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复工后的第一个公众节假日
清明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你知道吗
其实清明还藏着这么一个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作为一个传统节日
自然有着其独特的习俗
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民俗
你知道吗
原来在这些地方
清明是要吃这些东西的
茂名
每逢清明节茂名人去扫墓一般要出门一天,所以会带上棕子,当干粮吃。
清明节吃的糕点叫“粽籺“,而端午节吃的糕点叫“块籺”。
另外,在电白有“清明前后吃墨鱼”的传统,过去这原本只是渔民的传统,后来逐渐在当地民间普及。
广州
(清明荞菜)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
肇庆
清明节肇庆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另外,粽子和发糕糍是一定要的。“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而“发糕”则寓意先人保佑后代发达。
潮汕
(朴籽粿)
潮汕人会在清明节吃“朴籽粿”。它是由朴籽树叶和果实,大米等做成的。装在圆形粿印里蒸熟,粿品为浅绿色。
而清明拜山,必须有血蚶,潮汕话称为“食血蚶”。虽然它看起来血淋淋有点恐怖,但其实就是一种东南沿海的海鲜,吃起来很鲜很嫩。子孙在祭祖扫墓后,往往先要吃血蚶,吃完把蚶壳散置于先墓之上,以示富贵丰隆。
韶关
(客家艾糍)
客家艾糍,也叫艾草青团子,艾米果,清明果。用新鲜的艾叶打成渣加糯米粉制成皮,有甜的有咸的,吃的时候不小心馅从嘴角流下来,那滋味真是回味无穷。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可以驱除体内寄生虫,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
此外,我们还会磨豆腐,然后自己酿豆腐。酿豆腐的肉馅是由猪肉,鱼肉和香菇等一同剁碎,放入适量的葱及葱头做成的。还有一种叫黄豆腐,是白豆腐做好后,挤干水,滴上我们那里山上一种黄色的果子的汁,使豆腐表面都变成黄色,然后斜对角切开酿入馅。
还有碱水糍,切成一片片,放入汤中煮来吃,可以甜,可以咸。在扫墓之后,会将祭祀的白切鸡和乳猪拿回来吃,这个时候大家会一起吃饭。
湛江
湛江人做清明会备上烧猪、发糕还有鸡。
在清明节会吃湛江米糕,叫“状元糕”,当地叫“封糕”,有祝福之意。还会点一种很大的炮仗,比可乐罐大。有一个仪式叫“分香”,每户取点燃的三根香回家。
河源
在以客家风俗为主的河源地区,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常常会制作应节食品“清明粄”。清明粄食而不腻,属药膳一类,是客家地区具有特色的岁时节日食品之一。
佛山
在民国前,过清明节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开村之人。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的仪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梅州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过去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一月或九月。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辗转漂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将骸骨擦洗干净,装入“金罂坛”,选风水宝地,择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荫子孙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节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谢一年来的赐福保佑。祭祀祖先还有春秋两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节处于三荒四月时候,贫穷的客家人连祭祖的三牲(鸡、猪肉、鱼)也难于办齐,更不要说其他祭品的操办;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产大忙季节,家家户户忙于插秧,一旦季节错过,收成就有问题。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挂祖,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礼可祭祖。
东莞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粄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粄小孩子会更乖。
最姐觉得大半个广东省
在清明时节都吃用艾做的小吃
(感觉跟籺差不多)
茂名人反而在吃粽子
那么你们村子里
做清明又有什么习俗呢
欢迎在下方评论分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