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藏身斗门虾山村的艾饼,有人足足吃了20年!

今日斗门
+ 订阅

又到流口水环节

每逢过节

应节食品总会在饮食文化中

被赋予特殊情感

在艾饼文化里有句老话

清明吃艾饼

一年不生病

并不是艾饼能治百病

而是艾饼寄托着人们的思乡之情

艾草清明前后最鲜嫩清香

清明制作艾饼是斗门人的传统风俗习惯,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其中虾山村最为盛行。每年农历三月三、清明节做艾饼是虾山人的习俗。2010年,艾饼被列入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赖平妹被评为此项“非遗”的传承人。

几场春雨过后,斗门的田间地头肆意生长出一丛丛的艾草。一大早,赖平妹带着儿媳妇谢学媚来到田地里采摘自家种的艾草。

“2月-5月是艾草一年中最好的时候,鲜嫩、清香。做艾饼得摘这种顶部的嫩艾叶。”赖平妹边采摘边介绍道。

来自记忆深处的家乡味道

将艾草洗净放入锅中,鲜嫩的艾草叶在热水里被软化后捞出,用冷水漂净,放进桶内浸泡。“艾草要养2天,才没有那个生涩味,还得每天换水”,赖平妹向小斗介绍道。

捞出浸泡好的艾草,挤干水分,先用棍棒捶打,再用刀剁烂,而后将黄片糖熬煮融化,倒入艾草。待艾糖液稍凉后混入糯米粉,加入些许花生油,用手压揉均匀搓成圆。

花生、黄糖、芝麻和腌制入味的猪肉相融在一起,成就赖平妹艾饼的“核心输出”。

再选取上好的乌榄叶,作艾饼的托底,其叶的清香在艾饼的蒸熟过程中,会充分渗进艾饼之中。

采摘、清洗、揉团和蒸煮每个步骤都了然于心,手中熟稔。“我7、8岁的时候就在爸爸身边打下手了……”,在交谈中,赖平妹不时想起父亲做艾饼的情景,仿佛昨日,历历在目。

对于赖平妹来说,用上农村的柴火灶,将其隔水蒸20分钟,蒸熟成糍,这一天做的艾饼,才算完美结束。

油亮亮的艾饼出炉,香气四溢!赖平妹坚持用传统的方法制作艾饼。问其原因,她总是说想要以前的老味道。这或许就是记忆深处忘不了的家乡味吧。

婆媳之情,邻里之爱

一阵忙活过后,婆媳二人终于有时间坐下来歇息一番,每次谢学媚都会把第一盘蒸的艾饼端给婆婆先吃,“她很孝顺,很勤快,做艾饼上手很快。”对于儿媳,赖平妹欣慰道。

关于艾饼,谢雪媚是十分看重。她说:“我是广西人,2003年嫁过来后,就跟着婆婆学做艾饼。这是客家人的一种习俗,希望以后我的孩子也能学会,并将其一直传承下去”。

艾饼和咸茶做好后,赖平妹总会叫上邻里过来品尝,一起聊些家长里短。69岁的赖禅娟老人告诉小斗:“我吃了阿平做的艾饼20多年,但每次都吃不腻,好味道!"

一个小小的艾饼

饱含着浓浓的邻里乡情

客家文化以味觉的形式

持续弘扬和传承

每一口都是春天的味道

清明的艾饼

你吃了吗?

文字:秦琬婷

照片:张练周

视频:小小李、梁颂辉

配音:赵大龙

编辑:张练周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