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朋友圈里流行一句话: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春天是希望,希望就是春天
在这个季节轮换的日子里
人们正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
希望的力量
这希望的力量
来自于每一位“逆向而行”
坚守岗位冲在一线的人们
这希望的力量
自于举国上下,众志成城
共筑防控疫情的钢铁长城!
今天,让我们走近广药职学子们的抗“疫”故事第四期,听听她们抗“疫”一线的点滴故事——
<一>
她,是黄诗群,护理学院2017届护理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组织委员、素拓活动部部长。现在是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感染科的一名护士。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位于黄埔区,虽然不是收治新冠病人的定点医院,但是也承担着排查筛查的工作。
大年初一,黄诗群所在科室开始全面收治新冠疑似患者,确诊以后送往定点医院,排除疑似的患者出院。因为接触的患者均是高度疑似,所以他们上班期间也是全副武装。日常工作除了打针发药,护理病人外,黄诗群所在科室还要承担给病人送一日三餐、打包处理垃圾搞卫生、特殊处理病人每日的排泄物……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因为身穿防护服的原因变得格外吃力。“每次换下厚厚的防护服以及口罩、护目镜,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张张长时间被汗水浸泡变得肿胀、苍白的脸,一道道深深的勒痕折射和几乎可以拧出水的衣服,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退缩。因为作为一名护士,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责无旁贷。只有我们坚守好阵地,大家共同努力,才会终会迎来胜利。”黄诗群表示。
“有句话我特别喜欢,就是‘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这一战我们一定要赢。站在一线发挥自己的作用,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责任和使命。”黄诗群说。
<二>
她,是欧阳琪,护理学院2018届助产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就职于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该院也是全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定点救治医院。
疫情开始后,欧阳琪主要负责医院专收的新冠肺炎病人的护理工作。
在对抗疫情期间,虽然身穿厚厚的防护服,汗流浃背,脸上满是护目镜、口罩的压痕,但她是最美的“逆行者”。除了为病患做日常护理工作,抽血、输液、送病人做CT等,还要负责病患的一日三餐,病房的保洁工作,同时安抚病人情绪,做心理疏导。
工作一天下来,欧阳琪已经不记得身上汗流浃背湿透衣衫多少回,但是她说:“每当看到患者充满希望的眼神,这一刻,所有的一切值了。”
<三>
她,是钟瑜君,是护理学院2019届护理专业毕业生。现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的一名护士,也是千千万万奋战在抗疫一线中的一员。
1月23号,钟瑜君所在医院全院职工取消春节休假,留梅待岗。她也做好了随时上“战场”的准备。1月26号,她接到领导通知,被安排至感染科工作,接触的都是新冠患者,主要负责打针、发药、抽血、留取咽拭子、监测生命体征等工作。“我们每天需要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N95口罩工作5至7个小时。上班时常常会感觉缺氧,下班后脸上都是压痕,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个患者治愈出院时,觉得这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钟瑜君说。
战役仍在继续,但她坚信,这场战役,我们必胜!
<四>
她,是陈朗,护理学院2019届毕业生,入党积极分子。现在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名护士。
疫情爆发后,陈朗所在医院紧急征集一批下乡人员,她积极报名,最终被派往里水镇和顺社区参与基层防控工作。
在社区,陈朗的工作主要是对发热病人进行分诊,测量体温,询问是否有感染的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等,是否有湖北旅居史,对于发热或疑似病人立即报告上级隔离。由于当地一线防疫人员比较紧缺,只要有空,陈朗所在的工作队还会去社区帮忙为病人打针输液,做雾化等治疗性工作。她说,这段时间,她不仅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她也在服务病人的同时,不断提升了自己。
疫情当前,她们正以最美的姿态演绎“最美逆行者”形象,向她们致敬!
来源 | 护理学院
审核丨巫 斌
编辑丨桑 琴、冯 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