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李劲堃:美术战“疫”既要记录时代,更要反映社会心声

南方+ 记者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多家美术机构纷纷发布作品征集令,号召美术工作者拿起手中的画笔,投入到全民抗疫的行列中来。从战“疫”最前线的“白衣天使”到基层干部和志愿者,从钟南山院士到社会各界的无名英雄……几乎抗疫战场难忘的每一幕,都被艺术家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来。

大“疫”当前,也有美术评论家对战“疫”题材作品提出“冷思考”:由于难以走进战“疫”现场,只能通过媒体海量图像获得前线信息,导致作品出现题材单一、内容同质化、缺乏严谨性等问题,对美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工作要求提出了新的考验。

评判战“疫”主题美术作品有何标准?美术工作者如何创作出更多留得住的作品?为此,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日前接受南方+专访。他表示,图像的内容或形式并非评价战“疫”主题作品的唯一标准,面对疫情这类公共事件的发生,创作行动对营造社会共识的意义更应受到关注。

李劲堃(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

新冠肺炎疫情或许是最近数十年来,对全球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公共事件,疫情的暴发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构成重大的考验,中国面对疫情展现的强大、高效的组织与动员能力尤为突出。

与各行各业一样,美术工作者也需要遵守特殊时期的纪律,不聚集创作,不外出采风写生。以新闻图像为素材进行创作,也就成为艺术家表达对公共事件关注的主要方式。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图像如何介入艺术创作”就曾在画坛引起不少讨论。过去画家用的图像多数都是自己拍摄的,这次更多采用现成的新闻图像完成创作。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种创作模式并非画家的主观意愿,完全是由于创作外部条件不允许而产生的。

或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已经有新闻图像,主题创作还去画新闻图像还有意义吗?我认为,在评判这些作品的时候,更应关注它们是否传达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当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更需要艺术家去共同发声,为社会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特别是在抗疫隔离的特殊时期,美术作品的声援让一线医务人员获得更强大的心理支持。

到目前为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已收到投稿数千件,其中大部分来自省内美术院校与专业机构,由此可见广东美术工作者战“疫”主题创作的参与度。在这些战“疫”主题作品中,有几点特色让我印象尤为深刻。首先,不少画家采用连环画形式,抒写战“疫”现场感人的场面与片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美术学院建立起以摹写、写生、速写、默写“四写”为基本练习内容的中国人物画教学体系。画家尽管无法走进战“疫”现场“写生”,但他们在观看视频和图片之后,可以运用“默写”的方法将抗疫场景加以还原。这样的作品就不仅仅是对图片的临摹,更能体现画家对艺术规律的把握。

作品好不好,反映出画家平时人物画训练的基本功。这次征集到的作品让我惊喜地发现,“四写”长年累月的训练,为广东中国人物画风格的形成夯实基础。我们不难看到邓紫伊宣传画《共同战疫》、孙洪敏油画《逆行天使》、杨学军雕塑《逆行者》、陈侗水墨速写《战“疫”图志》、冯少协油画《中国共产党党员——钟南山》等多件有冲击力的作品出现。

除传统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外,大批战“疫”主题海报和宣传画的涌现,是广东这次征集作品的显著特色,在全国引起非常广泛的关注。今年春节期间,广州美术学院就与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联合开展“艺齐战疫”艺术志愿行动,动员学生创作出大量优秀战“疫”海报。

战“疫”海报和宣传画也为图像如何介入艺术创作带来新的思考。我们将结合美院教学需求,对多媒体语境下的主题创作展开探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正计划6月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战“疫”主题艺术作品展,对这次创作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总结梳理。

【记者】杨逸

编辑 万璇
校对 蓝淑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