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队湖北战疫报告|病房里的爱与感动

南方+ 记者

三月的湖北已是繁花盛开。广东支援湖北各个医疗队中,好消息也不断传来:“武汉方舱休仓!”、“荆州连续10天零新增!”、“荆州多县市新冠病人清零!”……

一场让人猝不及防的疫情,让远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了一起。在湖北前方,2484名广东白衣战士,奋战在抗“疫”一线,日夜接力与病魔赛跑。

医生救治患者,患者感谢医生,在他们彼此的眼中,对方都是抗击病魔的“战士”。“守护”“感谢”“约定”,过去几十天里,原本素不相识的医护与患者,因为这场疫情有了交集。在病房,一幕幕感人的故事悉数上演。

伤痛终究会过去,那些彼此结下的情谊,会永存心间。

关键词:守护

“我们一起战胜病魔”

上午8点20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中山二院医护人员正在查房,讨论一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南方日报特派武汉记者 张梓望 徐昊 摄

指导护士们护理完ICU三个危重症患者,廖游玩才发现,自己已经在病房待了一个半小时。

这是她和护士们在重症病房的日常,除了关注患者病情,为了让患者有更舒适的环境,还要及时帮每个病人擦拭身体、更换床单。

“阿伯,我们帮你翻身啊!”在病床边,廖游玩细心操作,面对全身插满气管、胸管、胃管等的病人,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

穿上防护服之后操作变得困难,通常帮一个病人更换床单就需要三个护士才能完成,身材瘦小的廖游玩弄完常常是一身大汗。

作为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ICU的护士长,从2月20日到达荆州起,廖游玩的工作仿佛按下了快进键,除了给50多名护士排班,还要进病房查房。最近,病人慢慢少了,但她心头的弦并没有松一些,在她看来,“只要还一个病人,护理的工作就不能松懈。”

身处湖北抗疫一线,所有医护人员都清楚自己的使命。在病房,他们日夜接力,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对医生来说,最好的“守护”,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救治病人。

凌晨4点42分,汉口医院重症病房内,来自广东的护士正在查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病情。南方日报特派武汉记者 张梓望 罗斌豪  徐昊 摄

“人在床边守着,治疗才有质量。不要只看仪器上的数据,要走到床边去摸摸病人身体情况,对于能说话的病人就要多询问多关心。”每天早上,作为广东省医疗队荆州市中心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主任的蒋文新都会准时听取夜班对于救治的汇报,然后穿戴好防护服,进入隔离病区挨个查看病人的情况。ICU、重症一区、重症二区、感染科病区……三四十位危重症病人,一个不落。最晚到下午1点半才出隔离病房。

起初,他都会在住处吃点早饭。但查房时间太长,穿了防护服得一次性做完,中途不能出来方便。为了避免影响工作,他早上便不再进食。

早上6点,汉口医院重症病房内,一位来自广东的护士正在为一位新冠肺炎患者测血糖。南方日报特派武汉记者 张梓望 罗斌豪  徐昊 摄

对医护人员来说,工作的日常是无数次汗水浸透衣衫,双手被消毒液冲洗后的干裂生疼,口罩和护目镜的压痕。即便如此,他们从未退缩,因为医护和患者有共同的目标——“战胜病魔”。

除了救治上尽心尽力,医疗队员们最注重的,是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在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曾经发生过一个这样的暖心故事:3月10日,医护人员们将患者从病房推出,到院内做CT检查时,途经一处盛放的樱花树。

那时,他们不约而同停下了脚步,他们手指着眼前的场景告诉处于镇静状态的病人,樱花已开,让他赶快康复,一起看樱花。

到病房的患者,不少人都有心结,有时是担心自己能不能好转,有时是想念家人,医护人员们要做的是,察觉到每个人的需求,解开那个心结。

东莞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徐汝洪曾在武汉汉口医院负责过一名患者沈阿姨。他说,在住院前,沈阿姨一直没法好好睡觉,严重时呼吸一度困难,甚至还有过轻生的念头。

徐汝洪一直很关心沈阿姨的状况。看到她情绪焦虑,徐汝洪只要有时间就与她聊家常,提升她的信心。担心在自己下班后沈阿姨状况不稳定,徐汝洪还添加她为微信好友,随时关注她的病情。

经过悉心诊疗,3月2日,沈阿姨出院了。“等我结束隔离期,符合条件的话,我要去献血,希望能帮助更多患者。”不久前收到的沈阿姨发来的一条微信消息,让徐汝洪感动良久。

关键词:感谢

“我们早点出院,你们早点回家!”

凌晨4点32分,汉口医院重症病区内,一位护士正在为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盖好被子。南方日报特派武汉记者 张梓望 罗斌豪  徐昊 摄

这段时间里,不少病人从医疗队员手中转出,他们或是完全康复,或是去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地方接受治疗,或是病情好转搬到其它病房。

这对医护人员来说是开心的,这些曾经日夜相处的患者,也是他们的亲密“战友”,彼此结下了深刻的情谊。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护士孙小玉,是1月28日驰援武汉市汉口医院的广东第二批医疗队队员。她说,这个庚子年因为新冠肺炎,让处于疫区中心的武汉没有了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但是在武汉支援的日子里,她看到了武汉人民的另外一面:不抱怨,知感恩,相互帮助。

“我深深爱上了武汉这座城市,不仅因为留下了我们奋斗的身影,更因为我们与患者间爱的故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长黄天雯眼中,湖北患者善良、坚强、勇敢,有着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

黄天雯所在的广东医疗队驰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那里有一名97岁高龄的老奶奶,虽然因缺氧、气喘而说话困难,但她善良的眼神流露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与感激。当病情稍有好转,老奶奶总是想尽办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减少护士的负担。

真到离别时,还是会不舍。

3月9日,协和医院西院,来自广东的医护人员正在护送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前去拍ct。南方日报特派武汉记者 张梓望 罗斌豪  徐昊 摄

荆州洪湖市人民医院ICU里5床的病人付英(化名)刚到重症病房时,流了几天的眼泪,一来是心里没底能不能治好,二来也挂念同样被确诊的家人们。直到明显感觉到咳嗽没那么重,呼吸顺畅了,她才变得积极起来。尤其看到医护人员的辛苦,她也想着要好好配合,让病情好转。

“因为我这个病,让大家也遭罪。我就想着如果能早点出院,他们也就能早点回家了。”付英谈到眼前的医护人员,停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说话,一开口就忍不住哽咽。她的儿媳妇也是护士,现在就在武汉的病房里工作。她心疼这些护士们,就像心疼自己的儿媳妇一样。

不管是在武汉,还是在荆州,类似的故事也在不断发生。

让医疗队护士梁燕印象深刻的是,每当病人出院时,都会向自己表达他们感谢之情。“那种感谢不是敷衍,是发自内心,给了他们一根救命稻草的感觉。”梁艳说。

南方医院麻醉科主管护师唐利玲则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时光会记得我们曾经在一起》的日记,记录了自己和患者之间的故事。

重症监护室病人清零后,唐利玲转到了另外的病区。她说,虽然面对的是不同的病人,但大家的感情都是一样的。在病情较轻的病区,她和同事会把带到荆州的营养品分发给每一个病人,希望他们吃好睡好,早日康复。

“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照顾的一名患者用不利索的双手在写些什么,唐利玲凑近看才发现,爷爷在纸上记满了名字和电话号码。

“他说要把我们所有人的名字记下来,等出院后做一个纪念册,把每个人都记到心里。”唐利玲看着,老人满眼含泪不停地说着感激,自己也忍不住流泪。

关键词:约定

“来武汉,吃住行全包!”

3月3日,汉口医院重症病房内,一位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新冠肺炎患者检查体征。南方日报特派武汉记者 张梓望 罗斌豪 徐昊 摄

3月2日,在转院前,荆州洪湖78岁的肖大爷用手机拍下了医护人员工作照,做成了一个短片表达感谢之情:“我不知道他们名字,但我知道他们是从广东来的一支医疗队。”

肖大爷曾和记者讲述了很多医护人员让他感动的细节。“有个护士给我准备打针,后来跟我说等她一会,后来我才知道她说不舒服去窗子边缓缓,真是不容易啊!”肖大爷还指着自己身旁的护士说:“她对我们真的非常关心,哪里需要就赶到哪里。”

站在病床前的护士曹赛听了这些话想哭。她觉得自己做的不过是自己的本职工作,看到爷爷康复,比什么都好。

“反正我们两个约定好了,一定要健健康康的,我在广州等着他,加油爷爷!”看着马上要告别的肖爷爷,曹赛的语气难掩激动。

在湖北各个广东医疗队所在医院,当医疗队员和曾经负责的患者离别时,他们都纷纷约定着,下一次再见。

在广东第一批医疗队接管的武汉汉口医院,患者刘老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批广东医疗队队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郭亚兵。刘老曾做过心脏手术,装了支架,他非常担心这次生病会影响心脏功能。广东医疗队一位医生多次来到他的床边,告诉他以他的病情,心脏受影响的可能性很小,让他放心。

从其他医护人员口中得知,刘老得知这位医生就是郭亚兵,是曾经在北京小汤山医院参加抗击“非典”的资深专家。“这样一个大专家亲自为我看病,我还能不放心吗?”刘老说。

出院后,得知湖北就是郭亚兵的家乡,刘老和老伴很想邀请郭亚兵在疫情结束后回家乡看看。“这些医生护士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希望以后有机会重聚!”刘老说。

“来武汉看樱花,吃热干面,到荆州旅游……”热心的湖北市民向广东医疗队员们发出一个个邀请。

出院后的沈阿姨,也有一个心愿:”以后疫情结束,我想去东莞看望徐汝洪医生。”她还盛情邀请徐医生有机会来武汉旅游:“吃住行全包!”

【记者】曹嫒嫒 李秀婷 卞德龙 黄锦辉 吴帆 肖文舸

【摄影】徐昊 董天健 张梓望 罗斌豪 

【策划】谢思佳 刘江涛 陈枫 罗彦军

【统筹】赵杨 洪奕宜 郑幼智 李秀婷

编辑 宋杰
校对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