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3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Hau L. Lee提出了管理学的经典概念“牛鞭效应”,这是一种供应链上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指的是信息流从客户端向上游供应商端传递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扭曲、需求逐级放大。
而这次疫情中,制造业行业出现了逆向“牛鞭效应”,即不确定性随着供应链从上游传导至下游,且波动越来越强。
那么,这样的情况是如何产生的?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只能被动应对吗?为解答这一问题,广东制造业隐形冠军(南海)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云课堂,邀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冯天俊,解读疫情中的逆向“牛鞭效应”。
■专家简介
冯天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商务分析与运营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牛鞭效应与逆向“牛鞭效应”
199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Hau L. Lee教授与宝洁公司开展研究合作时,发现了经典的“牛鞭效应”。他观察到,在沃尔玛等终端销售市场中,消费者对纸尿裤的需求非常稳定,但是通过订单数据,却发现沃尔马向上游的批发商下订单时,波动比消费者需求波动大了不少,批发商继续向上游宝洁公司下订单时,订单波动又继续增大,随后,宝洁公司再向上游供应商下订单时,需求波动又进一步增大。
这样的波动传导,就像消费者手里攥着一条牛鞭,离消费者的手越近的地方波动越小,越远地方,也就是越往供应链上游,波动越大。
但在疫情当中,我们发现存在反向的波动放大效应。
以口罩为例。口罩是最终产品,其上游的原材料是熔喷布,熔喷布的上游是聚丙烯颗粒。疫情期间,聚丙烯颗粒有中石化等大型供应商生产,因此供应端价格波动较小。但到了熔喷布这一环节,其价格在疫情期间已涨了10-15倍。最后,这个价格传导到口罩行业,导致口罩价格波动更大,比如,日本医用口罩单价上涨了几十倍,最高达到300元人民币。可以看到,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到下游零售商,价格呈现出波动越来越大的趋势。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纸箱行业。
过去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大家可能听到过很多有关汽车制造业的故事。比如北京奔驰曾给相关管理部门发信,说公司仅有一天库存,如果停产一天损失将达4亿元人民币。为什么停产?因为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出了问题,没有办法及时供应零部件。汽车制造业的供应链,每一个供应商只供应其中一部分,对于供应商而言缺少的是其中一小部分的零部件,但是对于制造商而言,一定是要像做衣服一样,纽扣、面料都全了才可以造出来。因此,疫情对上游供应商生产计划影响相对来说不那么大,但对于北京奔驰而言,物流断了,上游供应商无法供应了,就将导致其生产计划产生很大波动。
四大因素引致逆向“牛鞭效应”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疫情中的逆向“牛鞭效应”?我将其归纳为四个因素:
第一是人流。复工是疫情对制造业最大考验,复工难直接导致整个供应链出现断裂。比如,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无法全面复工复产,导致生产计划出现波动,就会进一步传导给下游制造商。
第二是物流。数据显示,2月25日,全国整车物流恢复率仅为45.7%,零担物流恢复率为16%,而去年同期为100%。同时,物流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一位校友反映,浙江区域要求,供应湖北的物流司机返回后需居家隔离14天。这意味着物流一线员工的“战力”损耗,任何一个企业都难以承受,必将影响整个物流业的运行效率,最终影响下游制造工厂的正常复产。
第三是信息流。不管是在牛鞭效应还是逆向“牛鞭效应”中,信息不对称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疫情中供应端中一个较小的波动,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发生逐级扭曲,进而传导给下游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
第四是短缺博弈。这次疫情中,口罩关联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上游的熔喷布企业自恃“稀缺资源”,使用短缺博弈提价。上游的短缺博弈导致下游出现短缺恐慌,更加剧了下游的生产计划波动与价格波动。
三个方法,对冲逆向“牛鞭效应”
我们了解了本次疫情中逆向“牛鞭效应”出现的原因,就来看看制造业企业要怎么做,才能对抗它的影响?我提供三个思路。
一是敏捷响应。疫情当中,面向不确定性逆向“牛鞭效应”时,第一个重要“武器”就是敏捷响应。仍然以口罩生产为例。我们看到,口罩短缺后,造手机的富士康不造手机了,开始造口罩;造电池的比亚迪不造电池了,开始造口罩;造汽车的上汽通用五菱不造汽车了,开始造口罩;最后,连卖石油的中石化也在造口罩。
这就是敏捷反应,这次疫情中,很多企业只要能够掌握一些资源,就能快速行动,一方面是帮助国家解决口罩短缺,另一方面也是企业自救。富士康、比亚迪之所以快速响应,是因为它们要快速让员工复工,就必须解决口罩供应。
这其中,比亚迪尤其值得各位企业家和管理者学习。由于比亚迪提前布局口罩生产,能够更迅速复工复产,苹果公司宣布将一部分iPhone生产订单从富士康转给比亚迪。你们看,如果没有比亚迪前期敏捷响应和快速准备,它怎么能从富士康那儿分出一块“蛋糕”?这就是市场的机会,但前提是企业必须能敏捷响应。
二是持续迭代。我们来看在疫情当中异军突起的电商行业。此前,这个行业困难重重,特别是生鲜电商,几乎有99%公司无法盈利,但疫情助推了它们的发展。
这里我用叮咚买菜的案例来说明。
叮咚买菜和盒马鲜生采用了两种经营模式。盒马鲜生是前店后仓,线上订单与线下门店联动,使得盒马鲜生可以保证30分钟内送货到家。但为了与盒马鲜生差异化经营,叮咚买菜采取的是纯线上策略,也就是前置仓模式,它承诺29分钟送达。但随着疫情期间订单数量两三倍的增长,叮咚买菜的供应链承受的巨大压力,容易“爆仓”,继而无法实现迅速配送的承诺。
面对这一问题,叮咚转而开发预约模式。通过预约和有序的管理订单,叮咚能够提前收集数据,让后台能更多时间进行响应,满足29分钟送达的承诺。同时,叮咚还投入使用12辆电动汽车,将单次送货量从10-20单,提高到了80-100单。叮咚通过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顾客抱怨的问题。
此外,叮咚还调整了产品结构,为消费者提供半成品菜,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最后,叮咚砍掉很多中间环节,通过成立三个应急小组——供应、配送、安全,保障了组织运营效率,不仅在春节期间保留75%一线员工,还通过与相关餐饮企业共享员工,保障了它的生鲜快递效率。
三是协同作战。应对逆向“牛鞭效应”,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起来是最重要的。在这次疫情中,阿里巴巴、京东等五大电商就协同起来,通过共享涉疫商家黑名单,联合“围剿”涉疫问题商家。如果连阿里巴巴、京东都能够合作,同一个行业的制造商与供应商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合作?所以协同作战,是很多行业在疫情下当下必须要去做的事。
我们可以看到,上汽通用五菱不是独自生产口罩,而是联动了广西供应商共同生产。北汽集团向湖北供应商发公开信,号召供应商不裁员,承诺“无论湖北供应商延期复工到何时,确保今年的采购额在2019年的基础上增长20%,全部现款提货。
再来看申洲国际的案例。这家制衣行业的“隐形冠军”,有着制造业企业难以企及的高利润率。我们总是说,做实业很苦,净利润能达到10%已是非常了不得。然而,申洲国际2019年的净利润却高达20%。股价从2005年的不足5港币,持续上涨,2020年3月6日,它的股价维持在100港币的高位。其利润率甚至高于它的下游客户,诸如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
它的秘诀就在于它的协同作战体系。就像京东一样,把价值链向上游延伸,不仅仅做成衣制作,还向面料、印绣、裁剪、缝纫等领域延伸。如果我们把产业链、价值链比喻成甘蔗,以前申洲国际只是吃制造这一节,那么在向上游产业链延伸后,它可以吃到5-6节,进一步提升利润率。更关键的是,疫情来临时,申洲国际对上游供应有更强的把控能力,在纵向一体化中做“内循环”。而更为重要的是,申洲国际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持续的巨额研发创新投入,这是它能够向上游延伸、做强利润率的核心所在。
所以,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疫情之下更要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什么是制造业转型的核心动力。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创新,在艳阳高照的时候补屋顶,值得每一个制造业企业管理者深入思考与学习。
【统筹】袁纪琦
【联合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