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体长“石头”怎么办?专家直播支招
本次分享会直播由东莞市胆囊疾病研究所所长、东莞市南城医院院长王三贵担任直播主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科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彭健,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谢德金、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胆石症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南城医院外科主任叶锡银分别做主题分享。
 
     很多患者会疑惑,为什么身体无缘无故会长出“石头”?它是怎么来的?针对这个问题,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科的彭健教授以“‘胆囊健康日’助力健康中国”为主题做了分享。“胆囊结石是遗传与环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彭健解释,对于胆结石的具体成因非常复杂,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就胆囊结石的人群,彭健作出了自己的看法,“Fat(肥胖)Forty(40岁)Female(女性)Fertile(多次生育)Family(家族史),这5F因素是胆囊结石的高发危险因素。”另外,由于生活、饮食不规律,也会影响胆囊结石的形成,为此,他认为胆囊结石防重于治,防胜于治,倡导广大市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源头上降低胆囊结石的发生。
胆,保还是切?“主播”这样说
胆囊是人体不可缺少和替代的器官,是人类长期进化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器官,胆囊虽小,但功能不少。随着医疗技术和理念的进步,“保胆取石”的理念获得越来越来多人的认可,专家学者探索在尽量不切除胆囊情况下,治疗胆囊结石的诊疗方法。会上,各方专家针对保胆取石的各个方面各抒己见。
彭健提出应“辩证地看待保胆取石”。他认为,胆囊结石问题需一分为二看待,不搞“一刀切”,不需手术的胆囊不应随便手术切除,应爱护胆囊,避免过度医疗。但保胆取石并不是盲目的保胆,而是保留有功能的胆囊。
来自汕头市中心医院的谢德金医生在会上提到“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占70%,出现症状的发生率再0.7%-2.5%,并发症的发生率0.1%--0.3%”,为此,他建议无症状胆囊结石主要以定期随访下进行观察和期待手术治疗为主,同时可给予适宜、有可能控制结石生长的药物治疗。
 
     东莞南城医院的外科主任叶锡银进行了题为“充满型胆囊结石一例”案例分享,通过一个临床病例分享了胆囊结石手术的治疗手法。案例中,患者右上腹部反复疼痛已有一年多时间,经入院辅检、CT、B超等检查显示,诊断为胆囊充满型结石并慢性。经研究讨论,决定对该患者实行“保胆取石”手术。在胆囊切还是保的问题上,叶锡银表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如疼痛无缓解或反复发作,影响生活和工作者或者发生其他临床症状,需考虑外科治疗;而对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建议随访观察,不推荐预防性胆囊切除。
 
     疫情下,专家学者解锁会议新模式
东莞南城医院院长王三贵对本次直播会议进行了总结,首先,他向搭建此次直播分享平台的康哲医药公司表示感谢,同时感谢参与直播的医学专家们提供的宝贵专业分享。与此同时,作为肝胆外科专家,王三贵就“保胆取石”问题作了简单的分享,他表示,南城医院从2008年开始建立肝胆专科,经过10多年的探索,已进行5000多例肝胆手术,在保胆手术的适用人群,手术方法、术后管理恢复等方面做了规范管理。希望未来能有其他机会,和各位同道专家进行更多学术交流。
王三贵坦言,“由于目前仍然处于新冠病毒疫情的非常时期,不便线下聚集。”线上直播模式对他来说尚属首次尝试。一部手机、一个APP,动动手指就能打破空间的界限,使医学专家零距离与医学同行和患者进行经验技术的交流和分享,探索更好的诊疗模式,让更多的肝胆专科医生和患者收益。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