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成长,一路收获!15年,文化周末背后有这样一群人

莞城文化周末
+ 订阅

15年前,文化周末工程办公室成立。一批年轻人在这里汇集才思,为东莞文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15年来,文化周末人来人往,有人离开,有人坚守。在这里,我们有付出,也有收获。文化周末顺利走过15周年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文化周末人的默默耕耘,是共同打造品牌的不变初心。这个过程,是心酸的、是困难重重的,也是感动的、是欢声笑语的。感谢每一位文化周末人的努力,将更好的文化盛宴呈现给观众,播撒下更多文化艺术种子。

莞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浩荣:

文化周末还在路上,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众所周知,文化是城市吸引力与辐射力扩大的基础,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无形资产。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具有文化气质的城市,表现为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事业发达、文化产业兴旺、文化魅力独特。形成文化气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莞城作为东莞城市发展的原点,传承文脉责无旁贷。加上莞城历任主政者都以传承东莞文化为己任,所以文化周末在莞城诞生、成长,发展出系列工程,进而成为东莞文化重要名片是有其必然性的。

文化周末从每周举办一场晚会,到发展出剧社、大讲坛、少年合唱团、室内乐等系列项目,以及立足于全市的报纸和杂志,可以看到文化周末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尤其在东莞城区范围内,精致文化、都市文化、场馆文化等需求相对比较大,文化周末能为东莞文化土壤增加一些养分,为东莞文化增添一些底色。虽然在15年里取得不少成绩,但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例如,如何在有限的投入中创新机制,提供更丰富、更多形式的项目,如何扩大受众群体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文化发展不能单靠一个文化工程,文化周末只是其中一个触发点或者是投石问路的探索者。想真正发展成文化强市,必须是百花齐放,文化机构和文化产业都蓬勃发展。希望文化周末能引导更多人关注文化,社会各界能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并参与其中。

莞城宣传办主任张玉婷:

从一台晚会到成为有良好口碑的文化品牌

2005年6月,我以实习生的身份第一次参与文化周末晚会的相关工作,后来到莞城宣传办任职,参与了文化周末所有工程的统筹、策划、执行、宣发等工作。文化周末从只有一台晚会到发展成为有良好口碑的文化品牌,这主要根植于莞城的历史文化土壤以及党委、政府的支持。

参与文化周末这些年,让我明白,只要肯努力、愿意付出,凡事都会有回响。成功和失败都只是过程,并不是目的,唯有努力精进、力求完美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

接下来,我希望与文化周末的同仁一起继续努力,找准文化周末在这个时代的定位,培养更多人才,释放文化的创造力,催生出更多具有亮点的文化项目。

莞城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方树贵:

用高水平文化活动滋润群众心灵

从2005年加入文化周末工程办公室开始,不知不觉中已经看着文化周末走过15年。在这15年里,文化周末从一台晚会发展到系列工程,用高水平的文化活动,滋润着东莞群众的心灵。文化周末致力于传播高雅艺术,推动东莞文化发展,在这15年培养了一批批观众。

在文化周末工作的15年中,最让我开心的是市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晚会秩序和节目欣赏上,穿拖鞋来看演出、表演期间大声讲话等情景已经不见了。很多演出嘉宾都对文化周末的观众给予高度评价。

在文化周末工作的15年中,我还深刻地感受到文化工作要切实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希望文化周末在未来的日子里,根据东莞市民的文化需求,继续创新,继续突破,为市民提供质量更高、更丰富的文化大餐。

文化周末工程办负责人曾理:

带给大家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

2006年,我正式到文化周末工作,参与文化周末大讲坛的策划、执行。2008年,我担任文化周末工程办负责人,跟进协助各个项目的工作。

在文化周末工作的14年间,有幸接触了很多文化艺术领域的嘉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要数余光中先生。2012年,余光中先生做客文化周末大讲坛。那年已85岁高龄的他,头发、眉毛花白,但仍保留着一份童心,眼睛里充满如婴儿般真挚、纯洁的光,让我深受触动。在大讲坛现场,他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带领场内、场外两千多名市民一起朗诵起诗歌,这个震撼的场面至今仍刻在我的脑海中。如余光中先生一般优秀的嘉宾还有很多,感谢他们给我带来养分。

14年过去了,文化周末既是我的工作,也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也希望文化周末带给大家的不仅是一个活动、一场演出、一篇报道,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文化周末15周岁了,希望它继续健康茁壮成长。

文化周末工程办王桂君

看到观众笑脸,一切辛苦都值得

“在文化周末工作,我有过失落、有过挣扎,但更多的是感动和满足。”2006年,我大学刚毕业就到文化周末工作,负责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的相关事务。每当周末、寒暑假的时候,我都会带领少年合唱团的孩子们去表演或参加比赛,看着他们一步一步为唱歌的梦想而努力。有一些从小参加合唱团的孩子,高考考取专业音乐院校后,又回来跟合唱团的小成员分享自己的艺术经验,让我很感动,也更明白这份工作的意义。

后来,我又接手了文化周末晚会和文化周末剧社的统筹工作。一场活动的背后,是一群工作人员的努力。但是,只要看到观众的笑脸,收到他们喜欢文化周末活动的反馈,我们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很值得。

文化周末15周岁了,这个过程真的不简单,但我和小伙伴们会一直坚持下去。

文化周末工程办陈俏敏:

希望文化周末有更多创新和突破

“文化周末,让我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成长为项目负责人。”文化周末是我的第一份工作,2008年大学毕业后,很荣幸成为文化周末的一分子。从最初负责演艺中心国标常规舞会的日常运营工作,到策划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再到负责《文化周末》出版物、文化周末室内乐团以及“先锋集结号”实验剧系列等项目,我接手的工作越来越多,从而参与到更多的文化活动统筹、策划、执行当中,在工作中积累经验。12年的成长,衷心感谢我的领导和前辈同事的指导与支持。

以前的我,在工作中担任配合者的角色。现在的我,是项目负责人,需要有更多的担当和思考,为项目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其中的挑战和乐趣让我更喜欢这份工作。每一个项目都有其独特性,如何在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项目的独特性,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希望文化周末能坚持下去,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我将继续履行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把项目发展得越来越好。

东莞文化广场管理处主任邓国超:

为表演者、观众呈现最好的舞台效果

我单位具体负责文化周末剧场的场地管理、剧场卫生、安保秩序、消防安全、水电供给等场务工作。当初接到工作任务时,我们对于舞台灯光、音响调试等工作并不熟悉,但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摸索,从不会到会、从会到努力向专业发展,为的就是配合主办方,为表演者、观众呈现最好的舞台效果。

关于文化周末,最让我感触的是文化周末活动坚持“赏学并重”的原则,这对群众在欣赏文艺演出方面帮助很大。开始的时候,有观众穿着汗衫、拖鞋来看表演,甚至连在什么时候鼓掌都不知道。现在,观众不仅了解晚会礼仪,也懂得与表演者互动,演出现场的气氛越来越好。

15年里,我既是工作人员也是观众,感谢文化周末不但让我在工作上有所进步,还能定期欣赏到不同国家、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从而让我学习到相关知识,丰富了我的生活。

莞城宣传报道组陈雪庭:

文化周末是我的小小追星地

第一次参加文化周末的活动是余光中做客文化周末大讲坛,那时候我还是学生,跟朋友一起听了那一场分享会。

直到2015年,我到莞城宣传报道组工作,负责文化周末晚会及其他活动的稿件采写和照片拍摄。以前,我很少看文化艺术类演出,后来为做好工作看了很多文化周末举办的晚会,渐渐培养起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养成观看文艺表演的习惯。如今,放假时,我也常会一个人去看话剧。

此外,我一直很喜欢看书,文化周末大讲坛邀请了一批作家来分享,其中不乏我喜欢的作家。从此,文化周末成了我一个小小的追星地,让我能近距离接触喜欢的作家。每次因为工作而采访这些作家的时候,我心里都会抑制不住地开心。

未来,我会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将文化周末的声音带到更远的地方。

文化周末志愿者张志峰:

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也让我获益良多

我作为志愿者参与文化周末工作已经11年。在文化周末,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朋友,我们一起参与文化周末大大小小的活动,帮忙布置场地、维持秩序、发放门票……

参与文化周末志愿者工作期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文化周末活动很受市民欢迎,活动现场经常座无虚席。有的市民即便坐在轮椅上,也会定期来参加活动,我们就帮忙把坐轮椅的市民抬进场馆。文化周末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也让我获益良多。以后,我和小伙伴们会持续为文化周末提供志愿服务,共同成长。

文化周末工作人员李小敏:

让文化周末成为年青人了解家乡文化的重要窗口

2006年我进入文化周末报社实习,之后在《莞城报》负责采写文化周末活动稿件。目前我在莞城文化服务中心工作,同时也是文化周末晚会审核小组的成员,参与晚会节目的讨论。

刚做实习记者时,我特别青涩腼腆。面对陌生的采访对象,我甚至不知道怎么与人沟通。幸运的是,那时候带我的记者特别有耐心,教了我很多技巧。参与文化周末工作14年,让我学习了很多与人交流的经验方法,这些经历让我终身受益。

文化周末在15年里一直尽力丰富东莞市民的文化生活。我认为,今后文化周末要着重挖掘东莞本土文化历史,链接更多本土文化艺术资源,成为东莞年青人了解家乡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历程的重要窗口。

文化周末报原记者林玉清:

文化周末改变了我的职业方向

我在文化周末报社工作了近3年,主要负责采访和写稿。我原本是地理老师,文化周末改变了我的职业方向。如今,我的工作始终与文化息息相关。

在文化周末工作期间,我参与了99期报纸的采写,而“城记”系列就占了50期。我是土生土长的东莞人,但其实并不了解东莞,直到有机会参与“城记”系列专题报道,实地走访了东莞33个镇街(园区),确切了解东莞的风土人情。

同时,我很感谢文化周末活动以“赏学并重”为宗旨。就我自身经历而言,我不是艺术科班出身,但作为记者,我会事先做功课,在现场尽可能地记下艺术家和专业人士的讲解、论述,也会进行采访,活动结束后还会根据艺术家的讲解查资料,可以说我是和观众一起学习的。我们最核心的知识来源就在“赏学并重”的环节中。这些设置就如同一节节大师课,为我们开启艺术大门。

希望文化周末能坚持办下去,影响更多的人。

文化周末实习生叶璐熠:

文化周末让我认识很多业界翘楚

在文化周末报社实习的9个月里,我主要负责稿件的采写和帮助文化周末工程办撰写相关宣传资料。加入文化周末报社后,我发现文化周末工程作为基层文化项目,有着难得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于是,我在完成本职工作外,也会观察和学习工作人员如何策划、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服务基层受众等,这些是我硕士论文的重要案例。

另外,通过文化周末,我认识了很多业界翘楚,他们都是我的榜样。杨宝霖老师曾十年如一日为文化周末报写专栏,因为“不想给年轻人添麻烦”,他常常亲自把稿子送到编辑部。杨老师的治学精神和处事作风都是我的指路明灯。

曾发表《东莞文学备忘录》的袁敦卫老师,作为文学研究者,既不吝惜对本土作家的褒奖,也敢于指出问题,他的学术使命感始终影响着我。曾理老师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曾经为了做设计周专题,她带着我夜奔广州采访一位荷兰设计师。我们半夜回到东莞,没睡几个小时,又得早起到莞城运河公社采访。她对工作的热情让我明白,想把事做好,就不要惧怕风雨兼程、舟车劳顿。

祝愿文化周末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撰文】万佩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毛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