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这座“清代客栈”居然藏在这里!如今是.....

多彩肇庆
+ 订阅

在端州区正东路

与天宁南路交界路口,

沿着正东路往东

直走大约100米,便是朝圣路。

在这条大约300米的小路里,

藏着今天府城故事的主角

——一座据传建于清代的客栈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TA的故事吧~

寻找“消失”的客栈

走进如今的朝圣路,

路两旁批发商铺林立。

批发商和进货者的吆喝声、

讨价还价声此起披伏,

不绝于耳。

△ 资料图片

它历经岁月,静静矗立于闹市,从覆着苔藓的方砖和高挺的灰墙,隐约可窥它昔日的景况。

据《关于肇庆府城周边范围“百年老字号”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该清代客栈位于端州区朝圣路20号,是一座高两层的古建筑,始建于清末民初,建筑进深25.7米,面宽8.95米,面积约为230平方米。

记者翻阅《肇庆古街巷》一书发现,有相关文史学者曾在2010年前后造访该建筑,据记录,彼时该客栈建筑内部的结构并没有被改变,柜台和账房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室内一楼大约有20平方米,为接待和记账之地。二楼有6间面积约10平方米的客房。客栈的楼梯和地板都是木制的,屋后还有一间面积不大的地下室,铺设的是花岗岩台阶。

但记者走访发现,位于朝圣路20号,原为资料记载的清代客栈两层建筑均分别被售卖日杂用品的店铺和副食品店铺租用作仓库,内部结构已全部消失。

建筑临街和内部的木制窗户均被人拆卸,并用红砖封闭,使得屋内光线晦暗。屋顶已改为铁棚,青砖刷白灰。

仅能从屋内余下的

木制楼梯、地板

和小方砖铺砌的外墙、半弧形窗饰

依稀辨认其昔日的模样。

客栈内仅剩的木制楼梯。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售卖日杂用品的谢老板在10年前租下这间建筑一层的一部分,“我们以前是属于国营日杂公司的职工,后来公司解体,我们下岗了,我才独自出来承租仓库做日杂用品生意。”谢老板表示,租用这座建筑的时候其内部已空荡荡,并无任何物具,自己也不清楚其历史渊源。

清代客栈侧面。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然而,对于该建筑是否属于清代,肇庆本土作家、端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专家谢健江对此则持谨慎态度,他认为该座建筑的外观并无清代时期“飞檐翘角”的典型设计风格。“四年前,我市进行了一次文物大普查行动。最后出版了一本《肇庆市不移动文物普查》一书,书内并没把该建筑列入文物之列。”

对此,原肇庆市博物馆馆长冯咏浩亦表示认同:“从古建筑的外观、风貌、砌法、用砖等方面看岀,其均属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屋宇。”

见证西江运输业的兴衰为何在这条小路上有一家客栈呢?冯咏浩给出了解释,朝圣路在晚清至民国中期比较繁荣。那时候整条街都是风炉作坊,周边都有集市,紧邻西江河码头。“商业繁荣的街道上出现客栈,是很正常的事。”

解放后,邻近西江的朝圣路一直是西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自幼生活在朝圣路的莫姨今年已经60多岁,

在她的记忆里,那座两层高的客栈历经数次变易。“文革时期,这家客栈称为‘交通旅店’,从早到晚都有很多外地人坐广州船,或者红星船从码头上岸,选择在附近短宿,第二天再赶往高要、梧州等地卖席子,因此带旺了这里的旅业。”

小时候,莫姨便住在交通旅店对面,她尤其记得,当时朝圣路上有三家旅店,交通旅店是收费较为便宜的一家,很受当时中下层百姓的青睐,彻夜人来人往,灯火通明,生意昌盛。

“后来随着西江运输业日渐式微,坐船的人越来越少,旅业的生意也大不如前,客栈也随之关闭了。大约是1979年,这里由旅店变为食肆。”莫阿姨介绍,食肆名为聚英茶楼,后来又不知何时何故结业了,改作仓库,一直延续至今。

资料图片:朝圣路路口正对着文庙

随夫生活在朝圣路15号至今已有40年的汤阿姨告诉记者,与交通旅店一路之隔的是另一家旅店——朝阳旅店。

“平日里,这两家旅店除了坐船途径此地的外地人入宿外,还有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力工、以江湖卖艺为生的人入住。

如今,市文广旅体局则将该客栈列为“已改作他用的百年老字号”,针对其现存风貌较差的情况,建议日后租用为文化休闲服务类的用途,譬如咖啡馆、书店之类,因其位于朝圣路,临近高要学宫(文庙),较容易营造历史文化氛围。同时,建议由租用方投资修缮(可适当减免铺租),恢复客栈的外观风貌,并在店面悬挂文化部门策划的宣传图版,介绍其历史信息,展示旧照片。

多彩肇庆编辑部

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夏紫怡

图片除注明外均为林雪莹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