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生活丨古礼遗风——建筑明器与唐三彩

中国陶谷
+ 订阅

古文献中常常出现“明器”这个词,现代词典中多将“明器”释作“冥器”,即随葬的器物。如《汉语大词典》“明器”条:“即冥器。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从宋代起,纸明器逐渐流行,陶、木等制的渐少。”

“明器”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礼记·檀弓上》:“仲宪言于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曾子曰:‘其不然乎!其不然乎!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夫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这一段中提到了两个概念,“明器”和“祭器”,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它们使用对象不同——明器是给鬼用的,祭器是给人用的。“明器”与“祭器”的不正当使用,会被视作失礼的行为。

东汉四层彩陶通体陶仓楼(焦作市博物馆藏)

仿真生活的建筑明器

建筑明器是古人随葬于墓中的建筑模型,供灵魂栖息,是现实生活中建筑物的真实反映

它们品种多样,功能齐全,根据建筑形式和作用大体可分为亭、宅院、作坊、望楼、仓楼、戏楼、水榭、坞堡等。这些明器结构精巧,直观地再现了当时建筑的形制特征和建造技巧,为后人了解古代建筑风格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与风俗。

河南淮阳于庄汉墓出土的一件陶院落,为三进院落。院落四周有围墙,均用脊瓦覆盖。正面有门楼,中间高,两旁低,置门扉两扇。两侧的墙壁上彩绘有图案,右侧画一主两仆三位女性,左侧画一主两仆三位男性。院落由前、中、后院组成。

前院两侧有马厩,内置一马槽。二道门上有门楼,是重檐楼阁式,上层四壁均有长方形格棂窗户,门楼左右两角为三层望楼。中院主体建筑为重檐庑殿式,建于高台上,有两个阶梯式踏道入内。

内有伎乐俑,分别作鼓瑟、吹竽、拍手状,俑前还置有盘、杯等饮食器,表现了墓主人的宴乐场面。殿右侧有厕所,偏门可通向后院。偏门右侧设一楼梯可通至厢房。向后右拐有门楼可通往楼二层,前廊有栏杆,可凭栏杆鸟瞰全院。

后院有仓楼、厨房、猪圈和厕所等。这座完整的院落建筑时代早,规模大,结构复杂,是汉代地主庄园的真实反映,也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陶塑技巧。

绚丽三彩的由来

唐三彩骆驼(故宫博物院藏)

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两次焙烧而成。制陶工匠先烧制陶器的胎体,施釉后再进行二次烧制。

所施色釉中含有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陶器主要以黄、褐、绿三色为主,故称三彩

三彩吸取了绘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多种装饰方法,釉色互相浸润,自然垂流,浓淡变化,斑驳淋漓,绚丽辉煌,极富韵味,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三彩是在唐代经济、文化、艺术繁荣兴盛的背景下产生的因迎合了当时崇尚华丽的社会风尚,一出现就迅速流传开来。

在流行厚葬的风气下,三彩得到空前发展,并对后来的陶瓷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辽三彩、宋三彩、明三彩、清三彩,以及外国的波斯三彩、伊斯兰三彩、新罗三彩、奈良三彩等,都是受其影响而出现的。

来源|典藏君

编辑|中国陶谷微信编辑小组 念响新媒体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