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平湖山厦的峥嵘岁月,看完热血沸腾!

龙岗发布
+ 订阅

一直以来山厦都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大革命之火点燃之时深圳首个农村党支部诞生于此传递星星之火

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将山厦辟为根据地,带领山厦儿女保家卫国……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抑或是解放战争时期,山厦的优秀儿女坚定信念跟党走,不惧个人生死,开展土地革命、反帝反封建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百折不挠、前赴后继。

名片

中共山厦地下工作情报站旧址,农会总部旧址,党支部第一次宣誓仪式的活动旧址,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伫立在平湖街道山厦社区的多个纪念旧址前,仿佛聆听到历史的足音,回望到山厦的风云。

深圳地区首个农会诞生

1925年,深圳地区首个农会——山厦农会宣告成立,自此,山厦的农民运动犹如火种,很快蔓延乃至燎原,带动农会在平湖各地纷纷成立,山厦也成了平湖地区农民运动的典范和中心。

东连惠阳(当时龙岗、横岗属惠阳管辖)、西接宝安、北通东莞的平湖,地理位置历来十分重要;相传建于明朝景泰年间,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山厦位于平湖西北部,距离平湖墟虽仅有三四里,但因三面环山,地理位置相比于平湖其他村而言显得较为偏僻。与平湖几个大村主要由刘姓氏族组成、宗族分明不同,山厦村民的祖先来自外地,严、叶、邬、罗、冼五大姓人口占了大部分,此外还有林、江、翟以及张、骆、沈等小姓,并且几乎不与平湖各村通婚,是一个较为落后闭塞的小村落。

“佃户们起早摸黑辛勤劳动,一年收成交纳了地租,剩下的最多够半年口粮,有的只能支撑两三个月。”山厦老支书叶润牛曾听村里的老人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山厦村,农民们要受来自地主、官吏、土豪劣绅的苛捐杂税的盘剥,军粮饷、田亩捐、壮丁费、人头税等名目繁多。当地歌谣唱的“放下禾镰无米煮”正是这种困顿生活的写照。

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

转折源于1925年盛夏的一天。当时,受中共东莞县党组织的委派,蔡日新和张其欢来到位于广九铁路沿线西侧的山厦村。此时的山厦隶属东莞管辖,地理位置相比于平湖其他村而言显得较为偏僻,更便于开展秘密活动。

经过与山厦青年的接触了解和宣传发动,蔡日新、张其欢团结了一些思想进步、热心革命的骨干分子,确定了农会的章程、组织办法和初步人选。1925年,深圳地区首个农会——山厦农会在严、叶祠堂关爷厅(现山厦香山路57号)正式宣告成立,由严凯祥担任农会会长,全面主持农会工作。

“塘厦农民区长仔,山厦农民自卫军。火车停在围仔旁,迎接代表严凯祥”。这是当年流行在山厦的一首山歌。严凯祥是土生土长的山厦人,早年曾在东莞县读书,后来在东莞塘厦教书。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乡村知识分子,严凯祥在外求学与教书的经历,使其有机会较早地接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早在1924年,严凯祥就接受东莞县党组织的指示,到广州学习农运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山厦农会成立后,严凯祥全面主持农会工作,领导胼手胝足的本地农民打土豪、斗地主,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山厦农会接管了乡公所的权力后,立即开仓济贫,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禁止放高利贷,禁止赌博和吸食鸦片;规定了地租按年度收成四六分 (即佃农占六、地主占四);宣布了一些保护农友安全和妇女权益的规定,喊出了“打倒土豪劣绅”、“推翻封建统治”、“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此外,山厦农会还在严、叶祠堂(时山厦农会总部,现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举办夜校识字班,教农民识字并宣传革命道理,建立起来一支12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山厦农民运动烽火日炽。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周边村庄纷纷效仿山厦成立农会,山厦成为了平湖地区农民运动的典范和中心。

深圳地区首个农村党支部成立

山厦党支部的成立翻开了平湖乃至整个深圳地区党的建设的新篇章,党领导下的山厦农民运动不但减轻了地主豪绅对农民的盘剥,同时还使乡村风气焕然一新。

农会富有成效的工作和农民政治觉悟的提高,为山厦的建党工作准备了必要的组织条件和思想条件。

“山厦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有的被迫离乡背井,到港九去打工,甚至漂流海外,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促使一些底层民众产生了革命的愿望与要求。”在深圳市东边纵研究会副会长、市东纵文史学者李建国看来,山厦之所以能成为深圳地区首个建立党支部的村庄,有着其独特的原因。“山厦的地理位置相比于平湖其他村而言显得较为偏僻,更便于开展秘密活动,最重要的是,山厦革命运动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多姓氏聚合奋斗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山厦人求同存异、敢为人先的风气。”

1926年夏初时节,时任中共东莞县委组织委员的蔡如平再次来到山厦村,开展发展党员、建立支部的工作。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严颂喜、江派恩等山厦村的17名进步青年被选中。

1926年5月,这群热血青年来到离山厦村较远较隐秘的山猪坑一棵百年老荔枝树下,面向着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深圳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山厦党支部也正式成立,严凯祥被选为山厦党支部第一任书记。自此,平湖乃至整个深圳地区党的建设翻开了新篇章。

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内的党支部会议场景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严凯祥在村民们被称为“羊坑”的黄牛潭建了一间土夯墙体的平房,还在那座平房附近建了一座方便嘹望的炮楼。此后,那里成为山厦党支部和农会骨干秘密活动的场所。

在山厦党支部的领导下,农民纷纷起来反对地主、土豪劣绅的压迫,农民运动蓬勃发展,革命运动势不可挡。期间,严凯祥还领导农民开展了“二五”减租运动,扣押了地主恶霸,吓跑了反动区长。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开始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出头露脸较多的严凯祥也遭到追捕,被迫离开家乡辗转香港、越南等地,后遭暗杀牺牲。当地党员严仲喜在血雨腥风中接过重担,担任山厦党支部第二任书记。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防止敌人破坏,严仲喜和党员群众一起,利用黄牛潭的50多亩山地,将农会化装成“山厦种植会”、“牛会”等乡间互助组织,一方面继续组织农民运动,坚持斗争,另一方面由党员和进步青年轮班种植果树和农作物,保障了党支部的大部分活动经费的支出,维护了党组织在山厦的机构完整,也保全了党支部的战斗力,使其成为大革命失败后这一地区不倒的旗帜。

同时,山厦党支部还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针对白色恐怖下,恶霸劣绅租金过高,农民不堪重负的实际情况,让党员分头通过村里开明乡绅对地主开展说理斗争,讲明利害关系,要求地主尽量减租,努力维护农民的利益。

奋战抗日救亡第一线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抗日寇侵略、实现民族解放而进行的伟大斗争。山厦的优秀儿女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和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同仇敌忾、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保卫我国家,保卫我山厦……”1937年10月,在山厦严、叶祠堂前枝叶如盖的大榕树下,一群抗日进步青年在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的组织下,同声高唱起抗战歌曲。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配合抗日武装打击日本侵略军,山厦党支部在东莞县委的指导下,发动群众组织了“抗日壮丁队”、“妇女救国会”、“少年儿童先锋队”、“大刀武工队”等组织,白天生产,晚上练兵。

王作尧

1937年9月,王作尧带领工作队来到山厦指导工作,住在祠堂或村民家中,在严仲喜的协助下,一边参加助民劳动,一边进行家庭访问,向山厦村民讲解形势、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动党员和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还给山厦抗日救亡工作队配发了一批地雷、手榴弹、步枪和子弹。到1938年5月时,山厦村已有80%的男青年参加了抗日自卫队,还有20多人参加情报交通工作。

“当时的山厦青年几乎都参加了壮丁常备队,山厦党支部号召村民多次破坏桥梁、公路来阻止日军行动,多次为我军筹粮送粮,支援前线。”据平湖街道宣传部原副部长陈建平考证,当年,山厦壮丁常备队与王作尧部队合并成第二大队,与日军开展了一系列的战斗。

其中,在1939年9月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发动奇袭南头大沙河的战斗,严仲喜、严润泉两位山厦子弟壮烈牺牲。严仲喜的牺牲吓不倒英勇无畏的山厦儿女,反而激励了他们的斗志。无惧生死的山厦儿女们摸敌情、送情报、筹军粮、反扫荡、端据点、破坏敌人广九铁路运输线,为抗日救亡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43年,武工队员严志胜、黄日新、王克光等3人在山厦人严念忠的引路下,潜入日军重兵把守的平湖旧墟,处决了汉奸“肥仔林”;1944年春,东江纵队飞鹰队手枪班班长、山厦子弟冼麟经反复侦察,同飞鹰队及小鬼班一道摧毁了日军凤凰山哨卡,给驻平湖的日军以沉重一击,自此日军再也不敢在凤凰山常驻瞭望哨;1944年2月,飞鹰队又在平湖地下党员刘曼之的协助下,夜袭元屋围伪区政府,活捉伪区长、伪警长等23人,缴获长短枪三十三支,弹药、物资一批,日军经飞鹰队几次打击后,不敢再轻易下乡抢掠。

冼麟

革命精神代代永流传

红色是血与火的峥嵘岁月的映照,也是山厦的百年底色和历史光华,在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能感受当年发生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近百年来,山厦始终在党旗的引领下,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解放战争时期,山厦群众依然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党的领导干部和战士,为中国共产党输送情报。《龙岗红色史迹寻踪》一书提到,1939年底至解放战争结束,中央交通局和广东省委在山厦直接安排建立了一个秘密交通情报站。山厦山多树多,每次国民党军队进村,群众都可以通过交通情报站知道,并提前撤到树山,使敌人经常扑空。1948年6月7日,国民党军队再次进村,村民全部向树山转移,护乡团交通员严丽华(男,平湖山厦村人,1947年参加护乡团)在撤离时发现还遗留一份文件,回到交通站拿那份文件,还来不及撤离敌人已经进村,严丽华躲在交通站的柴草堆内被敌人发现,被乱枪打死,壮烈牺牲。尽管反动势力包围下的山厦极为危险,但这个秘密交通站始终未被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所破坏,多次为东纵、边纵输送过有价值的情报。

解放后,为见证红色岁月,纪念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的山厦儿女,传承革命精神,1984年7月,时山厦乡人民政府建立了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如今,每逢清明节,平湖街道的干部群众、中小学生、驻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们,都会来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下,送上鲜花,肃立默哀鞠躬,重温历史,瞻仰凭吊先烈。

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84年7月建成,2008年重新修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碑高6.3米。“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9个大字正是出自王作尧之手。

“老大重回旧战场,山花迎笑绢花香。农军起义功犹在,大涌桥畔捐三强。碧血碑前思战友,舍身报国英名扬。昔日残垣皆已变,今朝华厦是君乡……”。1984年7月15日,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时,始终挂念着山厦这片红色土地和群众的王作尧将军特意回到山厦,向烈士墓敬献花圈,肃立致哀。当晚,王作尧心绪万千,夜不能寐,提笔写下了这首《重回山厦旧战场》,至今仍镌刻在纪念碑上。1990年,王作尧将军逝世后,按照他生前遗愿,他的部分骨灰长埋于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旁,永远同牺牲的战友在一起。

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于2009年12月15日建成,由始建于1885年的严、叶祠堂——深圳地区首个基层党支部在当年的主要活动点改建而成。看似平常,却记录着山厦这片红色土地的传奇经:大革命时期,严凯祥、严仲喜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山厦传递星星之火;抗日战争时期,邬强、严锦堂等一批批山厦热血儿女相继加入王作尧大队,参与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山厦党组织、山厦英雄儿女在情况十分恶劣的形势下依然坚持斗争,情报站不断向部队提供消息,保障部队作战的顺利……

在历次革命斗争中,山厦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生命捍卫着信仰,用青春热血镌刻着历史;而峥嵘岁月中的山厦记忆,分明就是龙岗这片红色热土的集中写照。

龙岗发布编辑组

来源:龙岗融媒(记者 张星/文)

责编:龙岗融媒(首席编辑 徐海燕)

二审:刘娟祝、罗丽珊

三审:白甲林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