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将搭载互联网传播侨文化,汕头澄海区前美村打造侨宅热门IP

南方+ 记者

4月14日,汕头市澄海区前美村。这个春天的苏醒没有因为疫情而耽误。时序如约而至,清明刚过,春回大地。鸟儿停靠在田埂边上的草丛里欢叫,村民在地里翻田播种,不到午时,档口的卤鹅香气已经扑鼻而来。

前美村驻村书记陈瑷一早就没停下来,疫情防控工作告一段落以后,创文迎检等大量基层工作纷繁而至。闲暇的时候,她最爱散步,每天用脚步丈量方圆2.8平方公里的古村。

“前美村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保留了陈慈黉故居等富有潮汕文化特色的民宅群落,这些民宅不仅是旅客拍照的背景,更是寄托了每一位潮人游子出海打拼,荣归故里,落叶归根的精神因子,是侨文化潮文化传承的宝藏。”陈瑷喜欢用“一滴水”来形容前美村,在这里,她看到了一个世界,体味了别样侨乡温情。

“岭南第一侨宅”成为热门IP

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时光仿佛在前美村停下了脚步。

民国年间编写的《广东年鉴》说:“粤有华侨,喜建造大屋大厦,以夸耀乡里。潮汕此风也甚,惟房屋之规模,较之他地,尤为宏伟。”

陈慈黉故居占地2.54万平方米,共有厅堂506间,随处可见的亭台楼阁,西式阳台、拱门、圆窗,西洋建筑特色,糅合在潮汕民居“驷马拖车”的建筑格局里,这座超过百年历史的“岭南第一侨宅”,无疑成为前美村的“热门IP”,更是澄海区侨文化的一张名片。

近三年来,陈慈黉故居已经发展成一个旅游区,接待游客人数逐年递增。据统计,201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已达近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000万元。

据陈瑷介绍,每年的清明前后,都会有大量的华侨返乡祭祖,而他们也会特地带着第三、四代的孩子们来游览这座故居,让新生代感受古老的潮汕文化,对家乡有更深的印象。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华侨们都没有回国,大家改成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过去的家乡景色,以文明的方式,追忆故人,寄托思乡之情。”陈瑷说。

村容村貌改变提升旅游品质

记者走在前美村,整洁的村道,随处可见是一片春意盎然。

还在读大学大四的村民小许因学校延迟开学,至今还在村里,趁着上网课后的休闲时间,他出来看看田地,透透气。

“以前这条路是泥泞不堪的,小时候去上学,都是踩着一脚的泥巴。现在路都铺了水泥,好走多了,路灯也多起来了,晚上出来散步,亮堂堂的。”小许说。

据前美村副书记陈作松介绍,自从前美村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以后,已经投资125万元,新建、改造公厕7座,并在居民住宅区开展“户厕改造”工程,为各住宅区的户厕安装污水排放管道并铺设水泥路面。此外,村里投入800万元,改建、扩建主村道2300米,在主村道两旁铺设步行道、安装景观灯。同时,全面启动雨污分流建设,将雨水和生活污水分开收集处理,从根本上改变污水直排的问题。

“村容村貌的改善,对于当地打造旅游产业是一大促进。”陈瑷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陈慈黉故居探访、寻根的海内外游客大部分是海外华人。“华侨华人每次回来家乡,都能看到家乡的变化,每次游客来参观,都能感受到侨乡的魅力,这些都是他们再次回来旅游的正能量。”

“受疫情影响,前美村内景区从正月初一开始全部关闭,旅游业和农家乐项目受到的冲击最大,然而,特色农业则是通过自销,受影响较小。”陈瑷说。

坐在自家便利店小档口陈姐感叹,自从村里旅游业发展起来后,来的游客多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多了。她还是很有信心,疫情过去,这里又会恢复正常。

搭乘互联网将侨文化传递出去

潮籍著名散文家秦牧曾写道,“万里穿云燕,归巢恋旧枝。家乡甜井水,何处不相思?”正是一个游子对家乡土地爱的深沉的生动注脚。

陈作松感慨,当年陈氏家族早已在泰国建有陈氏家祠和豪宅别墅,仍然斥巨资,在故里修筑另一家园。宅第内的玻璃和瓷砖等装饰材料都是从意大利等国家进口。为了搬运这些材料,陈氏家族甚至挖掘了一条运河来疏通转运。

“每一处的细节都是海外赤子思念和热爱家乡的表现。”陈作松说,“这也是澄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置在前美村寿康里的原因之一,侨文化的根基深厚,赤子对乡土的温情尽显。”

关于陈慈黉家族的历史,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陈氏后人虽现居国外,每年冬至仍会回乡扫墓,去年,他们在汕头注册了企业,回乡投资,希望带动村民致富。

据了解,前美村以陈氏家族建筑群为基础,以华侨文化、潮汕文化相关产业为主要业态,正计划结合旅游观光农业、集文体产业、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生和乡村振兴为一体,打造隆都镇全域旅游的核心区。

目前,广东省数字博物馆已经将前美村列入保护名单,未来这座古村也将搭乘互联网,向更多人展示它的独特魅力和传载百年的温情。

【记者】沈丛升

【视频拍摄剪辑】沈丛升 实习生 杨哲凯  

编辑 李珩丹
校对 陈大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