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贡品今胜昔!“大唐荔乡”茂名向全世界发出邀请:明日云品鲜荔!

南方+ 记者

茂名荔枝的辉煌历史与当代风华:“大唐贡品”+“国家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

茂名荔枝的辉煌历史与当代风华:“大唐贡品”+“国家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

中国荔枝看广东,广东荔枝看茂名。在千年荔乡茂名,“大唐贡品”和“国家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标牌相邻而立,彰显了茂名荔枝的辉煌历史和当代风华。昔日的“一骑红尘”变为“一键下单”,千年贡品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荔枝也已成为惠民、利民、富民的现代农业产业。

茂名荔枝产业分布图。

茂名荔枝产业分布图。

打好文化牌 荔乡名片靓起来

茂名荔枝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在唐代已是贡品。唐代诗人杜牧有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就是1300多年前,古人将新鲜荔枝快马加鞭运到长安给杨贵妃品尝的情景。据考究,唐朝进贡的荔枝就出自茂名高州市,而杨贵妃所喜爱的荔枝就产自粤西地区现存最古老的荔园——根子镇柏桥贡园。

坐落在高州市的“一骑红尘妃子笑”雕像,重现当年送荔场景。

坐落在高州市的“一骑红尘妃子笑”雕像,重现当年送荔场景。

一代名宦高力士,本名冯之一,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洗夫人六代孙。他深得唐玄宗信任,官至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为讨杨贵妃欢心,高力士特派人将家乡特产荔枝从高凉(今茂名高州市)采摘献给杨贵妃。至今,高州民间还有高力士亲自返乡,用破麻竹密封保鲜贡荔给杨贵妃的传说。

历史上,荔枝长期作为贡品。目前茂名还保有四大荔枝贡园,除了柏桥贡园,还有高州泗水滩底贡园、电白霞洞上河贡园、茂南羊角禄段贡园。这些荔枝古树就是茂名荔枝的历史见证。

茂名贡园里的荔枝古树,树龄超千年。

茂名贡园里的荔枝古树,树龄超千年。

“除了四大贡园,我们茂名还有110多个以荔枝来命名的村庄。”茂名市农业农村局荔枝产业园业务负责人刘付峤表示,这说明这些村庄在古代就已经大量种植荔枝,并且荔枝给村民们带来了荣誉感。

大唐荔乡,古风悠扬。做好文化的传承和深造是现代茂名荔枝产业发展壮大的底蕴。中共茂名市委副书记、茂名市人民政府市长袁古洁近日主持召开推动茂名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就表示,要讲好“大唐荔乡”“千年贡品”故事,多角度展现荔枝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推出荔枝主题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发展多业态荔枝产业。

茂名多业态打造荔枝主题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

茂名多业态打造荔枝主题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

近年来,茂名市充分发掘荔枝文旅资源,成功推进“大唐荔乡”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以全域旅游理念,充分发掘荔枝文旅资源,强力推进大唐荔乡产业群建设,大力擦亮荔枝产业品牌。荔乡景观环道、贵妃广场、荔枝风情村、荔枝工坊、荔枝物流中心、大唐荔枝广场等配套项目相继落成。“旅游+荔枝”“文化+荔枝”等康养旅游产品,每年吸引旅游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2019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首批广东1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高州大唐荔乡游线路成功入选。

打好品质牌 贡品助农富起来

据刘付峤介绍,1985年以前是茂名荔枝产业的“守护祖业”期,随着茂名市委、市政府“念活山海经”政策的推进,茂名掀起了一股种荔热潮,荔枝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据统计,2002年,茂名荔枝面积已由1986年的4.33万亩发展到了177万余亩。

大面积连片种植的茂名荔枝。

大面积连片种植的茂名荔枝。

“发展快,并不一定发展好。”荔枝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弊端凸显。比如,品种结构过于单一,黑叶和白腊的种植面积占比超过80%。在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茂名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品种改良和果园改造。将部分黑叶、白腊改为早熟白糖罂和妃子笑,部分换种为晚熟桂味和糯米糍。

经过多年调整,当下茂名荔枝面积稳定在130多万亩,早中晚熟品种结构合理。是世界最大的荔枝产区,产量约占广东省产量的二分之一。“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推进荔枝标准示范园建设,这些示范园在荔枝品种调整、老树矮化、水肥一体化设施改良、绿色防控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茂名市水果局市场信息科科长郑坤林表示,“通过荔枝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茂名荔枝的整体种植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荔枝红了,果农富了。

荔枝红了,果农富了。

“我们的荔枝果园是集中连片的,一眼望不到边,是荔枝海。”刘付峤如是说。据了解,茂名全市有40个镇的荔枝面积超过万亩。在电白区、高州市东部和茂南区的交界处,就有约100万亩的种植面积。

“荔枝产业是广大果农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是茂名市的拳头产品。”原茂名市水果办公室主任许光禄介绍,一业兴则百业旺,荔枝带动了茂名不少产业的发展,比如观光旅游、加工运输等。

兴旺的荔枝产业是茂名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2016年,丁堂村被定为省定贫困村,村里有54户128名贫困人口。”高州市丁堂村驻村第一书记阮传孟介绍,通过优质荔枝种植园建设、推进电商入村,丁堂村的荔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村民走上奔康路。

3年来,丁堂村全村贫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000多元,迅速提升到2019年的18000多元,实现全部脱贫。

茂名市荔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大力推进建设。

茂名市荔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大力推进建设。

2018年,茂名市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园区涉及高州、茂南、电白3个区县(市)的11个荔枝主产镇206个行政村。全球最大的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博览馆、世界荔枝交易集散中心、荔枝标准化示范园等重点工程正稳步推进。

打好电商牌 新鲜荔枝“跑”起来

自古以来,荔枝保鲜和物流都是大难题。随着时代发展,茂名荔枝已经通过电商畅销全球,动动手指就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茂名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崔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颗荔枝撬动的商机正无限拓展、逐步壮大。”近年来,不少年轻人看到荔枝产业蕴含的商机,回乡创业,成为茂名荔枝电商主力军。

分拣、预处理、打包,荔枝电商订单不断。

分拣、预处理、打包,荔枝电商订单不断。

“在1999年,我爸爸就承包了500亩地开始种荔枝。最初我们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网店帮忙卖点荔枝。”在茂名市电白区峰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荔枝妹妹”品牌创始人黄冬梅回忆说,2013年自己尝试通过淘宝店来卖荔枝,当年荔枝季卖出1000多件,销量出乎意料。

不久,黄冬梅就辞去深圳稳定的工作,返乡创业。“通过电商发送的荔枝都是走空运。荔枝在大清晨采摘,被运到冷库中预冷,完成分选、打包后,就运送到机场,然后当天通过顺丰航空运送到全国各地,保证荔枝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新鲜的状态到达顾客手中。”目前,荔枝妹妹已经建立了更大的冷库,并配有两套分选设备,具备了供应链能力。

“飞入寻常百姓家”,马上要“跑起来”的茂名荔枝。

“飞入寻常百姓家”,马上要“跑起来”的茂名荔枝。

“荔枝大王”陈小敏在2015年辞去广州的工作,返回高州老家亲自管理荔枝园。从淘宝到微商,再到社区团购,荔枝线上销量连年递增。2017年,他投入资金建立恒温预冷中心和荔枝分拣中心。

据了解,从2016年开始,顺丰、菜鸟驿站、京东、跨越、邮政等国内各大物流公司,陆续在茂名市针对荔枝物流运输,建立货运中心、冷库,对刚摘下来的荔枝进行卸货、预冷、分拣、包装、发货一条龙服务,在仓库装好荔枝后,直接开到机场。

“荔枝电商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按照年产量50万吨起算,1%也是巨大的规模。”茂名市水果电子商务协会会长梁飞凡表示,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冷链物流技术的提高,荔枝电商发展更为成熟。2019年,茂名市已有荔枝龙头企业20家,冷链物流能力25万吨,带动网店3600多家、微商5000多家、网络覆盖全国。

近些年,在茂名市政府的推动下,茂名荔枝频频入网。电子商务产业的扶持,加上优质供应链的整合,让全国消费者可以在48小时之内就能尝到新鲜的茂名荔枝。

打好营销牌 品牌名声响起来

近几年,茂名市集中全力统一打造“茂名荔枝”区域品牌。每到五六月间荔枝集中上市时,茂名市都会以举办农事节庆活动、电商推介会等形式站台叫卖,并想方设法将区域品牌打响擦亮。活动舞台更是被搬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进一步拉近了优质荔枝产地与主流消费群体的距离,同时辅之以荔枝文化展示、荔枝吃法创新等配套创意,茂名荔枝知名度正在不断攀升。

2018年,茂名荔枝重回“长安”(图片来源:茂名网)。

2018年,茂名荔枝重回“长安”(图片来源:茂名网)。

2018年,茂名荔枝进长安盛景重现。“大唐荔乡·好心茂名”茂名荔枝北上古驿道新发现之旅活动在茂名高州启动后,分别走进包茂高速连接城市重庆市、西安市,全方位展示茂名市旅游文化资源,对外宣传推介茂名荔枝,把包茂高速打造成“荔枝高速”。

 2019年,茂名荔枝全国“巡游推介”活动从上海开启。色香味美的茂名荔枝,深受上海市民欢迎。通过一颗小小的荔枝,架起了城市间交流互通的合作桥梁。有当地市民表示,以后会搜罗茂名荔枝来吃,有机会还要带上亲朋好友到茂名现场发掘一下荔枝的真正味道,感受甜蜜。

2020年1月,茂名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南方农村报社发起了“茂名荔枝”区域公用品牌LOGO征集大赛,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茂名荔枝区域公共品牌LOGO征集大赛一等奖作品。

茂名荔枝区域公共品牌LOGO征集大赛一等奖作品。

4月19日,2020年美荔广东12221品牌行动暨2020茂名荔枝线上直播预售活动将启动,该活动也是“脱贫奔康·粤来粤好”——广东“助力脱贫攻坚 共建美好时代”扶贫助农公益活动在粤西地区的首站。活动通过“市长带你看荔枝”“网红地头直播看产品”“产地直供直采、销区订单供应”“线上体验+交易”等云直播、云发布、云签约、云互动、云消费、云旅游模式,形成更加紧密的购销关系和长效产销对接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拉开茂名荔枝营销大幕,进一步打响大唐荔乡茂名荔枝品牌。

1

【总统筹】陈永 麦倩明 王贤原

【统   筹】黄帼蓉 高永彬

【采   写】魏耸 杨吉龙

【摄   影】郑建斯

【制   图】何家仪

编辑 黄帼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