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是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孩子们还不能去上学,家长们有的已经复工了。把两个“小神兽”留在家里,那份担心可想而知。如果回到家,看到小的哭,大的闹,脾气再好的家长也难免发飙。发完飙,就又开始后悔自责了:我的脾气怎么就那么差了?我这样做会伤害到孩子的,我不是好妈妈!
有情绪是正常的,但许多人对情绪是有误解。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他们会本能地在孩子发脾气、哭闹的时候指责他、制止他,看到孩子难过、害怕的时候,爸爸妈妈会责备或者呵斥他:“哭什么哭,男子汉怎么这么脆弱?”“这样就害怕喔?胆小鬼!”“你怎么可以发脾气!”,当孩子的情绪不被接纳,不被理解、不被认可时,内在就会很混乱。有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好,变得压抑自卑;有的孩子会变得很冲动,一点就爆;有的孩子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问题,本能地逃避责任。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出现情绪大爆发,做出各种各样父母不能理解的行为。
事实上,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负面的情绪也都有它积极的意义的。比如说,愤怒让我们能够挺身而出;恐惧使你远离危险;哀伤能让我们走出痛苦,重新开始新的人生。
所以,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情绪:有情绪是正常的,所有的情绪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允许情绪、理解情绪、接纳情绪,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
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要怎样做呢?父母首先要做到提醒自己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一、要允许情绪、接纳情绪、帮助孩子成为情绪的主人
孩子想吃糖,你怕他蛀牙,不想给他吃,你会怎么做?可能有的父母就会跟孩子讲吃糖会蛀牙的道理,不过,很多孩子并不买账,还是哭着闹着要吃,这个时候,你还能淡定吗?
有一个妈妈是这样做的。她告诉孩子:“宝贝,妈妈知道你特别想吃糖,你和妈妈说了妈妈却不同意,觉得特别的委屈,所以你就伤心了,对吗?”听到妈妈这么说,孩子哭得更伤心。妈妈接着说:“妈妈特别理解你,要求被拒绝确实会很委屈,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妈妈陪着你。”孩子又哭了一会,就跟妈妈说:“妈妈,我想玩积木。”没事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妈妈说出了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认同、被接纳后,他感到很安全。负面情绪释放的过程也是他接受“我此刻不能吃糖”这样一个事实的过程。当孩子慢慢平静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早已经接受了“我现在不能吃糖”这样一个现实。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被人冤枉了,心里一定不好受”“朋友不跟你玩,你一定很难过吧。”“我可以感觉到你现在对弟弟非常生气。”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可能有的情绪,与他共情,孩子就能更好地接纳自己,接纳他人,接纳情景。
二、教导孩子辨识情绪
研究显示,人类在辨认情绪时,大脑皮质区就会开始运作,传递讯息降低杏仁核的活动,从而让情绪平复下来。你可以这样问孩子:“你现在有哪些感觉?”“他不和你玩,你有什么感觉?”如果孩子还不擅长辨认情绪,或是还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情绪时,你可以试着猜测孩子的感觉:“阿姨刚刚讲那句话,你听了会难过吗?”“他这样骂你,你是不是很生气?”
在这里,要向大家介绍一个工具,就是绘本。绘本是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提高情绪管理能力非常好的工具。
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认识情绪,学会情绪管理的方法,这个比简单说教更有趣,也更有效。
《菲菲生气了》:这本书,可以让孩子非常贴切地感受菲菲的心理,了解情绪的历程。
《生气的亚瑟》:描写了一个小男孩如何坦诚面对、探索情绪的故事,适合脾气比较暴躁的男孩子读。《床底下的怪物》:作者把孩子独睡的恐惧心理,移情到小怪物身上,通过角色互换的视角,为孩子的恐惧之心找寻“出口”。
《胆小鬼威利》:善良的威利被小混混们称为“胆小鬼”,于是威利通过努力,变得强壮而自信。这本书强烈推荐给小男孩看!
《糟糕,我身上长条纹了!》:这个故事可以告诉孩子,真实地做自己,不再盲目追求别人的认同,这样会生活得比较快活。
《魔法亲亲》:这是一本特别温情的书,特别适合讲给第一次离开妈妈去幼儿园的孩子。
《我为什么讨厌吃奶》:这是非常富有童趣的一本书,真实地写出了孩子的嫉妒心理。这本书不单涉及到对孩子的性教育,也同样很适合家有二孩的孩子看。
有些孩子还不擅长表达情绪,或是还没有学到足够的情绪词语,当我们分享自己的情绪,就是在对孩子示范情绪表达,增加孩子的情绪词语。而父母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其实就是给孩子传递这样的讯息:“我们所有的感觉和情绪都很正常,我跟你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也欢迎你和我聊聊你的感觉。”孩子就会感到特别安全。
三、父母要做孩子情绪管理的榜样
父母就是孩子管理情绪最好的典范,孩子是通过观察父母来学习如何处理情绪和压力,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如果父母生气时习惯大声吼骂,那么,孩子生气时也容易大吼大叫。如果父母能向孩子示范健康的情绪处理方式,孩子就能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抚平情绪。
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稳住自己的情绪,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