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胜于安危,南医大珠江医院医疗队的武汉“疫”事

南方+ 记者

4月18日上午,广州市第82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在南方医科大学举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队长、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华现场分享了抗疫故事。2003年,王华因在抗击“非典”中作出积极贡献,曾被广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广州抗击非典先进个人”,被广东省委、省政府特记三等功。

救急救命,解决供氧难题促康复

2020年1月25日凌晨2:30,一个不平凡的大年初一。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15名医疗队员与广东援鄂医疗队一道,连夜飞抵新冠肺炎疫情的“暴风眼”——武汉市,迅速整建制接管最早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之一——汉口医院。

使命胜于安危。1月26日下午,经过短暂防护培训,王华等一行医疗队员马不停蹄进驻汉口医院呼吸六病区。当时,病房爆满,病人急需帮助。病人最需要的是药物?但没有特效药;是医生和护士?王华思考能为患者提供什么?

是氧气!由于新冠肺炎病情具有“僵持”期和自限性的特点,如果充分供氧,一旦挺过僵持期,病人康复的希望就大大增加。然而,当时汉口医院氧气供应不足。怎么办?队员们立即想到了氧气瓶和制氧机。于是,几天内大家迅速募集到130余台制氧机,70多个氧气瓶,极大缓解了患者的呼吸困难状况。为提高氧疗效果,队员们还发挥想象力,募集了700多个储氧面罩,无创头罩,将制氧机和储氧面罩、高流量氧疗机器、无创头罩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吸氧效果。最终,援汉前期共92例重症患者,通过积极氧疗,79人渡过了难关,康复出院。不断来回搬运和更换70多公斤、齐人高的氧气瓶也成为医疗队所有医生和护士难忘的记忆。一些重症患者,有时一个人一晚上就得更换15个氧气瓶,娇柔的女护士们也练成了“大力士”。

与“驴友”病友的一年之约

王华回忆起曾经的一位“驴友”钱女士,她因家庭聚集传播感染新冠肺炎,全家人分别隔离住院。当时,钱女士血氧很低,心率快,整个肺部呈“白肺”样改变,心中非常恐惧。医疗队员了解情况后,不断帮助她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钱女士的病情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达到出院条件。但由于最初肺部损害比较明显,活动后还有气促和缺氧症状。钱女士因害怕出院后缺氧和病情反复,抱着氧气瓶不愿松开。医疗队员为其联系到北京的爱心人士,专门为她募捐了一台制氧机,解除了她的后顾之忧。在出院前往隔离点前,钱女士与医疗队员有个“约定”——明年这个时候,邀请珠江医疗队队员同游武汉,弥补在武汉抗疫期间,不能一睹江城美景的遗憾。

医疗队的爱心在病房与社区蔓延

为减少新冠肺炎人传人感染,病区实行了无陪护制度。由于很多患者的亲人各被隔离一方,队员们担心病人的心理和营养问题。医疗队在武汉前线的日子,后方、医院和亲人们给大家送来了充沛的物资,保障了前线队员的需要。医疗队员们商量,从中节省出一些,分享给了患者,并在每次上班时有针对性地带一些他们需要的东西。一位阿姨告诉医疗队员:她有二十多年没吃过杨桃,在这个特殊时间她尝到了杨桃的清甜,这是她住院以来最开心的事,她会铭记这一刻,记住广东珠江医院医疗队带给她的感动。

前线的队员都有很深的感触,如果没有全国齐心,八方支援,没有统一调度,人人参与,抗疫的阶段性成果不会那么快到来。因此,当队员们得知当地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存在物资短缺的情况后,队员们便节省下物资分些给社区一线抗疫队员,包括牛奶、方便面、一次性手套、防护服等几十箱爱心物资送到武汉8个社区和1个发热门诊。此外,珠江医院医疗队还向支援的汉口医院捐赠了一批医疗物资,包括储氧面罩、氧气接头、静脉留置针、水胶体等共几十箱。

王华表示,此次抗疫的最大感受就是:“置身这样的疫情大考中,作为一名冲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在奔忙奋战的59个日夜里,我和我的战友们脑子里想的,就是怎么样多救人,尽快治好人,这已成为大家的一种本能,一种心照不宣、意气相通、步调一致的责任,更是一种胜于自身安危的使命!”

【记者】郎慧 郑慧梓

编辑 万映雪
校对 陈大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