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镜片塞进镜框,四个呼吸阀装进镜框,固定镜带,同时检查下产品的外观,最后封装……一个医用护目镜的组装就完成了。
这是记者在深圳英美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英美达”)坪山工厂看到的一幕。在这里,10个人被分为一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组装护目镜,据了解,一组每天可以完成3000-4000个护目镜的组装。
这只是英美达其中的一个工厂,目前,该公司一天的护目镜产量大概20万个。然而,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英美达董事长白晓淞说:“订单已经排到了一周以后,我们现在还要继续想办法扩大产量。”
英美达只是疫情期间深圳医疗器械企业转产的一个缩影。2019年,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337.81亿元,同比增长13.3%。正是因为深圳有生物医药相关的产业链,才能够让医疗器械企业在疫情期间快速转产,调整赛道。
近日,记者走进英美达,看看这家深圳医疗器械企业转产背后的故事。
业务中断,初创企业决定转产
2020年初,正是国内疫情形势发展迅速,受其影响,众多医院的相关业务接近停滞。而此时,英美达正在进行的高精度临床试验也不得不被迫中断。从业多年的白晓淞敏锐地意识到疫情仍会持续一段时间。而公司整体的发展计划也将受到根本性的影响。然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是国内急需护目镜的需求未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医护人员的防护无法得到保障,他毅然投产医用护目镜。
英美达在医用光学领域的积累,为该公司设计医用护目镜提供了技术基础。在微创诊疗领域,英美达就是用超声技术和光学技术制造了一双“眼睛”,有效提高诊断的效率和精准度。以英美达自主研发的超声内窥镜等产品为例,属于高端医疗器械。从资质上讲,英美达是生产三类医疗器械的企业,而医用护目镜只是一类医疗器械,从技术上讲,开发不难。
“公司有10余人参与项目,有负责研发包括模具结构、外观设计工程师等,还有组织供应链和大规模生产的同事,他们用了一周的时间,就成功研发出医用护目镜的样品。”白晓淞介绍,英美达还专门协调了工作人员,申请产品相关的备案证书。“因为我们本身就在医疗器械行业,所以对于医疗器械的法律法规比较熟,产品上市的流程和要求也比较清楚,这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办事效率。”
在研发初期,英美达就已经早早的定位于全球市场。在为产品进行备案登记也已做好了相关手续的报备审批工作,同步申请了CE认证、FDA认证等,这也为后来产品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月、4月,英美达成功拿下CE认证、FDA认证。
面对国内外大量的市场需求,英美达选择把自己的产品捐赠给广东、湖北、湖南等多地的40多家医院,这一义举也赢得了极佳的行业口碑。3月,约旦驻华大使馆工作人员更是慕名找上英美达。他们说:“中国的企业值得我们钦佩,更值得我们学习。”
小产品大学问:不放松产品的设计和质量
一个小小的医用护目镜看起来非常简单,由镜片、镜框、鼻梁装饰件、呼吸阀、镜带等组成。白晓淞强调:“虽然东西很小,但是我们用的心一点儿也不少。”
外观设计人员专门对产品做了外观设计,保证美观和适用性。得益于英美达在光学领域的积累,该公司在镜片的设计上下足了功夫,他们特意设计了防冲击、防刮擦、防雾、防飞溅等功能。
考虑到市面上不少镜框戴久会产生压痕,英美达的研发团队改进材料,采用环保无毒医用级柔性PVC,这样更柔软。白晓淞特别介绍到:“我们还发现,之所以出现压痕,是因为市面上的镜框边缘是内扣的,为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向外扣,减轻贴合时皮肤的压力。而且,我们选择的是大镜框内空间大,视野角度大,可同时佩戴近视眼镜。”
镜带作为固定眼镜的工具,看起来最没有存在感。英美达则是从市面上买回来十几种原材料进行挑选,最终选择了一款橡胶松紧带,可调长度,佩戴舒适,同时适合各种头型脸型。
“虽然产品生产很紧急,但是我们并不会放低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要想在市场上立足,质量是最重要的。”白晓淞很坚持。现在,英美达医用护目镜已经成功量产,为了保证质量,公司配备了专门的质量监督管理员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把关。
事后复盘:最难是供应链协同
当前,英美达的医用护目镜产品的销售已经稳定。但是回想到从无到有的过程,让白晓淞最感慨的就是强大的供应链协同。
特殊时期,原本简单的事情也变得很复杂。产品设计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简单的,但是由于放假,英美达员工不得不选择远程办公的方式。白晓淞介绍:“为了保证产品的尽快研发,所有人都拧成一股劲,努力拼搏,我们的设计人员更是每天只休息4小时,整整忙了一周的时间。”
让白晓淞没有想到的是,更难的事情在后面。医用护目镜设计成功后,首先需要寻找模具厂为镜片、镜框等开模。彼时,各个模具厂已经放假,同时上游原材料价格也开始上涨。
为了让模具厂开工,白晓淞与模具厂老板在小区楼下,两个人戴着口罩,隔着两米的距离谈业务,最终成功达成合作。后来模具厂复工难,白晓淞还帮助工厂办理复工手续。除了深圳以外,他还去“模具之都”东莞寻找了合作对象。
模具这一难关闯过后,组装成品又成了摆在英美达眼前的新的难题。由于英美达是一家初创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达到7成,能够组装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为了尽快量产,白晓淞决定在深圳找符合生产条件的代工厂。他说:“最高峰的时候,一天跑了十个工厂,现场看场地,当场签合同。”目前,英美达的大部分产量都是这些工厂完成的。
“之所以能够如此快上市,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产业协同。深圳东莞有很多模具厂,所以能够解决模具问题;深圳也有很多代工厂,所以能够解决产品的组装问题,目前已经投入每日近350余人参与组装。如果不是有强大的供应链,我们不可能这么快量产和足够的产能。”事后回想,白晓淞这样总结。
如今,英美达医用护目镜已远销亚、欧、美三大洲的十几个国家,订单早已供不应求。
【记者】王春艳
【摄影/视频】王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