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我好得再快点,能出院就好了。这样就可以在广东医疗队返回前看看护士们摘下口罩的样子,一定特别美。”43岁的新冠肺炎患者梅风(化名),病情一度危急,住进了ICU病房;在广东和荆州医护人员的合力照料下,逐渐好转的他正在努力康复。
荆州市中心医院和第一人民医院ICU病房,集中了当地最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广东医疗队和当地医护对他们实施“1患1医1护”管理模式,这里不仅有医术精湛的粤荆两地医生,还有一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护理团队,他们用全天候全方位的照顾,努力保证患者安全,助其逐步康复。
我们就是病人的“管家婆”
“ICU病人病情重、变化快,生活依赖程度高,且没有家属陪护,护士就是这些病人的管家婆,吃喝拉撒全由我们负责。”负责照料梅风(化名)的广东医疗队队员、佛山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管护师王夏恋说。
面对在ICU里需要完成的众多工作,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护士赵自勇给自己专门列了一个密密麻麻的长清单:根据患者实际镇痛镇静效果及时向医生反馈,动态调整药物的计量;使用呼吸机时监护患者呼吸状态,观察有无人机对抗,通过血气分析及ECMO膜前膜后血气血氧情况了解患者的氧合情况;及时吸痰、雾化、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协助医生行纤支镜吸痰;评估患者的肢体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的强弱和足温;监测ACT和凝血等指标,调整抗凝药物的计量,检查插管穿刺部位、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检查ECMO管路有无血栓和血浆渗出……
“ICU都是危重患者,病人病情更复杂,随时都有可能抢救,我们需要全面过硬的理论操作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赵自勇说。
“ICU护士看护一个病人比普通病房看几个病人工作量还要多。”广东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陈丽芳介绍,“首先,用的仪器较多,监护仪、呼吸机、ECMO机器参数都得看;同时,使用药物的微量泵也多,常常有十来个,具体到每个小时每种用药用多少,几点几分更改了多少,都要记录清楚。”
一心只想着把患者救回来
2月17日5时35分,广东省医疗队荆州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转入一位72岁的危重患者。老人脸色苍白,嘴唇发绀,憋气且烦躁不安。
就在广东医疗队队员、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主管护师曹秋明为其准备药物时,患者突然安静下来了。
“糟了!”她立刻转身,发现患者心电监护仪上的心率成一直线,人斜靠在病床上。她一边大声呼叫医生,一边把患者体位放平躺,果断给予胸外心脏按压。
一起值班的医生和护士闻讯赶来后立即参与抢救:打开气道球囊实施辅助通气,心肺复苏……每分钟按压至少一百次的频率,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每按一下都很吃力。
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医生护士被感染的风险很高。“顾不上太多了,那个时候就只想着一定要把他救回来。”曹秋明说。
“猫”地上只为看清引流瓶情况
“大家小心,交叉手,慢慢来!”在广东省医疗队荆州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ICU,几位护士正在小心地给病人翻身,从仰卧位通气变为俯卧位通气。
“不同于轻症病人可以自己翻身,ICU里的患者很多都是昏迷和深度镇静的患者。我们在ICU给重症病人做压疮护理、换药、俯卧位通气时,不仅要更小心,而且由于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对体力的消耗量很大。不少护士做完这些日常工作,全身都汗湿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ICU护士长周瑛说。
在周瑛旁边,一个身影正趴在地上,用手电筒照着11床患者床下的水封瓶。“五官敏锐度会因为重重防护受到影响。几位用上ECMO的病人引流瓶等很多,平常观察一下就能看到引流瓶的情况,现在戴着护目镜和面屏就非常困难。所以要‘猫’在地上,仔细地看。”中山市人民医院外科ICU护士长张银英喘了口气说。
“11床患者存在血气胸的情况,需要排气、引流液体,要通过观察水柱波动,观察引出液体的形状、颜色和量。”陈丽芳介绍,“每班护士是4个小时交接一次,交班时会在引流量刻度那里贴一个标识,接班护士就要注意看要去看刻度贴到哪个位置,自己这班从哪里开始看。细微处更要缜密谨慎,团队相互配合,确保将治疗落实到位。”
一个多月来,在广东医疗队和荆州当地医护合力奋战努力下,很多病人病情出现好转,这也给了护士们更多的信心。“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扛过去,早日出院和家人团聚。”曹秋明说。
【采写】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肖文舸
【摄影】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董天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