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站江南位于大站镇,分别有江南、大塘、土景头、大蓝、丹洲、波罗坑六个村委,面积约两万亩。
我常游江南,可乘船去,很方便,先到老城北江码头,乘船横渡北江到对岸江南码头上岸。船到江心,环望四周,好一派风光:上游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建造的英德人民大桥,宏丽壮观!下游有翠峰挺拔、山水相眏的南山,丰厚文化越千年!后岸为古城呈新姿的英徳旧城;前岸便是文峰塔,江南田野一颗耀眼的明珠!
船到江南码头,便是北江和翁江交汇点下游不远处,这里翠竹成荫,江水悠悠!细心体验,不经意来到了曾是古英州八景之一的“竹浦渔归”!
据史料记载:“竹浦渔归”曾是一处漁港湾,早上漁舟竟发,外出捕鱼,黄昏罢网归来,到此停泊;这时漁火闪闪,欢歌阵阵,景美人欢。于是,便有历代名人对此景题诗作赋,宋代著名易学家石汝励,英州人,号碧落子,隐居南山,潜研《易经》有成就并发明“斫琴法”。
他游览此处时,便题诗一首:
钓罢收纶日已残,扁舟一叶解登湾。
长歌疑乃乘风去,鸣橹咿哑趁月还。
翡翠跃飞红蓼内,鸳鸯惊起白苹间。
奔驰马足车尘者,回首烟波羡尔闲。
由江南码头沿北江岸堤南下500多米,便是文峰塔。文峰塔位于大站镇江南村委北江东岸边的台地上。
属明代建筑物。坐南向北,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20平方米,此塔为出檐平座空心砖塔,八角九层,高约48.5米。二层开始每层均有8个船蓬式券门,东南西北四门均通塔心,其余四门为外壁龛,有塔刹。
据《英德县志》记载:“文峰塔在南岸,高九层,与鸣弦峰对峙。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邓允遂、李裕、吴应乾募建”。
该塔由于建筑得当,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均有正面之感,充分体现了
明代英德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与南山鸣弦峰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又与英德城区相对望,更显示出它的宏伟壮观。
明代英德知县事吴永澄对文峰塔作诗一首:
千仞冯虚控上游,海门虢虢日东流。
郁葱佳会凝于钥,浩瀚文波静可收。
影落蛟腾惊过艇,锋昂笔势写春秋。
浈江砥柱今安托,风气元归此镇浮。
文峰塔本来是英德的文化骄傲,建国后,政府曾拔过专款修缮文峰塔,近年作了全面修缮。
离开文峰塔,便行走在江南的阡陌田野上,好惬意!雨后江南的早晨,朦胧美!清爽的空气,舒适!夏季的抢收抢种时节,晨曦绿野!情不自禁地让人吟出“雨后江南行,绿野喜丰收”情景。
再前行,不觉又来到了江南田野的一处古村落——成屋村。这里,引入注目的是一处古民居--攀桂楼。
攀桂楼建于中华民国,坐东向西,硬山顶,木梁瓦面,青砖灰沙砌墙,平面呈方形,面阔14.59米,进深10.67米,建筑占地面积155.67平方米,中西建筑风格。
楼高四层,地面至檐底高11.83米;正门木趟栊、木门,门顶灰塑精美图案,三楼阳台镶嵌匾牌:攀桂楼;左右两联为“春风化雨花千树,子贤孙孝福满堂”;墙体砌有青砖枪眼和窗体,窗内嵌铁枝;墙体牢固结实,厚52厘米;楼内两房一厅组合,厅内开四门,设有木楼梯、木楼板,楼梯设在厅内后墙边,木梯可登楼,铺筑红阶砖;对研究当时当地民居建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攀桂楼为江南村落文化的象征,体现了江南淳朴的民风民俗!
探寻江南古迹,是因为江南的文化内涵厚重,江南的田野朴美!
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的英德江南是:
人人藤叶嚼槟榔,处处茅檐复短墙。
惟有东风不寒乞,隔江吹送柚花香。
来源:英德电台FM999、林超富
摄影:陈卫东、李阳桂、邹志强、林超富
编辑:英德市融媒体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