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过去简单的送钱送牛羊到家变成现在的送工作到家门口,建立扶贫车间,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同时也通过扶贫“小车间”,切实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东莞市清溪镇驻乐昌坪石镇工作组用这样一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来到坪石镇肖家湾村委会,一栋小小的楼房映入眼帘,一幅“扶贫车间”大型的墙体漫画格外抢眼,这里就是肖家湾的扶贫车间,车间里,宽敞明亮,缝纫机“嗒嗒嗒”作响,工人们在埋头忙碌,一幅幅布料“游走”在手指与机针之间。
东莞市清溪镇驻肖家湾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钟健华向我们介绍说,车间里进行的主要是缝纫的技术活,根据订单的不同,生产的内容也不相同,工人们现在加工的是环保手袋。
肖永连是肖家湾村人,家里一共7口人,婆婆、小叔残疾,两个小孩正在上学,2016年,她家被列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车间里,她主要是负责手袋里布的翻转工序。“我之前在家里干农活、卖菜,好卖就多卖点钱,不好卖就少卖点钱。这里手快的话就多赚点,手慢的话就少赚一点。种菜就比较辛苦,在这里就没有那么辛苦,也不晒太阳也不淋雨的。“
肖家湾是东莞市清溪镇对口帮扶的一个村,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造血功能,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实现村级产业的多元化、均衡化和合理化, 2019年,针对村的实际情况,工作组决定充分发挥清溪镇劳动密集型低端企业产业转移的特点和坪石镇肖家湾村的人力资源优势,结合实际情况优势互补,在村里建设就业扶贫车间。
“我们坪石这边有人力资源的优势,有很多留守妇女,还有一些在家务农的妇女。我们清溪那边也有一些产业要转移,我们就综合两地的优势引进扶贫车间。”东莞市清溪镇驻肖家湾村扶贫工作队钟健华介绍说。
在征求村民代表、村两委干部以及企业负责人等多方意见后,驻村工作队不断完善制定就业扶贫车间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最终确定以“村集体+公司+车间+贫困户”模式开展造血扶贫。
钟健华向我们介绍了扶贫车间的模式,他说,首先企业在乐昌注册公司,然后由村委会使用引导资金以货币形式进行入股,企业租用村小组的物业,在周围招村民作为员工。村委会每年有分红,村小组出租物业有资金收入, 而村民,包括贫困户,就可以实现在家门口的就业,可以赚钱又可以照顾家里,两不误。
据了解,除了肖家湾扶贫车间,东莞市清溪镇驻坪石工作组还分别在坪石镇仁里村和莲塘引进合作企业,建立了扶贫车间,切实拓宽各村及周边在家闲置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这些扶贫车间的建立,预计可解决当地约300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其中贫困户约60人,可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