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中山境内病例清零,他们都是功臣!

南方⁺ 记者

3月26日上午10时,中山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第47场新闻发布会,通报称中山市境内66例新冠肺炎病例实现清零,两例危重病例均实现成功救治,目前,中山所有镇区都是低风险地区。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评价中山市医疗团队时,曾说:“这些病人的治疗如绣花一样,精雕细琢”。事实上,在“清零”的背后,确实离不开一群“绣花人”的努力——300余名参与新冠肺炎救治的医护人员,不断坚守,从死神手中抢回了病人。

“彪炳战绩,得来不易,在这背后是冲在中山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们一次次无微不至的精心护理,一个个灯火不灭的病房之夜,一场场紧凑而从容的精准会诊。”中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剑说。

李建伟:中山组建了全市最好的救治队伍

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市人民医院ICU主任李建伟

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市人民医院ICU主任李建伟

早在1月27日,中山市委、市政府、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委托中山市人民医院医生李建伟,组建了这一支15人的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团队。

作为组长的李建伟,带领13个医生、1位呼吸治疗师,一位秘书兼协调员多次抢救病患,情绪也几近“崩溃”。“病人病情的变化非常快,我们每天的心情都像是坐过山车一样。我已经想不起来抢救过多少次了,多的记不清。”李建伟说。

回忆起2月1日,中山市首例危重症患者彭女士转运当晚,病情很差,心率最快是170/分钟,血压最低收缩压只有70毫米汞柱,“当天随时就不行了,一直奋力抢救第二天早上。”李建伟说,15个成员几乎从2月1日起都从没回过家,每天轮番都盯着这位病人。

在每个值班的夜里,李建伟带领着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小组中的医生,轮番坐着一张胶凳、围着一台暖炉。在彭女士的床榻边上,注视着一台监视器,随时监测着彭某生命体征的点滴变化。时刻盯紧病房监视器上跳动的曲线,脉搏、血压……十余位医生把患者的生命体征记下,密密麻麻记满了1厘米厚的A4白纸。诚如钟南山院士所评价的:是靠用绣花般的功夫,总算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是我多年职业生涯中最难、最累的一次抗疫经历。50多个日日夜夜,各种压力让我这位50多岁的老兵差点熬不住。”李建伟说,“幸运的是,中山市组建了一支全市最好最强的重症救治队伍,大家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全天候守护在危重患者的身边。”

池锐彬:四次惊险抢救,历历在目

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成员、小榄人民医院ICU主任池锐彬

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成员、小榄人民医院ICU主任池锐彬

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ICU池锐彬是中山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救治组成员,参与中山市两位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彭女士以及冯某某)的全程救治工作。在整个救治过程中,他陪伴病人经历各种惊险抢救和突发变化,历经50多个通宵达旦,四次惊险抢救,体会到抗疫的艰辛和不易,至今回忆起来历历在目。

第一次的惊险抢救是2月1日,彭女士确诊新冠肺炎的当天。“当时,彭女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病情急剧恶化,出现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生命濒危。”池锐彬说。

面对首例病例存在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中山市专家组和小榄人民医院组织团队全力抢救, 2月1日的夜里8点,经历了持续多个小时的抢救,身穿防护服的池锐彬从临时搭建的隔离病房走出来,已全身汗湿。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作为陪同医生,他与彭女士一同经历多个横亘在前的生死关卡。

第二次的惊险抢救是彭女士确诊的第6天,彭女士的肺部病变快速进展,已经出现令人恐怖的“大白肺”,呼吸机条件已经到了救治的极限,病人危在旦夕。紧急情况下,中山医疗启动了生命支持“终极武器”—ECMO,这才让病人赢得治疗下去的机会。

第三次惊险抢救是彭女士确诊的第18天晚上。当时病人突然出现气道内大出血,在数分钟内迅速出现各项指标异常,心率减慢,相当凶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冲进病房,一边通过纤支镜冷冻技术快速清除气道血块和止血,一边进行颈部气管切开的清创止血,同时调整ECMO和呼吸机的参数。才让病人生命体征逐步稳定下来。”池锐彬回忆当时的情景,“那一晚,大家在床旁坚守了一个晚上,出来的时候都已浸泡在一身汗水中。”

第四次惊险抢救是彭女士确诊的第25天晚上。当时ECMO突然出现压力报警,血流不畅,病人在数分钟内迅速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心率减慢,很快可能出现心跳骤停。救治小组和ECMO小组第一时间冲进病房抢救、做心肺复苏的准备。当抢救结束的时候,池锐彬发现阳光已照进病房,但大家却早已尽全身湿透,都为一晚的惊险深吸了一口冷气。池锐彬回忆:“如果迟一步或速度慢一些,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很多很多惊险抢救场景,三言两语无法表达。尽管每次的抢救过后大家都已十分疲劳,但是看到病人一天天好转,大家再次如打了鸡血般、神采奕奕投入到救治工作中,这就是我们重症人所坚守的初心和使命。”池锐彬说。

程周:“这是我一生中经历过最长的夜晚。”

中山市新冠肺炎危重症生命支持专家组成员、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程周

中山市新冠肺炎危重症生命支持专家组成员、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程周

程周是中山市新冠肺炎危重症ECMO团队成员、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在彭女士应用ECMO的21天里,程周与他的团队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病患身旁,监测ECMO的运行状况。

“彭女士治疗的全程经历了各种严重并发症,每一次都可以夺走她的性命,最严重的一次是有出血堵塞导致心跳骤停。”程周回忆,2月19日晚,彭女士心跳骤停了40s,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ECMO团队、胸外科、呼吸内科、耳鼻喉科5个科室以及手术室,6个部门20多名医生到场,轮流穿上防护服进入不足十平米的隔离病房参与抢救。

医生们一点点用千支镜吸血、止血、吸痰,铺开一系列救治措施。抢救一直到2月19日上午11时,彭某的情况终于稍微稳定。走出病房的程周抬头看着外面的阳光:“这是我一生中经历过最长的一个夜晚。”

许多人认为ECMO是“救命神器”,但程周却更愿意理性地称其为“续命神器”。“救治过程中,使用ECMO无论是对医护还是对病人都充满了煎熬。ECMO并不能逆转病情,它只是给即将垮塌的生命创造喘息的机会。”程周说,“通俗地,危重症病患有ECMO不一定就能活,但没有ECMO一定活不了。”因此在整个救治过程中,ECMO团队拼尽全力去解决患者出现的种种问题,他们的坚守最终让彭女士看到了康复的曙光。

李斌:站在最危险的地方,干最累的活

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一线成员、市人民医院ICU呼吸治疗师李斌

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一线成员、市人民医院ICU呼吸治疗师李斌

李斌是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团队、中山市人民医院的呼吸治疗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主要负责危重患者的呼吸机管理工作。这听起来不难,但事实上,他却承担着最累、最危险的工作。

被新冠肺炎病毒侵袭后,危重症患者彭女士的整个肺部都发生了实变,成为大家所理解的“大白肺”。患者的整个肺部就像被一个被灌满胶水的气球,有的部分甚至粘连在一起,无论呼吸机怎么努力,都只能送入很少部分的气体,甚至不能维持最基础的氧气供应。

“我的工作就是用气管镜进入肺里面,把这些痰液一点点清理干净,让肺这个‘气球’恢复弹性。”李斌说。

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因为病人很虚弱,耐受不了长时间的操作,他只能守在病人的床旁,等待病人状态变好一点,“稍微变好一点,我就赶紧进去吸一次,一有变化就赶紧出来,反复多次地做,一次吸一点,有时候甚至一天需做5—6次让肺慢慢的、一点点的,恢复功能。”李斌回忆,直面危重症患者时,经常有飞沫喷射到他的防护面上,为了解痰液的性质,他甚至愿意用手直接接触满是病毒的痰栓。

“病人的痰液虽然喷在我面屏上,我面临着感染风险,但却感到喜悦。因为病人能够咳嗽、喷射痰液,说明她的咳嗽能力改善,我的工作是有效的。”李斌说。

就是通过这一点点的吸痰,一点点微妙地治疗推动了危重症患者彭女士的身体状况改善。“前几天我在病区碰到了留院观察的危重症患者彭女士,她小跑着过来跟我打招呼。她很高兴,我更加高兴,我终于可以笑着对她说:不错,跑得比我还快!” 李斌说。

孙福宁:3个多月,瘦了10斤

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团队成员、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科(应急病区)护士长孙福宁

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团队成员、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科(应急病区)护士长孙福宁

“在抗击疫情的第一个月工作强度是最大的,那段时间我每天上班在16—22个小时。”孙福宁是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长,从1月19日起,她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负责筹备开设全市第一个公共应急病区病房,她也因此成为中山市首位进入新冠肺炎隔离病区的护士。

在进驻病区的首个月,她的身心都面临极大压力。在病区,她坚持24小时值班,担任了前线从筹备病房到接收、护理患者等各项重要任务,每日工作时长超过16小时,有时候甚至工作22小时。夜里躺在医院的休息区,她仍然不断思考着如何调配医疗物资、脑海里不断涌现病患的情况。3个多月来,她瘦了近10斤。

这段时间以来,孙福宁所在的“公共应急病区”主要收治中山市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因伴随着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发症,治疗手段也非常复杂。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极大,日常工作对于护理团队的专业技能、体力都提出了极高要求。“在救治她的40多天来,护理人员是离病患最近的人,我们要做到像绣花一样细致的护理、主动护理,准确执行医生传达的每个细节。”孙福宁说,病人体温上升0.1℃、心率变动一点都牵动着护理团队的神经,“感觉像是从死神手里抢人。”在长久的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与病患,彼此更像是亲人般的存在。

回顾整个抗疫历程,让孙福宁印象最深刻的是危重症产妇彭某慢慢醒来的那一刻。“那天,她慢慢张开眼睛,我和值班医生、护士们就站在病房不约而同地鼓掌、欢呼,那刻真的很难忘。”孙福宁说,看着彭某吃上第一口面包、搀扶着坐起、再恢复到6分钟内走几百米,孙福宁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声音】

“中山人民的功臣,他们当得起!”

在中山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第47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剑作为主持人发表的一番感言,让人动容,也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

“湖北、武汉是抗疫战场,中山也是抗疫战场。”徐剑说,酣战40多个日夜后,逆行北上的57位英雄抖却一身疲惫,回到了熟悉的中山,我们把掌声献给仁心大爱的57位逆行勇士,同样把喝彩献给中山抗疫一线的白袍英雄。

1月23日,中山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人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抗疫部署,本着“人民至上”的高度政治自觉,运筹帷幄,以二院医护人员为主,调集全市医疗战线精锐人员、约300人参与中山抗疫一线救治。

面对疫情,背靠家园,这些冲锋在前的血肉之躯,挺身而出,逆行赴前,在与病毒的拉锯战中抢夺一丝丝生的希望。目前,中山所有镇区都是低风险地区。在救治中山境内的66例新冠肺炎病例过程中,实现了“双零”,尤令人心大慰是,全市人民牵挂的新冠肺炎危重症孕妇彭某,成为全省第一例危重症患者ECOM成功撤机患者。目前,两例境外输入病例病情稳定,预计本周可治愈出院。

“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徐剑说,就是因为有无数白衣英雄的以身犯险,我们的城市得以渐次苏醒,兴中道川流不息,金钟湖游人接踵而至,竹苑市场人声鼎沸,临街商铺“蓬门自此为君开”。

“英雄就该有英雄的荣光,功臣就该享有功臣的待遇。”徐剑表示,市委主要领导这句话表达了520万人对一线白衣抗疫战士的敬意,希望我们今天对白衣天使的致敬转为今后对他们永久的尊重与尊崇,把这份感激铭记在往后的岁月里、在往后的日常中。

徐剑最后呼吁,当前抗疫仍没结束,病毒仍肆虐全球,我在此再次呼吁,大家仍然要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千万别让白衣天使白白辛苦,千万别让所有人的努力付之东流。

【记者】曾艳春 罗丽娟

【摄影】叶志文

(部分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 卢子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