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千年古村落”系列报道⑨
韶关南雄市乌迳镇新田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入粤第一仗——新田之战就在这里打响。
这个位于广东省北部的村落,自古便处于岭南、中原之间迁移、商贸的交通要道,西晋建兴三年(315年),新田的先祖们从陇西穿古道而来,在此繁衍生息,建立了一个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古村。
新田村,原名为新溪村,“新”意为新开拓,“溪”指依山傍水。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因避宋仁宗赵祯讳,将浈昌更名宝昌(南雄),新溪更名为新田。
1934年10月26日,从江西信丰进入南雄境内的红军部队,对盘踞在乌迳新田的敌人发起进攻并取得战役胜利,为悠久的新田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
迁徙南雄第一村
据史料记载,在秦以前,岭南属于南蛮之地。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国之后,越人为避秦国,一批批迁往南方。这时,大庾岭上出现了一群南迁的越人。
后来因战乱和自然灾害频发,中原的汉族又多次向岭南迁移,位于粤赣交界处的乌迳镇,成为汉人南迁定居的目的地之一,乌迳镇在历史上有着“中原南迁第一镇”的美誉。
据《晋太常李公介卿传》记载,西晋愍帝时,始祖李耿被贬始兴郡曲江令,携家眷南下,天亮时(当地语称“天光”)经过一座山,遂称之“天光岭”,李耿见新田古木参天,清河曲流,便在这里安了家。
新田建村后,李氏子孙后代就一直在新田村繁衍,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新田村为中心的李姓族居区域。新田李族在南雄堪称名门望族,清嘉庆知州罗含章在《新丰陂记》中曾给予高度评价:“新水为州属产谷之区,昌水萦回,舟航毕集。考诸志乘,李氏巨族,卓有英才。”
新田村比建制于684年的浈昌县(现在的南雄市)还早300多年,故当地流传着“先有新田李,后有浈昌县”的说法,又因李氏家族为该村最先抵达者,故称“迁徙南雄第一村,迁雄第一家”。
姓氏节追思先祖
姓氏节是为缅怀自己姓氏先祖而举行的节日,在新田村周围的村落,居住着叶、李、童、黄等达60姓之多的村民,各姓的姓氏节各有不同,新田村李氏的姓氏节极为隆重。
李氏姓氏节从农历九月初十开始,为期6天。据考证,新田村姓氏节的形成,经历了祝寿、祭祀、庆贺、崇祀、仿效、俗成等阶段。在祝寿阶段,只是子孙们为先祖李耿举行祝寿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热闹的姓氏节。
如今,流传了千年的李姓姓氏节的仪式已经简化,在节日期间,村民们主要做糍粑、磨豆腐、聚餐等,在简朴的仪式中表达对先祖的追思。
新田村舞板凳龙,始于唐代,据村里的老人讲,人们在观看龙灯时看得手痒,却苦于没有龙灯可耍,于是以所坐板凳为“龙”而仿效龙舞,“板凳龙”由此诞生。
新田的板凳龙有多种耍法,独凳龙用一条家用的普通花条板凳装饰上木刻或扎纸彩绘,两三人舞。多凳龙则由五至十一人组成,每人各举一凳,分饰龙头、龙尾、龙身,数人协调行动,带动着板凳摇来摆去,时起时落。无论是一条板凳还是多条板凳,在村民们的带动下,都能像龙一样盘旋翻腾,栩栩如生。
格局完整的古建筑
在新田的古建筑中,祠堂占有重要位置,根据族谱记载,从明到清,村内曾先后建有17座祠堂,现存有8座,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的主体结构。祠堂经历风霜洗礼虽有毁损,但许多细节部分仍保留了原貌。
庄严肃穆的祠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爱敬堂年代最为久远,于1468年之前为李耿第二十二世裔李永洁所建,是新田村后房族人用于祭祖、婚丧礼仪以及举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
村内的民居以及沟通民居的街巷,同样保存着完整的格局。从村西的奎壁门楼开始,一条由南向北几乎贯穿整个村庄的纵向轴线为主轴线;另一条东西走向的横向轴线则串联着爱敬堂、叙伦堂等几座祠堂。
从村庄的总体形态、街巷走向、建筑朝向来看,新田村的总体格局既非典型的珠三角村落布局,也不同于粤东北客家民系,而是中原建筑风格和岭南建筑特色的独特融合。
【记者】李强 实习生 吴玉美
【通讯员】陈嘉茵 王丹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