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驿事:旧时墟市何模样?浅谈香山的墟市文化

广东自然资源
+ 订阅

【编者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浅浅几句,道尽元宵花市的美妙。在我们依旧热衷于过年逛花市的今天,是否曾好奇旧时墟市的模样?香山地区的墟市早在南宋建县之初便有记载,港澳开埠后,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其逐渐成为南粤古驿道上中西贸易的重要节点,孕育出独特的墟市文化。下面我们将带大家从形成、变迁、景象和管理四方面了解下香山的传统墟市。

▲▲墟市的形成▲▲

“市”源于原始的物物交换,随着聚落发展为城邑,“市”便与“城”融合为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在“城市”之外,则是绵延至今的乡村集市,就像“清明上河图”中城门外的热闹场景。在北方,人们一般称此种贸易场所为“集”或“会”,南方则称“墟”或“圩”,素有“北方赶集、南方趁墟”的说法。古代多数城镇都经历了“墟市——市镇——城市”的发展历程,珠海也是沿着同样的轨迹,从“香山场”“前山寨”“斗门墟”等传统墟市一路发展而来。

《清明上河图》中汴梁城外的集市场景

▲▲墟市的形成▲▲

广东墟市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晋代,唐朝中后期逐渐兴起,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据记载,香山地区的墟市早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县时就已存在,至明嘉靖时,全县共有9个墟市。随着村落发展和贸易往来,晚清时期,县境内已形成颇具规模的商业网络,条条相交的香山古驿道便成为沟通各墟场的经济动脉。据清光绪五年(1879年)《香山县志》记载,彼时县内的墟市多达37处,其中位于今珠海境内的共有7处,分别是下栅墟、长沙墟、斗门墟、沙垄墟、荔山墟、五堡墟和大赤坎墟。

明嘉靖戊申年(1548年)《香山县志》中记载的墟市

清光绪五年(1879年)《香山县志》中所载今珠海境内的墟市

清宣统三年(1911年)珠海境内的墟市与古驿道

长沙墟和下栅墟因地处岐澳古道、长南迳古道和凤凰山古道的南北两端交汇处,与澳门的联系最为密切,是香山乃至内地与澳门商贸往来的重要节点。长沙墟原本是海水冲积而成的沙田,早在明洪武年间就有人到此以捕鱼、制煮盐为生,香山开设盐场后,周边乡里为方便盐类商品买卖,便在此形成墟市,因地形狭长,故称长沙墟。下栅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原址在唐家东岸留诗山涌口庙,渔民出海时来此祈求护佑,也在此进行贸易,久之便形成墟市。清政府实施海禁后,沿海居民内迁,下栅墟迁至今金鼎市场一带,据《唐家湾镇志》记载,最兴盛时,商铺林立,多达200余号。

斗门墟、沙垄墟、荔山墟、五堡墟和大赤坎墟则依托今斗门区范围内的庵山迳古道、西坑迳古道和茶冷迳古道,成为当时黄粱都内的重要墟市。斗门墟作为各条古驿道的汇集地,是当时黄粱都最大的贸易集市。20世纪初,传教士嘉理慰等人统筹规划设计,杂糅中西建筑风格,在斗门街两侧陆续建起了广英祥、大昌、祥盛等骑楼式商铺。现在的斗门旧街仍保留着当年的格局,并于2013年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斗门旧街风貌

▲▲香山墟市的景象▲▲

古时的墟市并不像现在全年无休的商业综合体,而是拥有固定的墟期。古人云,墟市三日一趁之,意为三日一个墟期;一般以一、四、七,二、五、八,或三、六、九为定则。香山的墟期,也遵循这个约定,且有意避免相近墟市的墟期重复;比如下栅墟逢一、四、七开市,斗门墟为二、五、八,长沙墟为三、六、九。香山地区商业繁荣,几乎天天皆市,日日是墟,既有固定店铺,亦有流动商贩,自早晨至午后,趁墟人流熙熙攘攘,可谓是“百物骈臻,商贾辐辏”。

墟日当天,各种各样的商人往来聚集,农户挑着榖米、蔬菜、鸡鸭等前往摆卖,同时也在墟市购买日常用品;小摊小贩更是提早准备,占得一处风水宝地,叫卖声、讨价声不绝于耳。交易场地往往自觉按类型进行空间划分,五谷杂粮、家禽牲畜、布匹服饰等各得其所。

据史料记载,香山本地人从墟市买入的以洋货、药材、竹器、布匹绸缎、油和黄糖等手工制品居多,卖出的则以荔枝、龙眼、咸鱼和蚕丝等农副产品为主。关于当时墟市贸易的景象,清嘉庆年间小榄里人何大佐有一系列的竹枝词云:

山抱村围水绕楼,九龙入洞盛名流;

怪得客商纷四集,自来人说小苏州。

黄梅青柰未离梢,四月荔枝红遍郊;

估客暴同新富贵,果栏堆满玉荷包。

锹田种桑满东田,绿蕉红苹杂橙柑;

果熟教郎贩运去,桑叶教侬劝饲桑。

诗中堆列各色水果,可见时人对非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贩运已成规模,从中也能一窥珠三角地区由来已久的重商传统。

香港文化博物馆中复原的墟市场景及店铺

▲▲香山墟市的管理▲▲

正如现代社会的市场管理部门,古时的墟市也大都由本乡大族、乡绅按乡约兴建管理,并指定专人抽佣收租。从墟市收缴的税金除去上缴财政及管理开支,还用于本乡宗族组织的各类祭祀活动、地方公共事业等。因毗邻港澳,香山在晚清时成为富庶之地,曾多次向周边地区及朝廷义捐银两,清《香山县志》里便有向朝廷捐军需银合计约一百二十万八千两,向顺德、南海、番禺、新会等邻县捐救助银六万三千两的记载。

▲▲尾声▲▲

如今,现代文明大潮中的城市日新月异,珠海境内只有斗门旧街还保留着传统的墟市风貌,依稀可见旧时的繁华。承载风土民俗的墟市文化似乎渐行渐远,却依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近年来珠海举办的“市民艺术节”“唐家湾美食节”“淇澳端午祈福巡游”“大前门创意集市”等活动,都保留着传统墟市的痕迹,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出生机。

唐家湾美食节——唐家茶果

淇澳端午祈福巡游和三灶编织非遗展览

——香山文化相关——

近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赴珠海,对珠海市申报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预备名录进行了评审。根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要求,申报城市应有2处以上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且其中有2片位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城区,珠海市自然资源局遂开展了全市域历史街区普查工作,最终确定唐家、会同、淇澳、香洲埠、南屏、斗门旧街等7处街区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评审组一行首先前往香洲区、斗门区、高新区实地考察了各处拟申报历史文化街区,珠海市专家学者及各区负责领导为专家组汇报了各个街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及保护利用情况。

考察后,评审组在市自然资源局召开评审会,珠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何庆明出席。会上市自然资源局汇报了珠海市历史文化街区总体工作情况,评审组严格按照评价标准,对各个街区的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保存程度、现状规模、保存机制等要素进行了充分讨论和综合打分,最终唐家、会同、淇澳、香洲埠、南屏、斗门旧街6个街区通过了评审。

评审组对珠海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珠海拟申报的历史文化街区各具特色,既有斗门旧街、唐家等村镇型街区,又有会同、南屏等村庄型街区,还有海岛型的淇澳,城市型的香洲埠等。这些街区充分代表了珠海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变迁与人文历史演变过程,文化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与学术研究价值,是重要的城市文化遗产组成部分。

评审组指出,历史文化街区申报与建设工作对保护历史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扶贫攻坚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提出的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重要讲话精神的举措。专家组强调,要继续高质量推进珠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一是综合考虑街区保护范围内的建筑质量和建筑风貌状况,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保持建筑的真实性、风貌协调性和街巷肌理的完整性;二是对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尽快对不可移动文物、文保单位进行评估,提升文物保护等级;三是深入开展文化挖掘,对街区所承载的历史事实、名人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梳理提炼、系统展示;四是突出各街区的特色,讲好自己的故事,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建筑空间、功能业态进行优化,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何庆明表示,珠海一直以来秉承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因此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留住了青山绿水,留住了历史记忆。下一步我市将以申报和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为抓手,积极落实专家意见,扎实推进各项保护工作。珠海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做好、做深、做透!


【通讯员:珠海市自然资源局 何佳佳】

粤自然小编团队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