时要注意手卫生。
【记者】姚淑慧
【通讯员】深三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