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东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20市政府一号文暨品质交通与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新闻发布会,介绍“一号文两攻坚”的出台背景、思路、亮点与实现路径。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结合特殊时间节点,东莞作出系统谋划、提出更高要求,出台了2020年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机制 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围绕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推出六大举措30条民生政策,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切身利益抓起,加大工作统筹力度,致力于推动民生兜底、服务提质、创新提效,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初步成效,努力打造民生建设的“东莞品质”和全面小康的“东莞样本”,实现全国领先、全省示范。
针对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教育与交通问题短板,东莞还制定了《东莞市关于加快公办中小学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品质交通城市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三份文件作为教育扩容提质和品质交通两项“千日攻坚行动”的主文件,共同构成“一号文两攻坚”工作的基本框架。
围绕六大方面提出30条民生举措
“一号文”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愿景:力争到2021年,人民生活更富裕,全体市民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产总值增长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更优质,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络织实织牢,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302元/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55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公共交通服务指数逐步实现100%,民生幸福更有温度和厚度。人居环境更优美,环境建设、城市管理、生态治理不断强化,污水集中处理率95.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森林覆盖率35.8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90%以上,天蓝、地绿、水清成为东莞常态。民主法治更健全,法治政府、响应政府、效能政府、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合理,政府行政依法依规,政府服务便捷高效,群众诉求快速响应,城市文明蔚然成风,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一号文”坚持“创新机制,统筹落实”“以民为本,回应需求”“兜住底线,补齐短板”“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四个方面原则,从强化基础性支撑、优化普惠性服务、打造引领性品牌、构建创新性保障、实现体系性响应、完善长效性机制六大方面提出30条主要举措。通过对民生政策30条进行事件化、项目化梳理,形成《2020年行动计划》。年内实施完成100项重点民生事项。其中,首次提出事项为57项,突出部门间统筹、深化监管(不涉及新增资金)事项为30项。另外,经粗略统计,纳入“一文两攻坚”今年启动实施的项目有268个、总投资额超过2500亿元。
着力推动品质交通和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
教育、交通等问题是民生领域当中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焦点。东莞市将通过大力实施品质交通和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千日攻坚,以此来推动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
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聚焦教育投建和学位供给的瓶颈问题,将推动新建改扩建 227 所公办中小学,增加学位 33.99 万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196 所,增加学位 28.11 万个,高中阶段学校 31 所,增加学位 5.88 万个。至 2022 年,力争完成学校建设项目 126 个,增加学位 15.68 万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项目104 个,增加学位 12.74 万个,高中阶段项目 22 个,增加学位2.94 万个,用三年左右时间扭转学位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至2025 年,力争全部完成纳入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计划的建设项目,公办学位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办学位需求。
交通领域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深度推进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有效提升综合交通管理水平,大力提升交通产业发展水平的目标。全力打造以全市“二主六辅”(“二主”即广深第二高铁始发站、东莞东站,“六辅”即虎门高铁站、东莞站、东莞西站、东莞南站、滨海湾站、松山湖站)综合交通枢纽为锚固点,以通勤、客运、货运交通廊道为支撑轴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功能更加清晰、衔接更加科学、运行更加智慧、效率更有保证、能耗更趋绿色”的总体目标。
2022年底前,全市新建各类道路150公里以上,各类轨道交通通车里程300公里以上,港口总吞吐量达到2亿吨以上;全面实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攻坚行动,系统完善公共交通补短板工程,加快推动城市交通从“小汽车友好”向“公共交通友好”转型;全市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70%以上,市域干线道路高峰交通拥堵延时指数不超过2.0,新增各类停车位18万个以上,新增或改造慢行系统300公里以上;完成市镇两级智慧交通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全市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5%。健全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救援处置工作机制,道路路况质量优良水平比例达到90%以上。
两项攻坚行动均实施市镇两级管理架构。市层面已经成立由肖亚非市长任总指挥长,相关副市长任副总指挥长的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总指挥部。两个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或工作组,负责日常工作另分设专责工作小组,落实总指挥部交派的工作任务。
突出加强对特殊群体、重点对象的保障
“一号文”还突出了加强对特殊群体、重点对象的保障。在困难家庭救助方面,首次实施困难家庭二次医疗救助,并逐步调高孤儿养育、失独家庭扶助、流浪乞讨人员伙食等救助标准。如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980元提高到1060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1568元提高到1696元,低收入家庭认定从每人每月1470元提高到1590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685元提高到1820元。
在特殊人群救助方面,强化公益救助,探索建立福彩资金投资和资助重点民生项目的机制,实施“海豚计划”脑瘫儿童康复救助、儿童白血病特定疾病救助、困境妇女儿童健康救助等公益项目,与2000名困境儿童建立结对助学、助困、助教关系,打造“东莞星星联盟”,帮助更多自闭症、听障儿童更好成长并融入社会。
在医养结合试点方面,将探索建立失能老人医养护理保障计划,引入社会力量推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融合发展,建立医疗养老联合体、运营公办养老设施、设置家庭床位等。
在残疾人帮扶方面,将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优化残疾人就业服务,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建立残疾人客服服务集中就业基地;优化残疾人托养服务,加快新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扩大残疾人托养服务覆盖面,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托养服务制度,为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
“一号文”还体现了开展政府职能转变及“放管服”改革的亮点工作。优化12345政府服务热线,建立群众求助快速响应机制,具体创新做法包括:优化12345政府服务热线管理,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在网格管理员的基础上叠加城管、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执法人员,以及水、电、气、通信等服务人员;分级分类加强党政机关24小时值班制度,实现24小时快速响应、妥善解决群众的紧急求助事项等。还包括创建“莞事论坛”活动品牌、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上建设民生工作管理子系统等创新举措。
【记者】郭文君 欧雅琴 黄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