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千年古村落”系列报道②
近年来,广东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批传统古村落焕发生机。其中,位于汕尾陆丰市大安镇的石寨村,以“中国古村落”等荣誉为依托,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吸引大批游客前去旅游观光。
获评广东省首批古村落
据《陆丰文史(第十一辑)》记载,石寨村于唐武德五年(622年)置安陆县时开始建村,到了明末清初进行大规模修建,至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
“石寨”一名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建寨时村人就地取材,采石筑城,故称“石寨”。另一个说法则是石寨村最先定居者为石姓人家,以姓取名,是为“石寨村”,当年石姓族人所建的石公爷庙至今遗迹尚存。
明朝崇祯年间,黄致健到大安镇石寨村定居,成为石寨黄氏族人的开基始祖。黄氏来此开基时已有石寨之名,乡寨雏形已成,但未成规模,只是个简陋土寨。
至明末清初,黄氏家族因先后出现黄易、黄继隆、黄德兴等显赫人物,成为当地的望族,而其他姓氏家族逐渐迁出,最终形成黄氏一族独居的局面。黄氏家族鼎盛时期扩建重修村寨,形成了今日人们看到的由古城墙、宗祠、巷道和排水系统综合构成的石城。
在村寨的正门上方,嵌着一方石匾,上书“石城”两个漆金大字,相传为黄氏先祖黄易的手迹,当时黄易认为村名称“寨”,未免显得小气,担心子孙会因此在科场上被主考官瞧不起,故改名“石城”,在石寨人的心中,石寨村又有着“石城”这个名字。
石寨,这座位于广东省陆丰市大安镇东南部的文化古村,自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古村落以来备受关注,此外,它还拥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古村落”、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四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暖湿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为石寨提供了良好的种植条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使得石寨丰富的古迹、民俗得以留存;而石寨人重视的诗礼传家风气,则孕育出众多历史名家。
石寨大蒜种植历史逾四百年
石寨村濒临南海,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夏长冬短,主要种植水稻、地瓜、花生等农作物,盛产大蒜、黄皮果、龙眼。
石寨大蒜头原产西亚和中亚,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种植历史。独特的水土条件使石寨大蒜头具有汁鲜味浓、香脆可口、不散瓣、耐贮藏的优势,据科研部门测定,石寨蒜头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镁、钾等20多种营养元素,曾闻名全国,远销海外。
当地另一久负盛名的特产是村民自制烘焙的龙眼干。清朝时期,石寨就种有大片龙眼树,而龙眼水分多不易长久保存,石寨人就总结出了一套“过摇烘焙”法,制作出了性味甘平,深受大众喜爱的龙眼干。
如今,现代机械生产简化了复杂的制作工序,制作龙眼干不再是难事,但石寨村里仍有人使用手工烘焙龙眼,坚守这项世代相传的工艺。
依古制举行春冬两祭
石寨人居于汕尾一隅,受外来文化影响小,长时间积累的经验和传统形成了石寨人的共同观念、民俗风情。
石寨素有闹元宵的传统,清同治元年(1862年),潮阳知县监生陈坤曾作《潮州元宵》一诗,记载了元宵当天的热闹场景。天灯大会、猜灯谜、唱大戏、放“麒麟”(烟花)等都是石寨人传统的闹元宵活动。当地还流传着正月十五请“吃丁茶”的传统习俗,按例,上年谁家添了男丁或是娶了媳妇,都要置办酒席宴请左邻右舍,元宵节当天活动丰富,处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前,村内黄氏一族每年依古制进行春冬两祭。春祭于正月十六在黄氏大宗祠举办,冬祭于冬至日在黄氏家庙进行,其仪式与内容自明代以来基本保持不变。在祭拜的三天里,村里还邀请地方戏团来演出,人们则在一旁围观喝彩,一片喜乐祥和。
祭祀期间,在全国各地经商工作的石寨人,甚至海外宗亲都要赶回来,带着祭品拜祭祖先。现在,祭祀活动除了缅怀先祖,更成为石寨人探讨家乡公益事业、经济文化发展的好时机。
村内不足千人设16处书塾
石寨人重视教育,远在清代,村内就建有一套淘汰机制和激励机制,当时不足千人的石寨村内就设有16处书塾,书塾每年进行一次寨内会考,对成绩优秀者进行奖励。经济困难的家庭也送子女入学,读书热潮由此形成,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培育出了陈芳胄、谢衷寅、黄继隆等杰出人才,忠贞的黄易常为人们称道。
明末崇祯四年(1631年),黄易出生于石寨村,他博学多才,是清顺治十四年丁酉科广东乡试举人。任通政司观政使期间,沿海迁界,百姓流离失所,黄易冒死上《奏开界疏》为民请命。康熙甲寅年耿精忠政变,逼迫黄易反清,黄易不从并弃官削发为僧。后得知康亲王入闽平叛的消息,从江西返回,竭力协助康亲王平叛,后积劳成疾,在福州去世,年仅四十七岁。
明清时期,石寨村曾出过三位进士、七位举人,嘉庆至道光年间,有98名太学生,至光绪初期考取贡生、廪生、庠生功名的不胜枚举,素有“文墨乡”的美誉。
建寨至今,被古老城墙护卫的石寨还稳健地坐落在山间,经历岁月风霜而不倒,藏于这座石筑城堡中的楹联诗文、宗祠家庙、巷道暗渠和古朴民居,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待着我们前去探索。
【记者】汪祥波 实习生吴玉美
【通讯员】陈嘉茵 王丹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