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时,是强力制止他?温柔哄劝他?还是随他去不理他?
孩子发脾气时,父母用不同方式处理,会有不同的结果。处理得好,孩子会慢慢变得温和平静,很少发脾气;处理得不好,孩子的暴脾气可能一直会延续下来,甚至以后可能演变成和爸爸妈妈的激烈对抗。
本期微课,咱们就来聊一聊应对“小神兽”们发脾气的五个建议:
1. 不要制止孩子发脾气
孩子发脾气,大人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制止,让孩子停下来。为什么要制止呢?因为大人直觉上认为发脾气是不好的。但发脾气本身,其实是情绪激烈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反应。如果爸爸妈妈都能理性地看待孩子发火,心态上就会轻松很多。
另外,孩子一发脾气就想方设法制止他,也是孩子养成发脾气习惯的原因之一。
所以,孩子发脾气时,爸爸妈妈不妨尝试着不要马上制止,等孩子将激烈情绪发泄出来,变得相对平和,再去和他讨论引起他发脾气的事到底该如何解决。
2. 坚定地阻止与发脾气相伴的破坏行为
孩子发脾气时,我们不会试图制止,但是会坚定地阻止与发脾气相伴的破坏性行为:打翻玩具、乱扔东西、攻击大人等等。这些行为不管什么样的情境下,都需要及时制止。
制止的办法不能是“以暴制暴”。
最好的办法,是“温和而坚定”,大人温和但是坚定地抓住他的手,平静地告诉他:“你发脾气可以,但是不能扔东西,不能打大人,这是不好的行为。”
这个法子可能不会一次奏效,那么大人就在他每次发脾气时都这样做,坚持几次,孩子可能仍旧会发脾气,但是相伴的破坏性行为会慢慢减少直到停止。
3. 离开现场,让孩子自己冷静下来
孩子常发脾气的爸爸妈妈都不难发现,孩子发脾气时,大人越哄劝,越制止,孩子的情绪会越激烈。
所以,为了避免“火上浇油”,你可以这样做:孩子发脾气时,在确认他不会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离开现场,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离开的方式也要平静、温和。
4. 不因为孩子发脾气而惩罚孩子
孩子发脾气时,不在现场惩罚,事后也不做惩罚。发脾气只是一种表达情绪的方式,惩罚发脾气,就是惩罚情绪,这会造成两种可能的坏后果:
一是孩子惧怕惩罚,以后学会把负面情绪隐藏起来,不再展示给父母;
二是孩子自己本身的坏情绪和遭受惩罚带来的坏情绪叠加起来,变得更加情绪激烈,甚至慢慢变得很情绪化。
5. 别要求孩子道歉或认错
一些爸爸妈妈会要求孩子在发过脾气之后道歉,或者认错。
孩子发脾气,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且发脾气本身并不是什么错事。他能停止发脾气,平静下来,就够了,不需要道歉或者认错。
我们的办法是,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大人就当这件事没发生过,孩子大人该干嘛就干嘛,彼此都会再提发脾气的事情。
如果大人觉得需要就发脾气的事和孩子谈谈,我们会选择等孩子完全从坏情绪中走出来,并且远离当时发脾气的诱因之后。
和孩子谈论时,也会用温和平静的办法,孩子通常会告诉大人是为什么不高兴了。如果孩子不说,我们也不要追问,只是告诉他:“爸爸妈妈觉得发脾气不是好方式,下次你有什么不高兴的,直接跟爸爸妈妈说好吗?”
爸爸妈妈坚持用上面这些方式处理孩子发脾气,几次之后,就会发现,孩子发脾气的频率和发脾气的激烈程度,都会逐渐降低。
再参考前面说过的孩子坏脾气的成因,逐渐减少可能诱发孩子坏脾气的条件,孩子会慢慢变得温和、平静,习惯用更理性的方式做正面表达,而不再借助发脾气表达愤怒和不满了。
【来源】樵山父母学堂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