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文化|大芬村画家直播卖画,疫情下深圳文创能线上突围么?

南方+ 记者

走在大芬油画村的街道上,不见体验绘画游客的身影,却多了几家关门转让的店铺。疫情后的油画村正经历一场深刻转型。“经过一轮洗牌,留下来的一定是有活力的艺术家和店铺。”有艺术家这样认为。

在“深圳市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大芬国际艺术城区”建设背景下,大芬油画村在2019年刚经过“刮骨疗伤”,查封了一批画框加工小作坊。其本身就正在向高端原创、产业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发展转型。

面对挑战,大芬油画村艺术家正在主动谋求转型:有的临危不乱订单照接,有的艺术家转战线上,将粉丝转化为经济来源;沉淀风格,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

大芬美术馆门口

大芬美术馆门口

大芬油画村“名片”艺术家直播卖画

“世上有一群人,给我安慰……”跟随旋律节奏,颜料落在画纸上。你看过一边画画一边唱歌的表演吗?视频中的主角是来自大芬油画村的艺术家黄凤荣。4月15日晚7点半,他一如往常站在手机前,开始直播。

一块画板,一支笔,有时邀请嘉宾助阵,为其现场作画像。打光灯、手机架、收音设备等直播装备一应俱全,他的牛仔背带裤上沾满油彩,以画室中色彩斑斓的作品为背景,为直播画面加分不少——这是他疫情下的“突围”新方式。

以“演画”(表演+画画)为个人特色的黄凤荣,曾三次登上“中国达人秀”舞台。“疫情发生前,我创造的演画,适合舞台;我的店铺,有游客;疫情发生了,这两个都停摆了。”当店铺失去“功能”,他积极转战“线上”,并笑称“演画+直播=画星”。

黄凤荣工作室

黄凤荣工作室

可以说,黄凤荣在探索成为绘画届的“网红”。1月29日在抖音发布关于“战疫”的创作视频,2月20日开始在抖音直播作画。表现力极强的他快速适应了镜头表达,摸索出更吸引观众的内容,逐渐熟悉传播规律与运营手法,与网友的互动游刃有余。慢慢地,直播间人数从几十上升到几百,如今抖音帐号已有41万粉丝。

如何将粉丝转化为经济收入,是关乎艺术家生存问题的关键一步。脱离对店铺的依赖,有的艺术家选择线上直播带动销售的商业模式。点开他抖音帐号中的店铺,卖的最好的产品销量超过300件。

“刚开始直播时,我先用平和的价格激励进入直播间的朋友下单,我来画他的肖像画,或让我画些他们喜欢的题材;人气变得越来越好了,价格就适当上调。”黄凤荣告诉记者,目前他已经慢慢走出“苦力活的直播作画”,在抖音链接淘宝店铺的产品。

黄凤荣直播截图

黄凤荣直播截图

就在4月13日,布吉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昆刚来到他的直播间当了一回“模特”,并以1000元的价格买下了黄凤荣给他画的像。对于定价,黄凤荣也根据疫情做了调整,原本每平米画1万元以上的价格,在2月直降到500元,3月-4月慢慢恢复到是1000元-1288元,接下来,5月1699元,6月3899元,疫情过后恢复原价。

疫情加速洗牌 转型阵痛中的机遇

看似热闹的直播,实际能多大程度缓解店铺的经营状况?黄凤荣告诉记者,通过1个多月的直播,工作室还能维持,并且处于渐进的状态。

相比于“大芬油画村名片”黄凤荣,更多大芬村艺术家并非拥有如此的名气和表现力。一位想要入驻直播的原创艺术家告诉记者:“一直想要通过直播卖画,但因为我的工作室没有经营许可证,所以平台不给通过。”

记者于4月15日来到大芬油画村走访,发现一条街上至少有两三家店铺贴上了“转租”的告示。“疫情前我一个月画画可以挣2万元,现在只有七八千。” 大芬村一位姓潘的画师说。“前两天隔壁老板直接叫了一辆车,把所有的油画和家里的东西一起打包回了福建。”一画店老板说,没有经营收入加上房租减免全看房东,有的人只能退出艺术行业。

马路对面的卢浮宫原创油画城和茂业书画交易广场,曾经与大芬油画村构成油画产业集群,如今内部不少艺术店铺已人走楼空,其中靠近门口的旺铺位置也正在转让。

卢浮宫油画产业基地

卢浮宫油画产业基地

疫情或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9年,大芬村进入创建“深圳市十大特色文化街区”的关键时期,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芬村朝着原创高端、优质化方向转型。因此,一批经营模式老旧、低端化复制的商家注定要被淘汰。去年2月28日至7月4日期间持续开展整治行动54次,拆除违规搭建物1646处共43360平方米,查封画框加工小作坊234家。

在二楼画室内,也有一般人看不见的“繁荣”。有的老板因多年积累,与设计师保持良好关系,疫情期间也有忙不完的订单;有的老板善于抓住机会,积极转型,早早就开起了淘宝天猫店,在疫情中拥有更强的“抗打击”能力。大芬管理办副主任张可介绍,目前大芬有1700多家淘宝店,400多家天猫店,100多家京东店。

崔志龙讲解艺术家加强原创案例

崔志龙讲解艺术家加强原创案例

转型阵痛带来的是原创核心竞争力。如今0.4平方公里的城中村内有原创画家群体300人,其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4人,省级美术家协会会员50人,市级美术家协会会员150余人。职业艺术家崔志龙便是其中一位,是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经过一轮洗牌,留下来的一定是有活力的艺术家和店铺”,崔志龙认为,疫情可能加速了这个过程,“最近几年来,艺术家们探索自身风格、加强原创力的脚步没有停止,疫情期间,我们更多地沉下心去研究颜料、材料之间的融合创新。”

他拿出一张画讲解:“这是在油画布上用水彩画的荷花,既有水彩晶莹剔透的笔触,又有油画饱满的色彩对比。”诸如此类的探索,在大芬艺术家的画室里每天都在发生。

周永久

周永久

从临摹到原创的大芬村先行样本

正如崔志龙所说,在高端化竞争市场下,找到自己的风格尤为重要。有着“中国梵高”之称的周永久就是一名个人风格突出的艺术家。从画师到画家,他曾经历从临摹到形成原创的过程。在2018年,带领弟子在马来西亚槟城举办了他们首次走出国门的原创作品展览。

疫情并非对他毫无影响。“去年成交量多的时候一个月有30万,疫情这两个月只卖了两三幅画。”不过因为已经打出口碑,且此前积累了一定客户,周永久依然能接到一些来自酒店会所的订单。

这与他当初紧跟时代发展,抓住机遇有关。2008年以前,是大芬出口的高峰期,大部分订单来自国外,出口量曾经占到全球油画贸易的半壁江山。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外市场缩减,随着国内家居装饰、酒店会所等中高端市场的逐渐开拓,大芬艺术品、装饰画已不再局限于早期的油画,表现中国文化的新中式、轻奢、简约画风成为市场主流。

周永久店铺门口的体验油画

周永久店铺门口的体验油画

2008年金融风暴让订单锐减,周永久也终于开始有了时间可以好好钻研自己的画作,创作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向日葵,开始用油画刀直接调色作画,让颜料的呈现出更厚、更立体的效果。他也欣喜发现,原来他的原创画比临摹画更受欢迎。

“从临摹梵高巨作到画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作品时,在心情上最大的改变是觉得自己下刀时画得更顺畅了,还会越画越来劲,让整个作画的过程更享受。最重要的是还可以署上自己的名字,在作品上赋予了自己的技术、个性与情感。”周永久说。

【记者】郭悦



编辑 穆玉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