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价格‘跳楼式’暴跌,小老板血本无归:月赚千万的造富神话,吹破了!”最近,你的朋友圈是不是突然多了一条这样的消息?
虽然这话有些夸张,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奇货可居”在有些人手中玩到一夜暴富,而有些人就玩脱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太快,实在是太刺激了”,这是怎么回事?
口罩价格回落并趋于平稳
有没有感受到,以前需要摇号抽的口罩,现在越来越容易中奖了?
以广州官方口罩预约途径穗康来说,目前一次性口罩价格降到了1.5元,医用口罩降到了2元,而且中签率非常高。据说,在刚复工时,一只口罩私底下的交易价格已经高到5元了。
比亚迪投放到深圳药店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也只卖到2.5元一个,而且一次性投放1500万只。从目前各方的报道来看,口罩的价格也已明显下降,再为买不到口罩而担心。
4月2日,根据佛山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消息,其选取13个监测点(5个超市、5个药店、3个市场)数据显示,目前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平均售价2.8元/只,N95口罩平均售价8.8元/只,大参林供应的口罩是2元/只,市民可通过网上预约购买;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用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
口罩卖出高价,有关部门也不是吃素的,截至3月30日,佛山共查处了165宗利用疫情哄抬价格、强制搭售等违法案件,其中1宗案件被列为全国首批曝光的五宗典型案例之一。
这对此前想“奇货可居”的人来说,身处产业链最末端玩的就是心跳,高价进来的口罩一不小心可能就玩脱了。
订货量是如何一步步变大的
那么,即便是不考虑法律等相关因素,现实告诉你,对口罩“奇货可居”可能得掂量掂量下。这就涉及到“牛鞭效应”,也称长鞭效应。
它是对需求信息扭曲在供应链中传递的一种形象的描述。当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者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
这种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图形显示上很像一根甩起的赶牛鞭。牛鞭效应又称作“需求变异加速放大原理”,是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Hau L.Lee教授对需求信息扭曲在供应链中传递的一种形象描述。
由于这种需求放大效应的影响,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下游供应商更高的库存水平。这种现象反映出供应链上需求的不同步现象,它说明供应链库存管理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看到的是非实际的。”
需求放大效应最先由宝洁公司发现。宝洁公司在一次考察该公司最畅销的产品——一次性尿布的订货规律时,发现零售商销售的波动性并不大,但当他们考察分销中心向宝洁公司的订货时,吃惊地发现波动性明显增大了,有趣的是,他们进一步考察宝洁公司向其供应商,如3M公司的订货时,他们发现其订货的变化更大。
疫情过后,对一些商家来说,也同样要注意“牛鞭效应”。以史为鉴,据媒体报道,非典过后,千方百计组织来的一些热销药品,突然失去了市场,像消毒液、胸腺肽等,不少药店积压很多,有的估计几年都卖不完。一位药品批发人士诉苦,北京几乎所有的药批企业都有抗非典货品
企业要树立供应链风险意识
“囤积居奇”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并不陌生了,比如,看到商品还要继续涨价,于是就捂着不卖,等到价格更高的时候再抛售,以此赚取高额利润。
比如,前几年“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的事件,一些农产品价格暴涨,但此后这些价格纷纷打回原形,一批人暴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接盘侠”。
不过,办法总比问题多。值得一提的是,也可以看到,这次疫情中还产生了“逆向牛鞭效应”,以口罩行业的供应链为例,包括广汽、比亚迪、富士康、格力、美的等为代表的广东制造企业,积极跨界生产紧缺医疗防护物资,其背后是较强的技术团队、深厚的自动化生产经验、以及高效的整合资源能力,在短时间实现转产需求,破解抗击疫情面临的难题。
该如何减少牛鞭效应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方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必须改善供应链的透明度。供应链的透明度越高,需求信号扭曲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就需要增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交流。
他说,可以由供应链上举足轻重的企业带头,组建供应链联盟,对整条供应链进行统一管理。联盟理事会应了解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分布和他们的产品、产能,能够协调上下游资源对接,同时密切监控终端市场需求,减少信息传递层级,避免信号的扭曲和信息传递的延迟。
【策划】陈韩晖
【统筹】郜小平 赵兵辉
【撰文】郜小平
【海报】丁薇薇 许蕾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扫码加入“睡前经济学互动群”。欢迎投稿交流:nanfangcyzk@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