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发40年故事之六 | 何曼丽:特区舞台展身手,幸与华发共成长

华发集团
+ 订阅

何曼丽,广东广州人,1945年出生,1960年参加工作,1982年加入珠海特区发展公司房地产经理部,1997年退休。历任珠海特区发展公司物管公司副经理、经理,华发集团助理总经理、工会主席。曾长期主管华发集团楼盘销售工作。

越是空白的画卷,可供才华挥洒的空间便越大。1982年,36岁的原“亚洲第一糖厂”——广东甘蔗化工厂仪表维修工何曼丽初到珠海时,她看到的景象是这样的——吉大仅有一条村及村边小路,后来邓小平南巡曾入住的珠海宾馆尚未建好,水湾头就是光秃秃的小山包,如今的水湾路酒吧街前仍是一大片沙滩,毗邻澳门的拱北周边仍有许多农田……

眼前的情景没有让何曼丽失去信心,还反倒激起了好强心,她之所以离开当年的甘化厂,转而来到仅有10多名员工的珠海特区发展公司房地产经理部(以下简称房产部),便是希望在珠海这个瞩目的新舞台上,大展一番拳脚,检验自身才干。

直至1997年退休,何曼丽取得了个人事业上的丰收,从出纳员成长为华发集团楼盘销售负责人,历任物业管理公司经理、集团助理总经理、工会主席等职。这15年来,她也见证了特区从小渔村蜕变成海滨城市,参与了华发集团铸造品牌、享誉全国的非凡历程。

意外促成的首个自主操盘项目

作为华发集团初创期、成长期的亲历者,何曼丽总结出华发集团壮大发展的两大推动力,那就是从不害怕挑战、决不满足现状。

“一开始,我在珠海度假村工作了约一个月,就被调回房产部,先是当出纳,又到工程处参与项目。”何曼丽说,因为“条件有限、经验不足”,当初与房产部同事们一同打拼时,有许多旁人想象不出的艰苦,也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但在房产部经理关林炳的带领下,大家大胆摸索、排除万难,例如,华发首个自主经营项目海滨新村,便是攻坚克难的意外成果。

1986年拱北银海新村

海滨新村项目于1980年12月起开发,位于水湾头即如今水湾路与情侣南路交汇处附近,项目占地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港元,主要面向港澳同胞出售。开发方式为港商全额投资,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公司代表政府提供土地,由房产部施工建设。当何曼丽从珠海度假村调回房产部时,仍处建设阶段、已有部分出售的海滨新村项目出现了一个意外状况。

“1982年的时候,关于‘港澳回归’的话题沸沸扬扬,可能有部分香港同胞对大陆没有信心,投资海滨新村的港商,卷走客户们的首期跑了。”何曼丽说,作为施工建设方,房产部遭到港澳客户前来“讨说法”,1982年8月,经市政府协调,决定由房产部把海滨新村项目全盘接手,继续把海滨新村建好,正常交付。这一意外事件,也促成了华发历史上第一个自己操盘、自主经营的房地产项目诞生。“我们跟港澳客户保证,说你们放心,由我们来建,建好了就交给你们,后来也顺利完成了项目。”何曼丽说。

参与打造珠海首个物业管理条例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房产部,建设了一批全国最早的系列化涉外住宅小区,如银海新村、海滨新村等,拉开了珠海房地产建设的帷幕。何曼丽回忆,如海滨新村等早期项目,不仅户型设计向港澳地区靠拢,连配套服务也向港澳地区看齐,如收楼服务及物业管理便是两大例子。

“当时港澳房地产市场已经非常发达,港澳客户非常精明,要求也非常高。来收楼的时候,门如何、窗如何,都会一一记下来,只要有一点不行,都会要求工程部整改再验收。”何曼丽说,为了服务好收楼客户,她与同事们常常来不及吃午饭,有时候下班晚了公交车停了,还得自己想办法回香洲的住处。“那时候我就觉得珠海很淳朴,人都很善心,没公交车了我就站在路边等泥头车,招一招手,司机就会停下来,不收钱也愿意捎带你一程。”何曼丽说。

为了真正赢得客户口碑,当时的房产部,还从港澳地区引进了物业管理制度,这在当时的珠海特区是新鲜事物。“为了给小区客户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关林炳安排我和梁振龙,前往深圳以及港澳取经学习。还记得去香港体验学习的时候,我们就托朋友帮忙联系,前往当地的小区探访,听香港的物业管理人员介绍情况,观察他们如何开展工作,还收集了一些管理条例资料。”何曼丽介绍,学习归来后,她与梁振龙便结合珠海的情况,动笔撰写了面向房产部开发项目的物业管理条例,而这也是珠海首个物业管理规章制度。

90年代正在建设中的情侣路(珠海市博物馆供图)

1985年,珠海经济特区房地产经理部物业管理公司成立,对房产部当时建造的所有物业实行统一管理,由梁振龙任经理,何曼丽任副经理。这是特区首家物业管理公司,也是如今华发物业的前身。何曼丽介绍,当时物业管理公司虽然刚起步,但口碑很好,公司要求部门主任也必须常下到各个楼盘中去,征求业主意见,一接到反映情况必须立即处理,不能只待在办公室,甚至连疏通下水道也要亲自动手参与。这种良好的作风、严格的要求,对日后的华发物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华发出品、必属精品”

在何曼丽与华发结缘的15年间,房产部及后来的华发集团,前后开发了银海新村、海滨新村、海景花园、丽景花园、美景花园、翠景花园、豪景花园、华景花园、华发广场、鸿景花园等项目。何曼丽回忆称,华发的房子,在那个时候便已经有口皆碑,其中华发广场的开售更是开创了珠海通宵排队取号购房的先河。

“华发广场开盘时,销售中心设在山海楼,还记得开售那天,客户早早就来排队取号,因为来客太多,不得不出动保安来维持秩序。那晚我也在现场,忙着与同事给客户签合同。”何曼丽总结,华发的房子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质量过硬,当时关林炳要求,建筑墙体批荡的灰料,必须使用水泥,禁止使用当时还很普遍的黄泥混合石灰水泥;禁止使用“咸水沙”也就是海沙,避免腐蚀;只聘请江苏五建等大型国企的优质施工队伍,要求绝不能分包,签订合同限期完成。二是有独家优惠政策,境外购房户每户可免税进口彩电、音响、冰箱等八大件,可免税进口一辆小车等。三是配套服务周到,提供港澳住宅模式的物业管理,物管费仅收取每平方米5毛钱,当时公司理念就是不能靠物业管理赚钱,只考虑提供好的服务。

1993年年度总结表彰大会 (中为何曼丽)

对“华发出品、必属精品”的另外一个佐证,便是何曼丽所保存的1991年12月2日出版的《澳门日报》。当天该报头版刊登了鸿景花园的整版广告,报纸上描述,鸿景花园被誉为珠海特区的“地王之王”。这个距今已29年的楼盘,不仅由一级施工单位承建,还设有中央煤气系统、大堂电动铁闸,屋内洗手间、厨房有优质瓷片到顶,厅、房采用进口一级木地板等等,处处体现了超前的质量标准。后来,鸿景花园也成功捧回了珠海首个、广东省第二个由建设部颁发的“全国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银质奖”。“直到现在还有人跟我说,想在鸿景花园墙上打颗钉子,都很难打进去。”何曼丽说。

企业精神“三大法宝”

1985年,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属下的华发旅游商场,升格改名为珠海经济特区华发公司,又于1989年更名为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华发集团公司。当年5月,房地产经理部并入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华发集团公司。1990年,关林炳任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华发集团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后来,何曼丽就在华发集团历任集团助理总经理、工会主席直至1997年退休。

“我刚加入房产部的时候,即使整个珠海特区发展公司也就三四十人,怎么能想象得到以后华发会发展得如此好?”但何曼丽认为,在华发集团初创与成长阶段,在关林炳带领下,房产部每一名成员所体现出来的团结、勤奋、敬业,成为了日后推动企业继续壮大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之所以说团结,是因为当时人员稀缺、条件简陋,但关林炳常常给我们打气,说‘我们虽然人少,但我们一定能把工作搞好’,而我们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何曼丽继续解释,勤奋,则源于关林炳对自身及员工的严要求,“有时候夜里10点多接到通知要回去开会,关林炳常说,‘今天的事情必须要今天解决好,明天有明天的工作’,受他影响,我们对待工作也是很热情,很讲效率的。”

1994年内部承包签约仪式(左:关林炳;右:何曼丽)

 

至于敬业,背后还有一段小故事。“还记得那年海滨新村靠近海边的一期刚建好还没收楼,珠海遇上一个特大台风,关林炳立即召集我们值班,冒着风雨到小区里逐栋楼走一遍,看看门窗有没关好,检查房顶有没有积水。”何曼丽说,虽然楼盘不大,楼体也只有7层,但关林炳带着大家攀上爬下、冒雨逐户检查绝不轻松。她还记得自己去关窗时,大风一下把窗户吹闭,“啪”的一声把额头撞流血了,后来,关林炳也吸取此次经验,在开发美景山庄时特意要求必须考虑珠海易受台风影响的因素,不能把窗户设计得太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华发人精益求精的特质。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正是何曼丽等华发集团初创期员工,一步一印、同心同德,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才推动了华发集团抓住历史机遇,不断走深走实、走远走好。

华发故事召集令

2020年,是华发集团成立40周年

《优生活》杂志隆重推出

员工主题征文活动并集结出版说出你的故事

那些飞扬的青春与梦想

那段与华发走过的光辉岁月

展示人文华发,专业华发,担当华发

参与投稿

还有丰厚奖励

期待你的参与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