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 广州市红会医院研发“神器”,让一线医护人员免受压疮压痕之苦

广州卫健委
+ 订阅

广州市红会医院研制的胶原修护因子

1小时就能见效!

自新冠肺炎疫情战役打响以来,一张张布满压疮和压痕的照片让我们心疼——从李兰娟院士到普通一线医护人员,因长时间使用N95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导致他们的额部、脸颊部、鼻部、耳廓后部出现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皮肤红肿过敏甚至破损溃烂,医护们带着累累伤痕依然要继续繁重的救护工作,更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李兰娟院士(此图片来自网络)

针对目前尚无有效修复产品的情况,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紧急研制出特效治疗用品——胶原复合修护因子,用于医护人员的红肿、过敏、压疮、破溃等皮肤症状的治疗,对面部防护用品压力性损伤修复效果十分明显。

首批胶原复合修护因子经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赴鄂医疗驰援队成员试用,展现出显著的修复疗效。驰援湖北的一线医护人员纷纷表示,这个“神器”实在太好用了,一两个小时就能使红肿消退。

源于20余载科研积累,得以短时间内研发问世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院长黄逸辉介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在创伤修复方面具有传统的优势,其烧伤整形科、骨科都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广州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在瘢痕修复、创面修复、组织重建、创伤修复生物材料以及活性因子等方面处于技术领先水平。

依托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建设的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是广东省生物医学创新平台在建单位、广州市创伤与康复重点实验室。在生物材料、创伤修复等领域有着长期的技术成果积累,并有产品转化的成功经验。

负责这次产品研发的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主任技师杨小红介绍,疫情爆发伊始,因穿戴隔离防护用品,给抗疫前线医护人员造成皮肤压磨损伤,引起了黄院长的高度关注。

2月初,黄院长紧急要求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创伤外科研究所研发针对性强的皮肤损伤修复特效用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胶原复合修护凝胶制备迅速开展。

杨小红介绍,医院及创研所针对创伤修复的研究已有20多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医用胶原与创面组织修复的研究就卓有成效,至今仅发表在权威医学刊物上的关于I型胶原的相关研究论文达二十余篇。同期间完成了多项发明技术专利的申请,研究成果向临床成功转化,产学研合作攻关,有多款成熟产品问世并受到业界好评。

此次新项目的研发既借鉴项目组已成熟的胶原产品的制作工艺流程,也融入最新技术成果。采用现成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三天内便迅速组成第一批试用品。

记者了解到,该产品跟市面上的其他产品最大的不同是,以大分子的活性胶原为主要成份,添加小分子的细胞外养护基质与辅助成份,互补形成生物学修护活性,而且活性胶原浓度远高于市面产品,添加易吸收利用的小分子量活性基质,形成增效修护复合因子。

不仅可以高效修复皮肤损伤、提高免疫抗炎和改善皮肤过敏等,而且具有增强护肤、补水及滋润等养护功能,基本上一两个小时就能看到很明显的修复效果。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将试验成功的胶原复合修护因子原液寄至湖北荆州,供一线医疗队成员试用。

一线医护试用效果好,一两个小时红肿就消退

现场医院连线了湖北荆州的一线医疗队员们,驰援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ICU的红会医院骨科主管护士郑莉斯介绍,“由于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和护目镜,不少医护人员和我一样脸上有了二级压疮,皮肤出现水疱及破损,之前只能用生理盐水清洗一下然后贴上敷料,还没等恢复第二天又要戴口罩、护目镜,每次戴的时候都会倒抽一口气,很痛,但是没办法。后来擦了医院寄来的药后,之前的破损两三天就好转了。以后每天穿戴防护用品前后涂抹一次,基本上没有再出现过压疮压痕。”

驰援荆州市中心医院重症ICU的杨永红护士长介绍,因为配戴防护产品的时间长,前前后后有七八个小时,基本上医护人员脸上都会出现压疮压痕,因为大家都要进隔离病房怕脸上有伤口容易感染,所以之前一直都非常担心,“这个产品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即使脸上有红肿,从隔离病房出来涂抹后,基本一两个小时红肿就能消退,效果立竿见影。”

据介绍,胶原复合修护因子原液使用方法也十分简单,可在医护人员穿戴防护用品的前后使用:上班前可将其作为基础护肤的第一步,清洁皮肤后涂抹此因子原液;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清洁面部后再均匀涂抹便可安然入睡。如果皮肤出现破损,则先施行抗感染处理后再使用。

涂抹产品后再贴上敷料

提前部署、靠前指挥

据悉,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提前部署、靠前指挥,为坚决打赢这场战役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制定“3·6·5”疫情防控策略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迅速成立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深入防控一线,开展综合研判,全面梳理医院疫情防控各项方案和工作流程,将“严”字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为医院就诊安全建起了一道“防火墙”。

黄逸辉院长介绍,根据医院实际,制定了“3·6·5”疫情防控策略:三道防线、六个分级、五人专家。严控入院人流,严把门诊关,严把入院关,将入院病人筛查细化为6个分级,组成五人专家小组,有效确保了医院在严控疫情防控的同时,能有序正常开展诊疗活动。

派出24名医务人员增援湖北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作为广州市应急医院先后组织53名医务人员待命增援湖北,截止目前共派出4批次24名医务人员奔赴湖北,分别驰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荆州市中心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冲在武汉和荆州的重症ICU一线。院内组建一支29名医疗队员的预备队随时待命。

进入“穗康”平台的三甲医院之一

疫情期间,医院开通互联网诊疗服务,安排42名专家组成咨询团队,已累计接诊1511人次,市红会医院互联网医院成为目前进入“穗康”平台的五家三甲医院之一。

医院坚持科学战役、科技战役的工作思路,组织专家及时总结经验,先后编制省市级疫情防控专科医疗业务指导意见3项、院内专科指导意见3项。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依婷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