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蹲点记⑤】梅州蕉岭峰口村:旧貌换新颜,“微改造”串起乡村新风景

南方日报·蕉岭视窗

原标题:

精准扶贫显成效 乡村旧貌换新颜

蕉岭县蓝坊镇峰口村找准产业助推精准扶贫,深化“微改造”串起乡村新风景

步入蕉岭县蓝坊镇峰口村,村口立着的“寿”字标识,让人眼前一亮。沿途的房屋换上了“新衣”,道路铺上了柏油,流水潺潺、草木萋萋……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适画面。

为打造好“峰桥溪韵”景观节点,该村还以打造镇区环境提升示范工程为载体,围绕溪峰河的水系景观持续进行“微提升”。汪敬淼摄

正是这一幕幕原生态的“自然杰作”,孕育了“世界长寿乡中乡”的美丽名片。

近年来,蕉岭县蓝坊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美丽梅州·美好家园”环境提升大行动及梅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用足用活用好“微改造”理念,因村制宜,分类施策,打造极具寿乡特色的生态旅游观光路线。同时在推进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中,该镇峰口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找准着力点精准发力,带动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全面落实“河长制”河畅水清见成效

在蓝坊镇峰口村境内,有一条长约3.5公里的溪峰河穿流而过,从村口沿着河岸边的休闲步道往前走,便看到一座充满客韵乡土气息的廊桥枕水而建,红色的木质廊柱和小青瓦面相得益彰,桥牌上“峰桥溪韵”四字苍劲有力。

这座新建的廊桥就位于溪峰河峰口村段的大治桥上,集通行和景观功能。“我们主要是对原有的大治桥进行改造,对原有桥墩进行加固,桥面由3.5米扩宽至5米,并结合‘一河两岸’栈道风格,在两边各增加2米宽的人行廊道。”蓝坊镇副镇长王志均介绍,此桥是两岸200多户群众的交通要道,之前车辆、行人同时经过时,通行压力很大,此次通过建设廊桥可有效实现人车分流,大大方便群众的出行。

为打造好“峰桥溪韵”景观节点,该村还以打造镇区环境提升示范工程为载体,围绕溪峰河的水系景观持续进行“微提升”。“溪锋河起源于南磜镇蛇简坑,我们村这一段是下游,以前一下雨就会有淤泥堵塞的困扰,为此,我们对河道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现在都能看到河里游来游去的鱼儿了。”峰口村党支部书记李高城说。

为了推动河流治理持续发展,该村设置了公益岗位,聘请了4名卫生员,负责清扫村主干道及河道,并逐一上门收集每家每户的垃圾。“我们每次召开的村民代表会时都会倡导村民不能将垃圾倒入河中,并由村干部进行监督。”李高城说,同时,该村通过全面落实“河长制”,推动江河湖库长效化常态化治理,实现民生水利保障和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2018年,镇里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能得到有效集中处理,对溪峰河的水质保护起到了很大作用。”李高城指着溪锋河岸边对面的一条条排污管说,该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可达到400吨/天,配套集污主管3公里,支管3.5公里,可服务周边村民2000人。

此外,峰口村作为进入蕉岭东四区的门面村,在节点建设方面,该村以微改造理念,逐步对沿街40栋旧民居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在保持原有风格风貌的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历史、人文等客家元素,实现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

如今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系列措施,这条河已成为该村乃至全镇的休闲景观亮点,更是附近群众的饭后“打卡点”。“河道清理后,水更清了,而且沿岸建有休闲步道和配套了夜灯,晚上出来散步,还可以停下来休闲赏景。”附近的村民林伯满意地说。

盘活沉睡资源筑起“寿乡长者之家”

“青山绿水廿万顷,十里常逢百岁人”,白发老者淳朴的笑容,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景象,是峰口村最温暖动人的风景。“峰口村位于蓝坊镇的中心位置,周围青山环抱,生态环境优美,被称为‘天然氧吧’,也是蕉岭的首批长寿村。”王志均介绍,该村现有75周岁以上老人167人,占户籍人口比重7%,其中80周岁以上老人98人。

今年106岁的江菊顺是该村年龄最高的一位长寿老人,2003年她从县城搬回蓝坊镇峰口村居住。“山里环境好,她住得也比较习惯。”江菊顺的儿子林定昌说,这几年村里环境变化很大,也多了很多休闲娱乐的场所。

近年来,峰口村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老人们老有所乐。但随着长寿老人的逐年增加,现有的活动场所设施已不能满足老人锻炼和娱乐的需要。

为此,峰口村七组村民在村民理事会的协助下,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结合拆旧复垦项目的实施,掀起“三清三拆三整治”热潮。“以前这里是10多间厕所,都是破旧不堪的老房子了,通过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周边村民也纷纷捐款捐地,我们重新规划七组新农村建设,同时结合清拆地块建立起这个老人活动中心。”峰口村第七组组长林彬说。

此外,该镇以“康养”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峰口七组老人活动中心作用,将其打造为“寿乡长者之家”,开展多元化服务,为辖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健康安全营养的膳食等,“现在还在筹备当中,等疫情过后,我们就准备开放使用了。我们还会设立一个体检室,计划邀请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来定期为老人做体检。”李高城说。

为推进峰口村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规范“寿乡长者之家”项目运营,促进长者之家食堂的良性发展,峰口村还成立了寿乡长者之家理事会,严守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防线,全力推进“寿乡长者之家”建设。

相关

找准产业“钥匙”为贫困户打开致富门

峰口村是第三轮的省定贫困村,产业底子薄弱是众多贫困村的通病。如今,峰口村找到了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2月底,峰口村产业帮扶基地种植了百香果苗,笔者在峰口村百香果基地看到,工人们在为新种下的果苗浇水、做杀菌处理。“去年的百香果总产量达5万斤,销量也是比较好,还没挂果就已经接到1万多斤的订单了,所以今年计划将原来40亩百香果基地扩大到60亩。”蕉岭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派驻该村党建指导员曾劲锋说。

据了解,为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对口帮扶峰口村的广州南沙区黄阁镇和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通过引进企业,把原来的80亩荒地打造成欣欣向荣的产业发展基地,连片种植百香果、火龙果等经济作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集约项目土地时通过大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号召党员同志带头奉献、主动帮扶,80亩土地一周时间不到便集约到位。“当时村党支部委员林远平第一个自愿把土地拿出来,贫困户林仙强也自愿把土地拿出来,没有收取一分青苗补助。”李高城感慨地说。

“我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出资入股方式,与蕉岭县济民堂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带动贫困户和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让全村77户贫困户入股享受分红和获得土地租金、务工等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曾劲锋说,2019年,该村全部贫困户实现脱贫。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当前,峰口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不误农时扩大百香果种植面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大就业帮扶力度,不断巩固脱贫成效,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来源】南方日报·蕉岭视窗

【文】邱珂娜 廖静宜 汪敬淼

【图】汪敬淼

【视频】汪敬淼 邱珂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