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河湖讲述者”选取的作品均来自为梁銶琚初级中学以及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共选登佳作11篇,其中梁銶琚初级中学5篇、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6篇,均为学生作品。这些文章有血有肉,不仅饱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还带有浓郁的家乡情怀,颇值得品味。
11篇文章,你最喜欢哪一篇?请在评论区为你所喜爱的作品留言吧!你的鼓励,都将会成为作者们奋发创作的动力!获得评论数最多的作者,将获得限量版水义工T恤一件。
上一期《河湖讲述者|凫洲河边诉衷肠,一波一澜总关情》因评论数较为均匀(截至本期刊发时),所以该期未有作者获得限量版水义工T恤。
梁銶琚初级中学佳作选登
小溪的蜕变
文|梁婉澄
我家后院旁的小溪,伴我走过了大半个童年。
今天,我又回老家了,回到那个原本属于我的地方。又见小溪,我不禁又回想起了,那段时光……
六岁那年,我还是个孩子,特别调皮,经常爬到后院溪流旁的树梢上。那天,我又一如既往地爬到树梢上休息。我用手托着下巴,慵懒地趴在树干上,目光不经意扫过树下的河流。透过那重叠的树叶,我看到了她。我是第一次这么认真地看她。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时不时游来几条小鱼,又或是小虾,溪水仿佛是它们的乐园,那整齐的鹅卵石便是它们的房子啦!在我童稚的目光中,河水是那么的神奇,她像个魔术师似的,似乎藏着无数个不解之迷。树梢上的我看着那不断向东流的溪水,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游泳,在那河流中自由自在地玩耍,不受约束。这便是我童年时最大的愿望了。
八岁那年燥热的一天,爸爸不知哪来的兴致,说要教我游泳,即使我很想学游泳,但心中还是有些许的恐惧。我那时年纪小,胆量自然也不大。爸爸把我带到小溪边,心平气和地教我游泳的要诀,而我,心中满是胆怯,双腿也有些发抖了。爸爸多次耐心地牵着我的手在水中扑腾,我克服不了心中的恐惧,竟哭了起来,甚至想“逃跑”回家。当然,在爸爸的指导下,我还是学会了游泳。
于是那个夏天,我几乎每天都要到小溪里游来游去。我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在河水中,我几乎每天都可以发现新奇的生物……在那段日子里,小溪分享了我的喜悦,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她是那样的干净、清澈,伴我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
童年过去。终于,我进城读书了。
十一岁那年,我随妈妈搭远程车特地回家,竟发现昔日清澈的小溪已被污染得浑浊不堪了。当时,我懊恼,我悔恨,我没有做到一个村民该有的责任——保护它,保护那溪流。
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半夜,我下了床,走到小溪边,深深地凝视了她很久。第二天清晨,我看到一位老伯伯竟撑着“小巧玲珑”的小舟从溪中央划过,起初我不太在意他,可后来,我发现他竟拿起网在溪里捞垃圾。我不禁在心里升起对他的敬佩之情,但也惭愧自己有心却没行动。
今天,重游故乡,我惊喜地发现,小溪竟恢复了原来的样貌,河上还修了一座小桥,河流旁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在娇阳照射下,它们开得是那样艳,那样惹人喜爱。河水里小鱼们自由地游来游去,或许是河水太干净了,又把它们吸引回来了吧!
(作者系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梁銶琚初级中学初一1班学生,指导老师:温燕珊)
父与子
文|吕本熙
张华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从小就和父亲相依为命。张华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在学校成绩优秀,好学,是班里的尖子生,平常在家里帮父亲作家务,做饭。两父子住在出租屋里,却每天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父亲是一个五金店的老板,靠着赚来的钱才勉勉强强支撑着生活。父亲是一个钓鱼爱好者,平时有空,生意淡了,便到顺峰山公园和儿子一起钓钓鱼,散散心。
周日,正好生意淡,父亲便带还钓鱼工具及鱼饵和儿子一起到顺峰山公园钓鱼。
来到湖边,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今天太阳还真够猛的,不如在这钓鱼吧,这湖旁正好有一棵大树,钓着凉快力哩!”父亲左手拿着钓鱼工具,右手边指着湖边那棵苍天大树对儿子说道。当时才读小学五年级的张华挥舞着手中他父亲在他生日那天送给他的小鱼杆叫到:“好哩,就这!”
到了树下,两人便开始摆弄渔具,在湖边摆了两个一大一小的凳子。张华也跟着父亲的节奏,学着父亲的娴熟,摆弄着。准备就绪后便开始钓鱼。父亲举起细长的鱼竿,在空中摆动着,甩动鱼线,预先在空中快速移动,发出“咻!咻!”声,找好时机向前猛地一甩,预先便被抛到了湖岸的几十米远,动作显得娴熟而帅气。张华第一次钓鱼,便模仿父亲的动作,摆动着他那细小的手臂,脚时不时地向前走两步,向后走两步,一号控制身体的平衡,大声喊道:“我抛!”鱼竿指向湖面,鱼线却挂到了树上。这些都被父亲看在了眼里,对儿子说道:“哈哈哈!树上不长鱼。”张华边拔着树上的鱼线边喊道:“知道啦!不要你管......”“哈哈哈......”“又笑我......”
随着张华的成长,如今他已经在国外留学,逢年过节都没时间回家,整整四年,父亲都孤身一人简陋的出租屋里盼着儿子回来的那天。
一次,父亲突然接到儿子的电话,知道儿子要回国,便兴奋的坐不住,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在家里也做不住了,便到外面和老伙伴们宣扬道:“哎,我儿子要回来哩。”
张华已回国第一件事就是要和父亲去钓鱼。
还是那棵大树下,不过当年那一大一小的影子,已经换了过来。一阵清风吹来,湖上飘来一阵阵淡淡的荷花的清香。那湖面映着这那展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水下的鱼儿清晰可见。那湖上也多了许许多多的影子。
那湖水净化了人们的心灵,那湖的净也一代代的传下去。还有那湖中的亲情。
(作者系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梁銶琚初级中学初一9班学生,指导老师:陈淑芳)
河的岁月
文|潘碧蓥
我一家都是北十一生产队的村民。北十一生产队里有一条河,在潘氏祖祠的前面,那条河承载着我无边无尽的梦。
孩提时,大树上的树叶郁郁葱葱,午后的阳光透过叶间,在我的背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在那条河边,爸爸曾教我游泳。他装作毫不在意地把旁边瑟瑟发抖的我丢进水里,看着我在水中因不会游泳而扑腾。可随即,他又皱着眉头,神色中略带担忧地跳进水里,把我捞起。童年的我,最喜看见父亲口是心非的面孔,笑了,铜铃般的笑声,让父亲脸上一会儿青,一会儿白。依稀记得,爸爸坚毅的脸庞,骨骼分明的手指以及教我游泳时的谆谆教诲,那时的河,水很清很凉,父亲的怀抱很温暖。我俯身抓起一些水,水珠哧溜溜地从我的指缝间溜走,携着我的童年时光,永远地淌过岁月这条长河。
正值金钗之年,我外出求学,学业紧张,又到了叛逆期。爸爸十分在意我的成绩,每当我回家就会给我来几剂心灵鸡汤,我听不得他的话,总觉得他在变相说我,就一直顶嘴,父女关系日益严峻。我仿佛曾看见过,在我生气时,父亲浓黑眉毛底下眼中的悲哀与痛心;又好像忘记了,父亲为我做饭时,油烟缠绕的他,模糊的身影。但那时,谁又会注意与想起呢?那段时期,家旁边的河,河水质量锐减,仅剩的水上浮着一层油隔着水与空气接触,又黑又臭。我对那条河的厌恶如同对父亲一般。
现在一年过去了,我有点懊悔,曾在那时,我居然会忘记那条河,在那条河边发生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忘记了,父亲对我的爱。我约上父亲,再次像小的时候那样,手拉着手,在那条河边漫步。通过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那条河又变回清澈的凉凉的我记忆中那条梦幻的河。我和爸爸也变回为小时候在河边开心玩耍的父女。“爸爸,你还记得在这里你曾经把我丢进水里过吗?”“记得啊,教你游泳嘛!想想,你那个时候才那么小,我一只手就可以托起你。看看现在,哟!你长大了;唉!我老了!”爸爸扫了一眼那条河,装满沧桑的眼中透出满满的爱惜与幸福。他的注意力在河,我的注意力在他。他的双鬓
早已被白发所替代,他的手被生活赐予了一个又一个沉重的老茧,脸上被岁月刻下一道又一道令人胆战心惊的皱纹,父亲,是老了。
河水无情,逝水年华,一去不返。古树依旧,流水依然,在不同的时期,河的面貌一直更替,父亲也亦如此。
那儿有生了铁锈的扶手,上了年纪的古树,欢歌笑语的公园。透过早晨的迷雾,我还依旧可以看见:午后阳光微风,我和父亲在河边,信步走过,让不好的回忆消散在河的岁月里。
(作者系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梁銶琚初级中学初二4班学生,指导老师:冯敬恩)
见证
文|谭国扬
当回到那一条小河旁,我便知道我回到了家乡。尾随着河的流动,我来到了家乡的牌坊,在阳光的反射下,它那端庄的深红,闯入了我的眼眸。不禁的,指尖触碰那平滑的壁面,随着指尖我仿佛感受到了爷爷的余温。我任由思绪飘离到六十年前。
那年,十六岁的爷爷收到了来自顺德一中的录取通知书,随着河边他独自一人走在了圆梦的路上,毕业不久后他做上梦寐以求的建筑设计师也与心爱的人回到了家乡,生下了五个孩子。虽然当时设计师的工资不高,一家七口的生活也不富裕,但是他依然笑着面对生活。
由于那时许多村子都有了牌坊来标志自己村和划清与其他村的界限,所以他也提议筹备资金在村前建牌坊,可由于村子比较贫穷许多村民都不太接受这个提议,但是他也没有放弃。在河边上他号召村民,用沙哑的声音说:“我们不用花钱请别人弄我们自己弄”。
不久后,河边上一个漫长的工程正在紧张的进行中。清晨,他与村民们一起在河边上挥洒着汗水。深夜,他握紧手中的笔,在昏暗的台灯下描述着一条条直线与曲线,看着它的越发美丽,他笑了,揉揉了眼睛,睡在了冰冷的书桌上。
每当他看见牌坊像一个婴儿一点点长大时,他都咧开嘴笑,开心的仿佛是一个孩子一般,那是因为他注进心血的它不负期望呈现出了他想象中的样子。而那一条河却未曾停下脚步,好好去看它一眼,而是依旧向前奔跑。
当一切都快完工时,牌坊柱子的壁面却未确定用什么颜色。爷爷走到河边不知如何是好。苦恼之际,他走下河想洗却手上的土灰,渐渐的手臂上露出了原来的肉色,却也夹带着深红的血色。望着那深红,他仿佛看见了牌坊完工后的样貌。几天之后牌坊上添上了一抹端庄的深红,他知道那是自己用尽心血的颜色。
不知是何日傍晚,历经一年磨炼的牌坊终于完工。余晖下一抹端庄深红映入他的眼帘,他的眼中不禁闪出点点金光。他靠在河边望着水流入村子。这一次河水放慢了脚步,看向那座牌坊,余晖下,河面也染上金色。
“好看吗?”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回过神来,回头一看,是爷爷,这位我敬佩的老人笑着对我说,我点了点头,这可是老人心血怎能不好看呢?回头再望向它时,它的深红成了我最难以忘怀的颜色。
三年之后,当我沿着河回到村中时,牌坊已面目全非,它换上了黯淡的青灰色,全然没有了昔日光采,像是一个孤寡的老人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那一抹深红终成了一道回忆。
(作者系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梁銶琚初级中学初二4班学生,指导老师:冯敬恩)
家乡那条河
文|何翠轩
河流,我们是不是见得多了,但其中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一条小河吗?在我的家乡——佛山,有一条河流,承载了我的全部童年。
在我出生时,这条河——跃龙河就已经静静地在我家旁边流淌着。直到现在,它每天都在我去上学的路上默默陪着我,它最少也有三四百年了吧?这条河的两岸一些斑驳的石凳,石凳上还坐着几个同样历经沧桑的老爷老太太。
幼儿园时,奶奶带着我从家里出发去往幼儿园,我们慢慢地沿着跃龙河走便是了。没走多久就有一个观音庙,来到门前,信佛的奶奶总让我拜一拜佛祖,奶奶将我的小手一合,上下摆动三下,祈求一天的好运。走出观音庙,跃龙河又映入眼帘,它在那依旧生活得很安逸,但有时会有一个“捣蛋鬼”偏要扰乱它的生活,对面的湖把水排到它身上,“哗啦啦哗啦啦”,每次经过,我都会欣赏一下那“壮观”的两水交融的场景。
沿着河向前走,就是一棵100多岁的细叶榕老太太,两人已经朝夕相处100多年了,各自看着对方沧海桑田的样貌,不禁感叹时光的飞逝。她长长的须须垂下来,茂密的枝叶遮天盖地。夏天时,经常有街坊在这里乘凉,聊聊天,多么悠闲啊!秋天时,凉风一吹,叶子们随风飘落,有的落在地上跟风儿嬉戏,而有的落在河面上,跟鱼儿玩耍。
跟着落叶的步伐,走着走着,咦?有的怎么被挡住了,不要只在意河流,请你抬起头,一座桥从它的身上跨过,它有一个跟河流一样的名字——跃龙桥,就像是一条东方巨龙从它身上跃过。桥是石头做的,围栏上的壁画也有不少龙的元素,只是我一直没怎么认真看。至于它在河流身上威武了几年,我也无从知晓。只记得上幼儿园遇到这个“分岔路口”,总是迈出我那不到50厘米大腿,一步两步,到了桥顶,又飞快地冲下去,奶奶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当我发现这个小乐趣的时候好像已经轻车熟路了。
向前直走转弯,又到了跃龙桥,或许你想问:“怎么又到跃龙桥了?”那你就大惊小怪了,这条河上有一对重名的“双胞胎”,难道不行吗?刚刚那个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上学的路上,我总在老桥上眺望新桥,看看我的小伙伴们都到了吗?这座桥的旁边有个楼梯下去,那儿总有人钓鱼。
过了跃龙桥对面就是丹谷祖公祠和大祠堂。丹谷祖公祠有时会传出美妙的唱大戏声和锣鼓声,当然,小时候肯定觉得这是一种魔音,而长大就不一样了。在印象中,我只进去过一次,去看五表哥练舞狮,忘了是多少岁,反正当时只是觉得震耳欲聋。而大祠堂就是我小时候的天堂,放假的时候,奶奶带我去那,她打麻将,而我就在后面那一方天地里玩。同学的奶奶也把她的孙子带过来了我们两个一点小东西就玩得不亦乐乎。
下了跃龙桥转个弯就到幼儿园了。这条河承载了我童年的一大部分乐趣,也陪伴了我的童年,而如今,想找回当初的乐趣并不容易,细叶榕那段路,走路过去偶尔会想冲过去,只因那若隐若现的臭气。
不过,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有所增强,一些临河的居民楼也不再直接打开窗户把垃圾倒下去,跃龙河的生态环境也有所改善。
人们呀,你们身边的河流陪伴你们多少个年头了,你跟它又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呢?让我们一起守住回忆,守住环境吧!
(作者系佛山市顺德区杏坛梁銶琚初级中学初一8班学生,指导老师:苏婉彤)
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佳作选登
仁河人和
文|彭芷澄
我的家乡坐落在顺德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有瓦蓝的天空,郁葱的树林,异常美丽。田野、稻谷常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堂,夏时躺在田野里迎着太阳的炙热,眯着眼,一直到太阳下山,余温散落在翘起的衣摆,外婆在仁河岸上朝野里喊,孩子们回家吃饭咯。田野上还会开启一场追逐大赛,孩子们你追我赶的跑出田野,越过的麦穗,拂起一阵微风。
妇女们站在仁河边上臂间挎着刚淘洗完的米和菜慈和地看着朝自己蹦来的孩子,一会儿,妇人们手牵者孩子朝自己家中走去,余晖照映在他们的后背,是那样宁静和美好。
天色渐渐只剩留一丝红缊,家家户户升起缕缕炊烟,这大概是山村里一天中最合家安祥地时候了吧,这时外婆便会用碗装上一点菜拿给我,嘴里说着:“隔壁家煮红烧肉咯,咱们得去换呀。”说完微笑着继续炒菜。年纪尚小的我总会想,外婆真傻啊,要我拿俩大猪蹄子换几块肉,长大了才知道村子里的邻家都是宁愿自己吃亏,也不占着别人一点便宜。每次在去换菜的路上,我都会馋嘴而偷吃上一点,但是都会被外婆发现,笑我偷吃都不会擦嘴。
家乡的仁河见证了好几代人的成长。妇女们喜欢在上游洗菜淘米,男孩们喜欢在下游游泳嬉戏,女孩们喜欢在岸边过家家聊天,它充满了各种欢声笑语和爱。
隔壁家的小男孩小冬总是很顽皮,那天我们在田野里玩耍,不知道谁大喊了一声:“小冬因为和小朋友打架被李大婶扔到河里去了。”大家一下子都吓坏了,急急忙忙地跑到仁河一看,小冬在仁河里玩得可开心了,捉起一只小鸭朝我们摆弄了一下,得意地咯咯笑,几个小男孩争先恐后地跳下仁河,他们在比赛捉小鸭子,小鸭子吓得扑腾着翅膀往前游,但都逃不过他们的手掌心,我和女孩们坐在岸边向男孩们泼水,男孩们也不服输,仁河边传出阵阵欢笑。
长大后,总是回想起在家乡的点点滴滴,是多么欢乐、美好,而在大城市中,没有烧饭时的袅袅炊烟,也没有仁河岸边的欢声笑语。每个人都在这个匆忙的大城市中赶着自己的生活。我对于家乡也仅剩童年一些零碎的回忆。
放假时回到家乡看望外婆,外婆也老了,反应开始迟钝,记忆也开始模糊。我问了外婆一个一直困惑了好久的问题,我问外婆:“家乡的仁河为什么叫仁河啊?”外婆说:“仁河嘛,仁河,人和。”
(作者系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指导老师:吴华南)
去映月湖畔乘凉
文|张思
桂城有一处湖泊,名为映月湖,究竟何所取意我也不清楚,只知道那处湖泊在那儿很久很久了,久到它见证了我几代人的成长。
每逢我回去时,爷爷总会扯上我和堂哥,说去映月湖畔乘凉,“去映月湖畔乘凉”可能是他老人家说的最频繁的一句话!无论春夏秋冬,也不止我爷爷,似乎故乡的老人都爱说这句:“去映月湖畔乘凉吧!”
映月湖那儿有一片桃林和一片橘子林。爷爷总和我说,他小时候常常放学回家路上溜进去摘几颗水果吃,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在里面嬉闹玩笑,会爬树,会睡觉。大人们找不着他们时总会说,“去映月湖那儿找找”,看,总会在那儿找着。还说那儿有一棵年龄八十多岁的老树,说他和那些老爷爷们从小在那儿长大的。
映月湖从我太爷爷那一辈就存在了,也许更早。这么多年过去了,那里的湖水依旧清澈明亮呈深蓝色,蓝锦缎似的湖面,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我总觉得它像是一双深蓝色的眼眸,纵使波澜不惊、深不见底,但眸里有星辰大海。它周围总是静悄悄的,夏天的时候只听得到知了的叫声。我一直觉得那儿是个修身养心的好地方,也难怪大家都爱去那儿乘凉。
晚饭后,爷爷总会和他的老哥们儿们去映月湖畔乘凉,带上一副棋,一把蒲扇,岁月静好去乘凉,消遣时光。当最后残留的一抹烈火似的夕阳落下时,他们就会坐在那儿聊天闲谈,望着那处深蓝的湖泊,晚间的星星折射在湖面上,点点星光烁烁。微凉的月光折射在那波澜不惊的湖面上,湖底月是天上月。仿佛在说着世间的美好,岁月的安康。
爷爷总说他不爱那波澜壮阔,滚滚流淌的长江黄河,他独爱这映月湖。长大以后我才明白,那处永远波澜不惊的湖泊见证了他的成长,从儿童时期到少年到中年再到他现在老了。有着他老人家独特的情怀。
去映月湖畔乘凉,也许已经成为他老人家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儿了。他总是在那个没有空调风扇的年代,夏天实在热不过,带上席子,往那儿一铺,去那儿乘凉睡觉吧!有时甚至连饭也不待家里吃,带到那儿去,拎上一壶小酒,坐那儿悠闲的吃起来了,碰到几个老哥们儿还招呼着喝上几口。
也许是被爷爷影响的,我也总会喊上堂哥说,“去映月湖溜达一圈,”我哪儿是去溜达的,我就是去钓几条鱼吃,顺便去最南边儿摘几朵莲花剥莲子吃。
去映月湖畔一起乘凉吧,带上一副棋,一壶小酒,一把蒲扇,一把凳子,一根鱼竿。岁月如此静好,一起去溜达溜达乘凉吧。
(作者系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指导老师:吴华南)
凝望仁厚河
文|马泳妍
仁厚河位于顺德杏坛桑麻村,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时不时徜徉其中,微风偶尔轻轻吹过河面,它们被惊动了,钻到河底,只剩下一池的水波涟漪。
奶奶常常怀念以前的日子,她以前经常和她的朋友一起坐在仁厚河边石凳上聊天,或者是临近一些传统节日的时候,奶奶她们就会把家里的“衣纸”拿到仁厚河边的石桌子上,一边折纸一边有说有笑,身旁还有几个小朋友追逐打闹。仁厚河边的榕树,夏日里是一把把擎天大伞,微风吹过来真是舒爽至极,老人们一呆就可以一整天呢!
喜欢仁厚河的大多都是老人家,我的奶奶总能和其他老人打成一片,现在的大多数老人家不是驾鹤归去就是被儿女接到城里去住,奶奶的朋友也很少在仁厚河旁出现了。奶奶有时很无聊,看电视打发一下时间;奶奶身体不大好,我们也会陪她聊聊天,可是感觉她多少闷闷不乐。很多时候奶奶吃完饭,自己一个人走路出去散步,必然散步到仁厚河边,累了就坐在石凳上,一个人静静的发呆,有时真想知道,奶奶究竟在想什么……
有一天我悄悄跟在奶奶的身后,远远地,奶奶如往常一样吃完饭出去散步,仁厚河是每天奶奶必然打卡的地点。一开始,奶奶的步伐也特别缓慢,但是越靠近仁厚河,似乎听到了那边热闹的人声在呼唤她,奶奶加快了步伐走过去。只见她到了河边,看到了她熟悉的朋友从城里回来了,她整个人乐开了花,眼睛乐眯了眼。顿时我读懂了奶奶的心,心疼啊,她是那么的孤独,我们身为晚辈可要多陪陪她,多听一下她讲过去的事情……
我记得她那天拉着她好朋友的手说了好久的话,还从家里面拿了一些蔬果送去,临别时还有点依依不舍。老朋友回城里了,我的奶奶也重回仁厚河旁坐着,凝望着仁厚河的河面发呆,她是想起仁厚河当日的故事么?河面被落日照耀出波光粼粼,安静得只听到风在轻拂榕树的枝叶……落日穿过稀疏的树叶照耀在奶奶的身旁,那一瞬间原来有一束光陪伴着仁厚河,陪伴着我的奶奶……
(作者系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指导老师:江思慧)
记忆承载地——囡囡湖
文|陈虹
囡囡湖,这个承载我儿时记忆的地方记载着我与奶奶一起生活的那段快乐时光,有着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在我心目中,它不只是一个湖泊而已,还是童年时光的一个寄托……
它位于佛山市高明的一个山村,当然也就是我奶奶家。记得刚到奶奶家时,人生地不熟的也不知道去哪里玩,于是时常在湖边嬉戏玩耍。从奶奶口中得知湖泊的名字叫做囡囡,至于为何现在已经无法得知了,听奶奶说从很久之前就这样叫了。关于囡囡湖奶奶说这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它的传说,比如说有人见过水怪,有人在晚上见到一道光射入湖底……这对于我这个喜欢稀奇古怪的故事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天堂,于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拉着奶奶讲几个故事才肯罢休……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与“囡囡”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奶奶经常带我过去游玩,我坐在奶奶肩上,暖阳映照在我们身上,好暖,好美。这个地方也不约而同的成为了我和奶奶两人的秘密基地.每次和奶奶赌气时,都会跑到囡囡湖边坐着哭,奶奶也总是往口袋攥着一把瓜子或者花生,来到湖边拍一下我的头笑骂道:你小子还和奶奶怄气呢!然后把瓜子花生塞我怀里哄我吃。
时光飞逝,美好的时光就这样过了几年,爸妈来到奶奶家说是要把我接回城里上学,我还听到奶奶说孩子还小,要不在过几年去吧!那个时候小,但是我还是从奶奶的语气里听出了浓浓的不舍,我还依稀记得当时哭的稀里哗啦的不肯走,奶奶也跟着抹了眼泪……临走时,奶奶拿了许多东西让爸妈拿到城里,说是怕我不习惯,然后摸着我的头说,在那边一定要听话,好好学习不要惹是生非……我看他似乎还有话要说但是他只是看着我似乎是要把我的样子刻在脑海里似的,然后就被爸妈带上了车,离开了这个我生活了好几年的地方。
就像大人们说的,小孩子心大,不会难过多久。确实,来到城市后,各种好吃好玩的使我对奶奶的思念逐渐淡化,我开始踏入学习的殿堂,结交了许许多多的朋友。对于奶奶的来电,从一开始抱着手机和奶奶说个不停到后面随便说几句敷衍了事,现在想来,确实混蛋。或许奶奶真的很思念那个曾经吵着她让她讲故事的那个小屁孩吧。
“幺儿,你什么时候回来看看奶奶啊!奶奶准备了好多你小时候爱吃的东西呢……”电话那边传来奶奶“祈求”般的声音,我的心不由得颤了一下,仿佛看见了奶奶的神情,我深吸一口气笑着说,爸妈正打算明天带着我回来看看你呢,奶奶要等着我们喔.那奶奶准备好你们爱吃的菜等着你们啊,路上注意安全!电话那头传来奶奶欣喜的声音。
第二天来到奶奶家,奶奶见到我后笑容满面的,看着我不停的说:又长高了。在晚餐过后随着奶奶来到久违的囡囡湖散步,看着囡囡湖仿佛见到一个许久未见的老友般,还是以前那个样子啊。童年与奶奶的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奶奶也愣住了,似乎是在追忆似的。随后奶奶摸着我的头说道,你小时候就是个调皮鬼,每天不听的缠着我让我给你讲故事……奶奶拉着我边走边说,时不时发出脆耳的笑声,我也不说话,安静的听着奶奶说我童年时的糗事,于是在黄昏夕阳的衬托下将我俩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
囡囡湖,这个承载着我与奶奶记忆的地方,有着太多的快乐,以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起囡囡湖,便会想起奶奶。
(作者系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指导老师:吴华南)
河流流的不是水而是记忆
文|卢晓键
我住在一个叫众涌村的村子里,为什么叫众涌村呢?因为我们的起的村屋是沿着这条小河,而这条小河也成为全村人的回忆。我从小就在村里生活,直至上小学的时候,父亲为了接送方便,把我们一家三口接到镇上住,留下爷爷奶奶在家里。
小时候的我很懂水性,小小个头就会“偷渡”到对岸的菜园地上偷吃香蕉,回头被人看到,就把我拎回家被老爸骂一顿。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游到别人家的小木船上,观光村里的景色,到处都充满着天真、好动的回忆。可惜的是,当我离开家乡时,那几年的时间一切都变了,只剩下河涌的流水。
我记得最近一次回家乡是在中考之后和父母一起回去的,一路在车上,还在想着当年的小伙伴们还在不在,想起了当初一起去河涌对岸偷香蕉的日子。从学校回到家乡,也只不过是四十多分钟的路程,不一会就到家了。到家乡最后一个红绿灯时,我看着河涌对岸的众涌市场,还四处盼望着寻找当年的小伙伴们。但我的眼光看着河涌事,一刹那呆住了,它不再像当初那样清澈透明,是那样脏、黑,像被邪恶的黑暗玷污了一样。水面上的饭盒似乎在对我嘲笑,我盯着窗外不为所动。
没过多久就到家里了,我急忙的向外跑,跑到我小时候常来的亭子里,不变的是亭子,而是河涌的样子。父亲在我背后悄悄的看着我,似乎看到了我的心思,我走到石台阶上,用河水洗了洗手,父亲却刚在我背后小声地说:“别,那水脏了。”父亲说的很小声,但是还是被我听见了。一片沉思后,我回头一步一步走向父亲,把头埋在父亲的怀里哭,那种感觉,就像失去亲人一样难受,我想没有什么比失去亲人更难受的东西了吧。
河涌带着我的记忆消失了,我很痛,但同时也很无可奈何。她就像我的第二位母亲一样,她给了我回忆,让我天真、幼稚地躺在她的怀里玩闹。但她走了,也把我的记忆也带走了。
河流流的不是水,而是回忆。请珍惜好现在身边所拥有的一切,不要让她们成为回忆。
(作者系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指导老师:赖力嘉)
故乡的那一条河
文|梁耀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源,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我故乡的河静淌于我心中,默默地关注着我遨游四海。
闲时,我垂钓在故乡的那一条河上。落日正缓缓拥入群山的怀抱,临别时不忘把一片璀璨撒进江面。泛起落霞的水面衬上秋风的伴奏,“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真的让人不禁流连忘返。我望着面前这小河,思绪随着河流静静地流向远方。
这条小河叫“新涌河”,是我故乡的河,关于她的过往三天三夜都说不完。自我记事起新涌河便在我心中流淌,至今仍是川流不息。我的祖辈们生活于一个贫困的村落,只能靠运桑叶或织布为生。在当时的环境下,新涌河无疑变成一条四通八达的捷径。祖辈们每天都要把桑叶和布匹运往船上,清晨时划开宁静的水面运到珠海贩卖,傍晚打着油灯运回一家人的米粮。祖辈们每日依靠这条河进行买卖或打渔以养活一家几口。早上驶着小船往远方划去,傍晚靠岸停船归家。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当时生活的写照。那时新涌河上人来船往,构成了一幅渔米之乡劳动和汗水的历史画面。
如今经过七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质量已上升。以往撑小船到远方贩卖的情景已经在这座工业铸就的城镇中绝迹了。但当你问起村落的老人们,他们肯定会跟你谈起种种往事,这些往事都是围绕新涌河奔波打拼的经历。每当问起这段峥嵘岁月,犹如平静的水面投入一块石子荡起了涟漪,他们神采奕奕的脸上便抹去时光的积尘,眼光焕发出精气神,仿佛那一个个新涌河上奔波的小伙子又准备驶向远方。祖辈们用血和汗换来一家人的温饱,也成就了新涌河又一段过往拼搏的故事。
现在,新涌河的故事仍未画上句号。传统龙舟竞渡是岭南水乡的特色,我的故乡深受龙舟竞渡文化的影响,每个生产队都会有一支龙舟队。每逢重要节日都会在新涌河上进行一场龙舟竞渡,增添了几分节日的气氛。在新涌河上一支支龙舟队争先恐后地打破水面的平静,鼓声、锣声、呐喊声……让这平面的江面泛起阵阵波浪。平日里,大家都会在新涌河练习划龙舟,船上通常都是一些精壮的小伙们,他们赤着健硕的肩膊,前后有节奏地划桨入水,而在身后的人便会吆喝助兴。沉默多时的新涌河也被一声声吆喝声惊醒了,发出属于她的声音,这时的新涌河又回到了当年人声鼎沸又热闹无比的光辉岁月中。
你看,新涌河岸边上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争着看龙舟竞渡,岸边毫无落脚之地。每个生产队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看龙舟竞渡,为自己的龙舟队加油打气,这响彻云霄的吆喝声为新涌河添了几分活力和生机。当大家看到自己生产队的龙舟遥遥领先时会兴奋狂热,也会为一时的落后而紧张顿足,好不热闹非凡。
恍惚间,我被迎面而来的秋风戏弄了一下。思绪逐渐从回忆中回来,望着落霞染红的河面,在这沧海桑田间她未曾改变的,是她对我们这些龙的传人的柔情。她用她的柔情包容时间对她的摧残,但她在我们心中的模样绝不受时间的左右。
这条徘徊在我梦中的故乡的河啊!你用你的柔情和胸襟哺育了我,无数个梦中你向我倾述过往,你含泪目送我离去。他乡清晨的枕边,留下了我的梦与泪,可我又该如何向你述说!
以往祖辈用血与泪在艰难时代谋求生机,如今我们用青春与汗水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过往和现在传承了我们一方水土的文化韵味,华夏儿女是龙的传人,龙傍水而息,依水邀游四海,正如我们离不开自己的故乡河。
我爱故乡的那一条河——新涌河,它是饱含世代传承之水,它是饱含一方游子思乡之情,它是孕育中华儿女的生生不息之水——故乡河,永远的水,永远的情。
(作者系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指导老师江思慧)
【统筹】南方日报记者 罗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