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机场近日在原来设有的“检疫等待区”“临时检疫采样区”“等全流程“专属”区域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一个“集中观察区”。该区域是为自述身体不适,但经海关评估暂不需要安排转运,需要进一步观察的旅客提供的一个临时等待区。这项做法的好处是,可避免自述不适旅客与其他旅客的交叉混流,起到专属看护、照顾的效果。无论对自述不是旅客本身或其他旅客,都是一个更合理、更细致的安排。
当前,严防境外输入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现在在广深机场入境已经实现了免费核酸检测全覆盖,同时,机场、航司也与海关、省市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提升旅客出行体验。尤其是白云机场启用海关与省市核酸检测、采样分检的新流程后,入境旅客在机场的平均等候时长已明显减少。从3月15日至23日的航班运行情况来看,入境旅客平均等候时长同比此前减少约2小时。
时间缩短:最短仅耗时31分钟
23日早上八点钟,在国际值机部办公室,服务室班长曾立学已经在拿着最新的入境航班保障流程认真研读。由于情况不断发生变化,流程也会随时进行调整,一个疏忽就有可能影响整个保障链条的运作。
“国际服务,国际服务,OZ369航班预计1100到达本场,旅客166位,机位104。”“服务收到。”曾立学站起来拿起对讲机招呼到:“兄弟姐妹们,该吃的该喝的该上厕所的赶紧啦,‘超能战队’准备作战啦!”。同事们齐声回应“明白”。接下来,大家分工协作,领取防护服、护目镜、头(鞋)套;准备记录单据和设备……一切在有序地进行着,随着外防输入工作的不断输入,大家已经没有了第一次保障重点航班的紧张和不安,有的是自信和责任。
最初,等待时间过久让旅客们抱怨不已。但从3月17日白云机场启动第二版保障方案以来,效率已经大幅提升,“保障方案升级后较好地分担国际航班集中到达时给机场及口岸单位带来的压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勇表示,“力争重点国家及地区航班在3个小时以内完成保障。”
21日起,为进一步提高旅客通行效率,白云机场与海关、边检、航空公司通力合作,又启动了“一航班一议”的举措,调配国际航班抵达高峰期两楼检疫等资源的使用。比如,当预测到T2国际进港航班检疫压力较大,且T1检疫区域空闲时,机场、航空公司、海关、边检按照“一航班一议”的原则,共同确定分流的航班。
“这项措施主要面向需在机场内完成卫生检疫的黄标中转旅客,减少他们在航班集中抵达时的候检时间。”白云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航班的保障时间(机上等待+等待流调采样+流调采样时间)已经从上周的平均220分钟缩短至127分钟,最短仅耗时31分钟,效率大为提升。
版本升级:红黄绿色分流更清晰明了
3月11日,白云机场开始通过对旅客实施“红黄绿”三色分流,这样就精细化了旅客分类服务保障。重点航班抵达后,检疫无异常的旅客,会在其护照上贴上“红黄绿”三色标签,各保障单位可以根据不同颜色提供不同类别的保障。
3月17日,在原有“红色、黄色、绿色”三色标签的基础上,增加“橙色”标签,采取了分类分区保障的做法,来提高服务保障效率。
此后,根据境外疫情形势及省市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广东省自3月21日零时起将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扩大为三类:从外国经广东口岸入境的旅客;从港澳台地区经广东口岸入境且入境前14天内有外国旅居史的旅客;从内地其他城市口岸入境来粤且入境前14天内有外国旅居史的旅客。这三类旅客也是目前保障的“重点旅客”。白云机场按照新的要求,细化了一系列实施配套防控工作,在入境流程上调整了旅客分类的标签,原有分类的红、黄、橙、绿标签,调整为两大类:一种是红色标签,一种是黄色标签。
“为严把境外输入关口,白云机场已经取消绿色标签,并将橙色标签并入红色标签一并管理。现在,贴在旅客护照上的标签只有红色或黄色两种。流程上比以往更加清晰、明了。”白云机场相关负责人表示。
信息共享:大数据助力精准防控
“在各城市国际航班数量陆续减少的情况下,近日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境外航班数每天保持在25班左右,入境旅客超4000人,直接承接服务的旅客数量每天保持在2500人以上。”在3月25日的广州市第54场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上,广州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国强介绍。
为了应对客流增长做好精准防控,白云机场运控中心每日凌晨2点发布境外航班信息,与海关、边检、公安、省市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航空公司提前做好联防联控准备,较好地实现了决策指挥、运行监管、流程更新、外部衔接四个方面的联动统一。
白云机场在联检单位大力支持下,提前做好重点航班信息“内部”推送、发布传单,可实现“重点旅客动向把握”“保障单位匹配足够力量”“对接地方做好旅客妥善安排”,实现精准施策、高效保障的目标。对于中转旅客,白云机场也主动“管起来”。航空公司在航班起飞10分钟后报备重点旅客后续信息,由机场及时提供给目的地相关部门,共同打好疫情防控的“提前量”。
在深圳宝安机场,排查工作在航班落地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对经国内其他城市入境后转机抵达深圳的旅客,通过相关大数据对碰,以及旅客利用“i深圳”预先自主申报,深圳机场会提前掌握近期有目标国家旅居史的旅客及航班信息。通过大数据比对,入境旅客的信息已经共享给深圳机场、海关、边检等多个部门。办理入境手续的时候,边检早在航班到达前通过API大数据获取了旅客的信息,提前分析排查,便于落地实施分区域验放。
航司联手:预留入境航班后三排座位为发热隔离区
“如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的旅客或机组成员,南航会将其安排至提前锁定的飞机后三排预留座位。”3月25南方日报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地面服务保障部副总经理姚㛃在广州市通气会上介绍,南航通过把好“三道关口”最大限度减少疫情通过航空途径传播风险,最大限度保障旅客和员工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在把好旅客分类防控关口方面,航班起飞前,由乘务组对旅客进行体温检测,体温≥37.3℃不予登机;平飞过程中,每隔4小时对旅客和客舱机组人员进行一次体温检测。航班落地后,根据市商务局提供的标签,南航对所有国际入境旅客在其护照上张贴分类标签,并做好旅客引导。
据深圳航空介绍,目前,深航多措并举为深圳入境旅客提供安全保障服务,对入境航班升级疫情防控措施,同时紧抓地面服务防疫“五大环节”。比如客舱消毒环节,客舱保洁对入境航班首先进行全面消杀,当日航后做终末消毒。航后清洁保障小组对整个客舱进行二次消毒,包括客舱垃圾桶、行李架、卫生间等。清洁保障小组在消毒后开始清洁作业,包括擦拭小桌板、清洁前后厨房、清理资料袋内的杂物、摆放安全带、清扫地面等。
【记者】 刘倩 王春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