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今年已经30岁了,结婚5年来为了怀孕做了不少检查,都没发现有什么问题,但就是怀不上。直到最近做了一项检查——不孕抗体检测,医生告诉她,她患了免疫性不孕。
什么是免疫性不孕?
众所周知,人体是有免疫系统的。就像一个开关,当有外界异物入侵机体时,就会触发免疫,对异物进行排斥。由精子、精浆、卵巢等生殖系统抗原引发免疫产生相应抗体而导致的不孕,就是免疫性不孕。
它主要涉及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卵巢抗体、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等抗生殖抗体,抗精子抗体阳性不孕属于最常见的免疫性不孕。别小看这个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女性不孕的发病率已达到15%,因免疫因素导致的不孕更是高达20%~40%。
免疫性不孕是怎么患上的?
好好的一个人,平时也不痛不痒的,甚至有些人之前还顺利生产过,怎么就患上这个病了呢?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免疫反应是人体对进入体内异物的一种防疫反应。拿抗精子抗体来说,精子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异物。
正常情况下,由于女性生殖道的屏障作用,精子抗原与女性体内的免疫系统并不直接接触,再加上男性精液中有精浆免疫抑制物,所以正常女性体内一般不会产生抗精子抗体。
但如果生殖道有损伤、出血或炎症,导致屏障被破坏,就会导致免疫防御功能失常,诱发机体产生抗精子抗体。
也就是说,普遍常见的“妇科炎症”竟然是引发免疫性不孕的最大杀手!此外,多次手术如人流、刮宫,经期同房等也会容易患上免疫性不孕。
免疫性不孕怎么治疗?
虽然,免疫性不孕的病因大致都算搞清楚了,但遗憾的是,在治疗方面并没有公认的方案,目前采用的仍然是以避孕套隔绝、口服激素为主的治疗,不仅疗效没法保证,因使用激素产生的副作用也让人望而生畏。这个时候,医生们就把眼光投向了中医。
中医治疗不孕历史悠久,由古至今,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宫廷贵族,都是在一碗碗汤药和一根根银针中痊愈的。中医治疗不孕的疗效,也被越来越多的现代研究证实。且中医药性温和,无毒副反应,更能调养身体,延年益寿。
目前,中医治疗以中药方剂口服为主,亦有部分外治、针灸、埋线等治疗。
1.中药口服
其实,很多中药都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机能。比如,熟地黄能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 使人体免疫球蛋白升高,提高机体免疫;生地黄和徐长卿有抗过敏作用;人参和灵芝有增强免疫功能和网状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炙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但却没有激素的副反应。
此外,还有一些活血化瘀中药能调节机体血液循环,加速抗体代谢,调节免疫功能,不仅能消除已形成的抗体而且能抑制新的抗体产生。
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中药必须由医生把脉望舌后再开具,因为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同的,如果吃错了方子,不仅治不了病,还可能对身体有不良影响。
2.针灸治疗
电视剧里我们常常看到,老中医们随手那么一针,什么疾病什么疼痛,立刻就没了。其实,针灸还真有这么神!《针灸大成》云:“子宫二穴,在中极两旁各开三寸,针二寸,灸二七壮,治妇人久无子嗣”。
现在,针灸在生殖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如调节免疫功能、促排卵、调节卵巢功能、调整月经周期、辅助生殖技术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针刺可通过穴位的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或外周感觉神经等的传入,调节细胞因子合成分泌,双向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都使机体内环境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状态。针灸通常1周需要2-3次,3个月为1疗程。
3.埋线治疗
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针灸,穴位埋线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样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埋线因为在穴位植入了可吸收性蛋白线,效果更长久,且刺激更深。虽然名为埋线,但并不需要动刀,只是像打肌注针一样,治疗后只有少许针眼,第二天皮肤就恢复如初了,完全不影响日常生活及运动。埋线1周只需1次,1个月4次就可达到针灸10几次的效果,是行程紧凑者的首选。
4.子午流注治疗
如果是完全没法接受扎针的女性朋友,还有子午流注这个选择哦。它是通过皮肤表面贴上电极片,通过电刺激穴位,以治疗疾病。子午流注疗法全程无痛,既保持了“电针样”刺激的效果,又较温和、舒适。通常1周需要2-3次,3个月为1疗程。
以上治疗保健院都有哦。
就诊地址:顺德区妇幼保健院8号楼妇孺国医堂3A室 就诊指引:妇科门诊人工挂号或手机微信挂号“中医妇科” 上班时间:周一到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医生介绍
吴佳,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在职博士,中医妇科主治医师,曾师从广东省名老中医李丽芸、王小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主治范围:
1、孕前调理、备孕及不孕症,尤其擅长以针灸促排卵、改善子宫内膜薄、血流差等。
2、月经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月经量少、月经周期紊乱、经行感冒、头晕、卵巢早衰及更年期综合征等。
3、妇科炎症,尤其是反复性的盆腔炎、阴道炎、外阴搔痒等。
4、妊娠合并症,如先兆流产、妊娠期感冒、咳嗽、便秘等。
5、产后病,如产后畏寒、腰腿疼、脱发、失眠、缺乳、回奶等。
6、中医保健,如中医减肥、体质调理等。
来源:妇女保健科;编辑:泳君、欣英;编审:卢敏;审核:汪周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