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薜荔的历史文化概述
南粤春早,转眼又到雨水节气,遥想去年西京古道之行,恰逢春雨纷飞,粤北的春寒,是能使人留住记忆的冷。走在腊岭那段古道上,湿滑的青石板小路随山势起伏,沿着南水湖边婉转静卧着,路边的小蜡树正开着白花,浓烈的香味隔着几米远就能闻到!青石板在雨水的滋润下更显滑亮。只见不远的缓坡台地上,两盾残墙,一扇木门,门板斜粘着门框。“应该是雨亭吧?走,咱们去歇一下雨”。我们边说着,一下子就到了房子跟前。屋顶已塌,抬头望去,残墙顶上,一丛薜荔沿壁垂下。这时节,虽是春寒料峭,但薜荔在细雨滋润下,正从旱冬苏醒过来,远处的南水湖,雾气葱茏,松涛阵阵。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名句。
薜荔,有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充满着故事。《离骚》中有“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屈原在描写薜荔的形态之余,还指出了薜荔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环境。
五代诗人谭用之在《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的名句,诗人用湘江秋雨的苍茫景色抒发其怀才不遇之心境。把薜荔列为高雅植物的当属司马光了,他在《邵不疑厅薜荔及竹》中写到“修竹非俗物,薜荔亦佳草”。梅尧臣也是喜欢薜荔之人,有两个作品描写薜荔,在《和王景彝咏薜荔》中,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薜荔的攀援性特征,写道:“植物有薜荔,足物有蜥蜴。固知不同类,亦各善缘壁”;在《松风亭》中,他抓住薜荔耐阴的特性:“春城百花发,薜荔上阴阶”,足见其观察之入微。
在描写薜荔景观方面,有多达十几首古诗词描述它,其中,笔者最喜欢杜甫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欧阳修的“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心上来,无言敛皱眉山翠”。在欧阳修那里,薜荔也只是词引而已,倒不如陆游的“芭蕉抽心凤尾长,薜荔引蔓龙鳞苍”、方干的“池塘月撼芙蕖浪,窗户凉生薜荔风”以及胡曾的“薜荔雨余山自黛,蒹葭烟尽岛如蓝”等名句,把薜荔写得如苍龙蛰伏,沐夏日凉风。
以物言志、或以物明志,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常用手法,就薜荔而言,有表达美好情感的,但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衰败、萧条荒寒的凄冷景象。例如前面述及的五代诗人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诗句,“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整首诗弥漫着愁思的情绪。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形象地描写了薜荔“缘墙而生”的景况,暮雨薜荔,离乡愁绪,读后令人伤感。
二、薜荔与“送瘟神”的陈心陶
但是,相比国家利益和民族存亡,个人的离愁别绪又算得什么?!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吸血虫病祸害我国人民上千年,是一种慢性的寄生虫病,旧时染了这个病的人很多都治不了,许多村庄变成了“无人村”。因此,根治吸血虫病一直是我国的一个大难题。1958年7月1日,当毛主席读到《人民日报》报道的江西省“余江县基本消灭了血吸虫,十二省、市灭疫大有希望”后,感慨良多,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一气呵成写下“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样的诗句。毛主席诗句中的“千村薜荔”巧妙地连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杜甫《兵车行》中“千村万落生荆杞”, 二是五代诗人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中的“秋风万里芙蓉国, 暮雨千家薜荔村”,使诗的意境更加阔大,更加凸显吸血虫病的危害性。毛主席接着叙述了战胜这个瘟疫的巨大喜悦,他写道:“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也就是说,人民群众都动员起来了,人人皆可成舜尧。战胜吸血虫病,这其中有一位真正的大“舜尧”,他就是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医学教育家陈心陶教授。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就开始调查并整理华南地区蠕虫区系,对并殖吸虫及异形吸虫等进行深入研究,1938-1942年因抗日战争,陈心陶教授随私立岭南大学迁往香港办学;1942-1946年任江西中正医学院寄生虫学及细菌学教授,兼任江西省卫生实验所所长。正是陈心陶教授在江西任教(职)的这段时期,为江西省治疗吸血虫病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开创性工作,为该省消灭吸血虫病奠定了基础。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的文章,正是把江西省余江县作为全国防疫最成功的案例进行宣传报道的,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基本消灭这个病,深深触动了毛主席,从而写下《送瘟神》的宏伟诗篇。
毛主席还特地为这首《送瘟神》写了一段后记,总结了我们战胜吸血虫病这个瘟神的经验。他这样写道,“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这不就是我们刚刚初步战胜新冠疫情模式的精髓所在吗?!党中央在新冠疫情爆发的关键时刻,做出战略抉择,发挥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医疗队伍、科技人员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配合。正是这个模式,使我国迅速扭转了疫情的扩散。时下正是我国万众一心彻底战胜疫情的时候,我们要不忘初心,向陈心陶教授学习。在1949年,陈心陶教授完成了美国考察学习后归国时,面对当时国外和港澳地区对他的金钱诱惑,他毫不动摇地说,“金钱于我如浮云”“娘不嫌儿丑,儿不嫌娘贫”“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必须在自己的祖国”。在广州解放后第三天,他就回到岭南大学医学院,继续任寄生虫学科主任。陈心陶教授,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我国的寄生虫病防治上,为华南教育历史树立了一面旗帜。
——3月16日,读张维为《这就是中国:全球抗疫中的中国担当》有感。
作者简介:
吴永彬,华南农业大学南粤古驿道植物资源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副教授。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