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 珠海 | 历史建筑中的传统祠堂(下篇)

广东自然资源
+ 订阅

祠堂,一个承担祭祀活动的职能场所,祠堂家族在朔望日以及俗节要祭祀不辍。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在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也会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之处。如今,在南方诸如浙、赣、湘、皖、闽、粤、港澳等较为重视传统的地区,还保留着大量的兼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祠堂。

作为一种民间祭祀建筑,祠堂,一方面有其常见的建筑范式,以体现纪念性并满足祭祀活动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也因各地不同的审美及建造习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祠堂建筑文化。本期,我们将带大家了解珠海著名的两座祠堂,它们分别是邝氏宗祠与如彬莫公祠。

邝氏宗祠

斗门区小濠涌村,周边有金台寺、接霞庄、斗门清朝古街等多个富有历史人文情怀的建筑,邝氏宗祠便位于村内。祠堂整体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建筑进深21.8米,面阔12.1米,平面格局为三间两进,由前院、头门、天井、正堂组成,是典型的祠堂建筑布局。

祠堂区位图

祠堂正门

祠堂测绘图

宋皇御赐建造的侯祠

据考证,斗门邝氏先祖邝愈平之女邝淑丽被选为宋孝宗(南宋第二任皇帝,曾为岳飞平反冤案)的皇妃,本应按皇帝圣旨兴建一座侯祠以示皇恩,奈何后来战事连绵、时局动荡,祠堂一直未得以动工。500多年后的清雍正三年(1725年),邝氏族人正式将祠堂建起来,并将宋孝宗的御赐圣旨镶嵌在祠堂头门正中的屏风上。随着时间推移,邝氏宗祠后几经洗劫损毁,祠堂内物件多已丢失,不复当年盛况。抗日战争时期,邝氏宗祠曾作为中山八区小濠涌抗日救亡的活动中心和抗日大刀队训练基地,封建皇族的祠堂变成了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阵地。

祠堂内墙上保留着国共合作时期的两党党旗

祠堂的三维点云模型

作为清早期修建的祠堂建筑,邝氏宗祠整体形制严谨、用材考究,木梁架风格古朴,梁柱构件粗壮、形态饱满,体现清早期祠堂特色,在珠海历史建筑遗产中实属少见,历史文化保护价值较高。

正堂内粗壮的木梁架

祠堂的剖面木梁架结构(左:点云模型;右:测绘图)

在邝氏宗祠的木结构中,最吸引人的当数雕刻最为精美的头门木梁架,8条栩栩如生的鳌鱼水束,极具岭南地方特色。

水束是传统木结构中起拉结作用的结构构件,在岭南沿海地区的祠堂建筑中,头门梁架上的水束常雕刻成鳌鱼的形状,具有极高的装饰性。

祠堂的鳌鱼水束木雕

一般说来,一座祠堂内的鳌鱼水束造型多为1-2种,而邝氏宗祠的鳌鱼水束造型却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十分有趣。究其原因,原来是邝氏宗祠后世经历多番修葺与更换构件所致,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趣与匠人手艺不尽相同,因此在修缮祠堂的时候也留下了不同的时代痕迹。

鳌鱼水束木雕点云模型

邝氏宗祠位于水网密布的斗门地区,水文化的印记也反映在祠堂外长长的蚝壳墙上。邝氏宗祠的外墙用蚝壳、黄泥与青砖混合砌筑而成,室内墙面为青砖或抹灰墙面,室外墙面则不施批荡(“批荡”即抹灰的意思),蚝壳外露,形成独特的外观风貌,十分醒目。

沿海地方特色蚝壳墙

珠三角一带盛产生蚝,当地居民就地取材,使用蚝壳砌筑墙体,创造了独特的蚝壳墙建造技艺。在建造房屋时,人们将生蚝壳拌上黄泥、红糖、蒸熟的糯米,层层堆砌起来,即可砌筑成坚固耐用的蚝壳墙。

蚝壳墙的内部构造

祠堂的蚝壳墙

邝氏宗祠的蚝壳墙经过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十分坚固,并未出现明显的倾斜变形,墙上蚝壳排列紧密,整齐划一,反映了传统工匠高超的建造技艺。

三维激光扫描下的祠堂蚝壳墙

祠堂蚝壳墙立面图

如彬莫公祠

如彬莫公祠位于高新区唐家湾镇会同村内,作为珠海小型祠堂的代表,其建筑形制并非常见的三间两进式,而是以传统三间两廊民居为蓝本。

如彬莫公祠始建年代不详,为岭南传统祠堂建筑。据公祠内的石碑记载,莫氏族人用二千二百两白银从本族兄弟手上买下了这座原为私产的八柱厅,重新修缮作为祠堂用于祭祀本房先人,以念木本水源之恩(会同莫氏于清雍正十年,即1732年,合族由珠海翠微迁至会同,民国时期众多村民赴港澳、海外谋生,在香港、广州等地创办了一大批新兴民族工商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祠堂区位图

祠堂正门

藏于长街深处的祠堂

与众多位于村落建筑群的最前面或面向村落主街、形象突出、很容易就会被发现的祠堂不同,这座小巧的如彬莫公祠则位于会同村石板街巷的深处,隐藏在传统民居之间,十分低调。

祠堂石板街

民居式的祠堂

祠堂的建筑结构、装饰充分体现了典型广府地区建筑特色,是研究珠海祠堂文化和会同莫氏家族发展史的重要实物遗存。建筑整体格局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面阔三间、深一进,设有一正厅、一天井、一门厅、一侧廊,空间紧凑。而作为祠堂,如彬莫公祠又与普通民居有所不同。

祠堂测绘图

祠堂以侧廊为门厅,大门处设麻石墙裙与门套,门额阳刻“如彬莫公祠”,比普通民居大门更为庄严。

祠堂麻石门额

祠堂的正厅面阔三间,前设轩廊,不以砖墙或木屏风分割,三间打通,比普通民居正厅更宽敞。

祠堂正厅剖面(左:点云模型;右:测绘图)

精致的装饰

祠堂装饰内容十分丰富,手法多样,有大量精美的木雕、彩画、灰塑等。正厅檐下轩廊为博古式梁架,雕刻岭南瓜果及祥云图案,繁复雅致。祠堂侧廊两端的博风板上绘制着果篮、花草等装饰纹样,画工精细。祠堂天井处现存一规模较大的漏花窗,以标准化生产的漏花砖砌筑而成,虽然经过多年岁月洗礼,每个砌块上的铜钱、蝙蝠、寿字图案依然清晰可辨。

正厅轩廊下的木雕博古梁架(现状照片)

正厅轩廊下的木雕博古梁架(三维点云模型)

博风板上的吉祥图案

祠堂天井处精致的漏花窗(点云模型)

祠堂天井处精致的漏花窗(现状照片)

如彬莫公祠在建筑选址、建筑形制、建筑尺度等方面的不同做法,反映出珠海地区传统祠堂建筑的多样性。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但同时,它又不单只是维系这种血缘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

如今,新的社会文化发展亦赋予了祠堂建筑新的时代内涵与印记。在这漫漫的岁月长河里,珠海的传统祠堂建筑与地方宗族的发展、民俗文化的传承紧密相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祠堂建筑文化,为珠海地区的历史建筑遗产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讯员:珠海市自然资源局 何佳佳】

粤自然小编团队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