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凤”得名的清远古村,曾是南唐元帅隐居之地

广东民政头条
+ 订阅

“广东千年古村落”系列报道⑥

2019年4月,清远连州市丰阳镇丰阳村西北部的丰阳古道作为古建筑类别,入选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丰阳原名“凤阳”,因建于凤山之南而得名,凤山在古代被称为“彩凤朝阳”,为丰阳八景之一。“忽听梧岗彩凤鸣,朝阳舞罢暮烟横,若非素抱冲霄志,安得飞腾上太清。”这首诗,描述的即是“彩凤朝阳”这一景观。

丰阳村的始祖为南唐“征南元帅”吴敬元。相传五代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率军步步紧逼,对南唐形成了压顶之势,后主李煜无奈派遣吴敬元向西南进发,后吴敬元率军来到当时被称为“桂阳”的连州,企图在此开辟一块根据地。

然而不到一年光景,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吴敬元只能解散军队,解甲归田,在凤山南麓定居,逐渐繁衍,形成了丰阳村。时至今日,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凤阳后来改称为“丰阳”,据说是为了避明太祖朱元璋家乡安徽“凤阳”的讳而改名,字虽改,但当地人至今仍然将“丰”念作“凤”音。

在古代,丰阳村是通往湘南和桂东的交通要道,明清至民国时期,这里聚集着南来北往的商人挑夫,南北文化交融,形成了一个处处散发着华夏古文化的南唐古村。

丰阳全景世代相传“关鸡笼”习俗

丰阳人素有“关鸡笼”的习俗。每年春耕季节,几人甚至几十人在同一块田里同时插秧,有人插秧速度较慢,又或者两边的人为了嬉闹故意漏插,让中间的人慢慢落伍,反复几次,落后的人便钻进了“笼子”里,丰阳人又把这种习俗称为“捉鳝鱼”。

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是丰阳村最为隆重的节日——祖宗节,为庆祝丰阳村始祖吴敬元的生日而举办。这天,全村人要在祠堂里举行宴会,并从湖南请来祁剧班子,在丰溪古庙前的戏台上大演三天。

丰阳人喜看祁剧和唱祁剧,相传是受先祖吴敬元的影响,建村起始,吴敬元就搭建了一座戏台,凡是路过丰阳的戏班子,都要在这座戏台上唱戏三天才能离开,以示对先祖的尊重。

过了祖宗节,就到了五月端午,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丰阳村的端午节同样隆重。人们遵从“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民谚,端午时节,家家户户在门外悬挂艾叶,并将艾叶掺上糯米粉加工成艾糍,同时将菖蒲放在盐罐中,撒上雄黄水,作杀菌防病之用。

村中一角

逢喜庆日子常舞龙庆祝

作为一条沟通湖南、广东和广西的重要通道,丰阳受来往商客的文化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丰阳有舞布龙的传统,逢喜庆日子,丰阳人常舞龙庆祝。布龙以黄色为主色调,为配合布龙颜色,舞龙人在表演时也着黄色服装。在他们的操作下,布龙昂首翘尾、上下翻滚,显示出丰阳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舞狮和舞龙通常在节日里相伴出现,丰阳狮子头拟人化的造型别具特色,红面白须的叫“关公面”,黄面白须的是“刘备面”。“狮子抢青”和武术表演是整个舞狮表演过程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表演“狮子抢青”时,舞狮人需要踩着人梯向上,站在人梯的顶端表演转身、托举等技艺,最后摘取头顶上的生菜和红包。舞狮结束后,便是武术表演,先是个人徒手打拳、两人对拳,然后是刀、枪、剑的表演,展现着丰阳人强劲的力量和勇猛的身姿。

“唱春牛”是丰阳人的民间歌舞艺术,表演人物一般七至九人,分饰生旦、丑角、婆旦等角色,伴随着芒冬鼓、高边锣、硬锣的乐声,一场和谐、奔放的“唱春牛”表演生动呈现于眼前。

唱春牛

门楼经百年风霜而威严不减

四座门楼、三间祠堂、两条古街、一间家庙,是对丰阳村特色建筑样式的最好概括。

丰阳的四座门楼分布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南门楼气势恢宏,门楣的石匾上是“南极星辉”四个大字,流畅大气;最有气势的要数西门楼,经百年风霜侵蚀而威严不减,厚重的门墙依然矗立在村西,守卫着淳朴而勇敢的丰阳人。

三间祠堂分别是吴氏宗祠、学忠公祠和胜求公祠。吴氏宗祠临近南门楼,祠堂内的天井、回廊、石像、对联,都是先祖留给后人宝贵的财富,承载着丰阳悠久的历史文化。

四座门楼框定了整个村子的格局,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巷道和朝阳门前的铺头街将整个村子沟通串联。而位于铺头街中段的丰溪古庙,更为丰阳村增添了古老的气息。

在村外沟通湘南和桂东的古道上,香树亭落于其间,亭内一对石柱上刻有“亭子数椽合伴征人来坐坐,云程万里同行过客去迟迟”,表达着丰阳人对来去过客的哲思。

【记者】汪祥波 实习生吴玉美

【通讯员】陈嘉茵 王丹婷

编辑 宋杰
校对 张昕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