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当前东莞综合交通体系中的短板和痛点,东莞将全面推进新一轮全市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力争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更加适应“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价值追求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3月11日,东莞市政府一号文暨品质交通与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新闻发布会召开。为了密织民生之网,一号文部署,东莞将着力推动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连续三年每年综合投入300亿元以上建设资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品质交通城市。
未来,广深第二高铁始发站、东莞东站、虎门高铁站、东莞站、东莞西站、东莞南站、滨海湾站、松山湖站这8个轨道交通站点将成为东莞的“二主六辅”综合交通枢纽,并以此为锚固点,以通勤、客运、货运交通廊道为支撑轴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政策创新
推出119项政策,“首次在莞实施”56项
会上,东莞发布了《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文件》(《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品质交通城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描绘了未来三年东莞交通发展蓝图。加上2月份发布的《东莞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东莞短时间内密集发布了多项重磅文件,为东莞交通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是东莞市首次发布交通发展白皮书,也是东莞对未来10年交通发展提出方向性的目标。”东莞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陈尚荣介绍。
据介绍,《实施意见》针对目前东莞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存在的“四大不足”问题,即整体谋划不足、要素保障不足、拥堵治理不足和改革创新不足,《实施意见》提出了38大点共119项政策。其中,85项涉及政策创新,“首次在莞实施”56项,“优化已有政策”29项。
根据目标,本次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将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东莞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从“项目建设”到“体系重塑”、从“规划脱节”到“一体融合”、从“财政直投”到“经营城市”,以规划引导、项目建设、公交服务、交通管理、产业发展、改革支撑作为核心任务,全力打造以全市“二主六辅”综合交通枢纽为锚固点,以通勤、客运、货运交通廊道为支撑轴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功能更加清晰、衔接更加科学、运行更加智慧、效率更有保证、能耗更趋绿色”的总体目标。
轨道交通
“二主六辅”枢纽打造城市发展新增长极
轨道交通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串起城市内外联系的主干线。如今,东莞地铁2号线、莞惠城际铁路、穗深城际铁路投入使用,东莞市域范围内已经有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和多个轨道交通站点。
《实施意见》透露,2022年底前,全市将新建各类道路150公里以上,各类轨道交通通车里程300公里以上,并构建一个全市范围内的“二主六辅”综合交通枢纽支撑体系,编制一份《东莞地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
这意味着,今后3年东莞将依托广深第二高铁始发站、东莞东站、虎门高铁站、东莞站、东莞西站、东莞南站、滨海湾站、松山湖站等轨道交通站场,打造“二主六辅”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构建以综合交通枢纽为锚固点、综合交通廊道为支撑轴的综合交通体系。
今后,东莞还将推动全市“二主六辅”综合交通枢纽TOD片区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打造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东莞将积极推动各类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三期、3号线一期、1号线支线以及深圳地铁10号线东延段等项目规划建设,实施虎门高铁站、东莞东站综合整治工程,并推动虎门高铁站等增加高铁班次停靠。
“二主六辅”中的8个轨道交通站点中,除了广深第二高铁始发站和东莞南站外,都已经投入运营。其中,东莞南站正在建设当中,是赣深高铁在东莞塘厦设置的一个高铁站。《实施意见》透露,东莞将深化广深第二高铁规划研究,力争在2020年底前稳定线位以及中心城区枢纽站选址。
“目前东莞设计有虎门高铁站和东莞南站两个高铁站,但这两个高铁站都不具备始发功能,且距离东莞市区太远,站点拉动效果有限。”陈尚荣介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省政府层面梳理和规划全省轨道交通的建设,提出了建设广深第二高铁。借着这样的机会,东莞也提出将广深第二高铁始发站落户市区。
据透露,广深第二高铁将偏向沿着广州火车东站沿着新塘、广深高速走廊到达深圳。未来,广深第二高铁始发站将被打造成一个大型的综合交通枢纽换乘站,国铁、地铁、公交等多层次交通都可以在此接驳换乘。
公交
出行更便捷,公交服务三年大提升
《实施意见》提出,2020年底前出台《东莞市大型建筑公交首末站配套建设指引及管理办法》,2022年底前新增公交首末站13个,公交综合立体车场1个。通过优化全市公交线网,构建“快、干、支、微”公交线网结构,2020年完成中心城区公交线网规划,优化调整线路不少于20条。
“此前,东莞的公交设施比较薄弱,没有充分体现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例如首末站多数都是租赁用地,这给公交线路编排带来很多困难,进而影响到出行效率,带来了连环影响。”陈尚荣说,通过建设公交首末站,补齐短板。
此前,东莞仅有3条公交专用道,而且基本“形同虚设”。 《实施意见》透露,东莞将规划建设公交专用道和快速公交系统,开展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研究,并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划定不少于100公里的公交专用道。与此同时,东莞将同步开展设置公交优先信号灯控的研究工作。
公交专用道划好了,违法占道的执法能跟上吗?对此,《实施意见》透露,东莞将加强违规占道执法力度,建设占用公交专用道抓拍电子警察,试点在公交车辆上安装违规占道视频抓拍系统,实现途经专用道公交车辆100%覆盖。
细心的市民可能已经留意到,近期,在鸿福路口,市民中心南面的公交站点迁移了80米,距离轨道站点更近了,而为了照顾出租车乘客的需求,这里还设置了3个巡游出租车的专用候客点,市民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地铁、公交、出租车换成。“这是我们的一个试点,探索轨道、公交、慢行系统的三网融合,今后有望推广到更多轨道站点。”陈尚荣透露,这次的千日攻坚行动,成功经验将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在今年上半年推广,让市民出行更便捷。
让公交跑得快起来、价格降下去,吸引更多的市民绿色出行,增加公交出行分担率。陈尚荣介绍,东莞市民还将很快享受到地铁、公交换乘的票价优惠了。《实施意见》透露,力争在2020年底前出台公交地铁换乘优惠政策,给予通勤、换乘乘客倾斜的票价优惠,从而提高东莞通渠道使用率。
治堵
再治理一批交通拥堵节点
城市外围将开辟一条东西向大动脉
治堵,一直是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实施意见》透露,东莞将继续提高交通拥堵的治理水平,探索构建依托交通大数据为基础支撑的拥堵治理新模式,实行“一点一方案、一区一对策”的交通拥堵治理,建立交通拥堵治理信息化动态评估及反馈机制。
与此同时,东莞将加快推广可变车道、借道左转、单向交通、共乘车道、潮汐车道、“拉链式”交替通行等新型交通组织方式。
东莞将做实市镇综合交通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连续3年市镇两级财政预算中优先保障交通拥堵专项治理项目。综合采用停车收费和交通执法等手段,合理引导市民群众降低小汽车出行强度。
东莞市交通运输局透露,交通拥堵节点的治理工作一直在推进,将选取若干交通拥堵问题严重的镇街(园区)试点开展交通综合治理。近期,即将开展新一批交通拥堵节点的改造工作。
除了短平快的节点治理,交通部门也在探索更多标本兼治的办法。面对松山湖大道中医院路段和环城路转环莞快速两大拥堵“黑点”,陈尚荣透露,拟在城市外围再开辟一条交通大动脉。
陈尚荣分析,松山湖大道中医院路段的车流量之所以大,是因为东向有莞深高速上屯出口、东部快速等车流汇合,西边有八一路、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等车流,成为了瓶颈路段。经过大数据分析,来自松山湖大道、东部快速的车流进入环城南路后,八成以上转入了环莞快速。“东莞东西向的货运走廊很少,对价格较为敏感的货车不愿意走高速,而莞番高速尚未建成,因此,大部分的货车都会选择这条路。”他表示,从根源上破解这一路段的道路拥堵,就要在东莞大市区外围打通一条东西向货运通道。预计,今年年底就会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建议。
根据“一号文”部署,东莞将着力推动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
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铁路建设,开展广深第二高铁前期规划研究以及赣深高铁东莞南站、深茂铁路滨海湾站的综合交通规划研究,加快建设赣深高铁、深茂铁路、佛莞城际,开工建设虎门高铁站站房改扩建工程。
加快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建设,完成2号线三期、3号线一期工可研究,强化与周边城市轨道交通对接研究,加快轨道交通1号线黄江北站、1号线支线环市路站等一批站场综合体规划建设,推动轨道交通、公交站场的综合利用二次开发。
抓紧推进深外环高速东莞段、莞番高速等5条高速项目,加力推动桑茶快速路及东延线、莞太路快速化改造、滨海湾新区滨海大道等市内道路工程建设,完成不少于86公里的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构建综合立体、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加大公交运力投放,打造水上巴士专用码头及航线,研究开通社区巴士、定制公交,加密现有公交线路,推动常规公交准点率达90%以上,主要客流通道公交线路高峰期发班间隔小于10分钟,提升公交出行体验。
加快静态交通发展,推动市人民医院立体停车库等37个停车设施投建运营试点项目建设,建设智慧停车云平台系统,实现全市停车信息联网,加强停车资源共享和停车诱导服务。
加强交通拥堵整治,每年完成不少于2批交通拥堵节点整治,推进市人民医院万江院区、市妇幼保健院、东莞植物园等片区拥堵综合治理,推广可变车道、借道左转、潮汐车道等新型交通组织方式,依托主干道路、次支道路打造慢行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改善交通拥堵状况。
【记者】欧雅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