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包琦是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男护士,小伙子年轻力壮,干活一把好手,待人一枚暖男,在姑娘成堆的护士中,自然“出类拔萃”,成为日常护理工作的主力干将。投入抗疫战后,他已1个多月没回家,近日他惊喜地看到妻子录的视频:7个多月大的女儿已经开始会喊“爸爸”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女儿牙牙学语时 爸爸请缨上战场
包琦的爱人也是医院的一名护士,4年前两人喜结良缘,组建了一个幸福的护士家庭。由于各自忙于工作,常常是你下班,他值班,你上上夜,他上下夜,在家聚面的时间比其他夫妻少之又少。直至半年前,两人才喜得千金,有了自己爱的结晶。
小两口“升级”了,自是喜不胜喜。尤其包琦,恨不得女儿马上就能张口叫声爸爸,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着女儿逗乐:“快,叫爸爸。”
年前,女儿满七个月了,开始牙牙学语,包琦更是每日遐想着女儿开口叫他爸爸的那一刻。
谁知,还没等到女儿叫爸爸,却等来了新冠肺炎疫情。急诊科首当其冲,作为抗疫先头部队上了战场。
包琦请缨参战了。他知道,战役不结束,他也许就回不了家。离家时,他抱起女儿亲吻了一口说:“宝贝,等着我,等我回来听你叫爸爸。”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繁忙高风险工作 参与120急救出诊和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例转运
包琦明白,穿上防护服,就是担起了重大的社会责任。对女儿的思念,只能暂时搁在一边。
作为急诊院前急救组护士,包琦每天不仅要参加日常的120急救出诊任务,更要负责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例的转运。这使原本繁忙的工作显得更加繁忙。包琦说,他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快节奏中,尤其是转运新冠肺炎患者时,更是面对高风险威胁。
包琦记得,有一天上夜班,他刚随救护车出诊回来,还来不及喝口水,又接到去惠东转运新冠肺炎患者的指令。他和同事迅速做好个人防护,立即随车奔赴患者转运点。
此刻已经是下午6:30,从医院到转运点往返需要3个多小时,他和同事还没顾得上吃一口饭。对他们来说,疫情就是命令,早一分钟转运走病人,群众就多一份安全。
一个多小时后,救护车到达转运点。当患者看见他们穿着太空人般的防护服走下车时,顿时表现出异常的紧张和恐惧,死活不愿上车跟他们走。怎么办?先做工作呗。包琦与随车医生罗永秋耐心地与病人做起了沟通,从个人治疗到家人安全、邻居村民安全,一通开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患者慢慢消除了紧张,打消了顾虑,表示愿意随车到医院接受隔离治疗。包琦他们总算松了一口气。
回程路上,被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包裹了两个来小时的包琦和罗永秋医生,开始感觉有些憋闷,而患者也因路途颠簸出现了晕车反应,包琦顾不了自己的不适,赶紧上前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减轻晕车反应。患者在他一路照看下,安全转运到医院。安置好病人后,包琦又开始给转运车里外消毒,然后换下一身早已湿透的衣服,为下一次出诊或转运做好准备。
看到女儿喊爸爸的视频忘记劳累
像这样连轴的转运,包琦经历了多次。从疫情开始,他参与转运的患者已有13人次之多,其中的辛苦同事和妻子知道。他说,每当他感觉累时,就会想到女儿,他想象着女儿叫他爸爸时的那种幸福,也就不觉得累了。
这一别,就是一个多月。大约半个月前的晚上,包琦下班后刚回到驻地,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妻子激动地告诉他:“老公,快看我发给你的视频,孩子会叫爸爸了。”“真的吗?”包琦兴奋不已。他赶紧打开视频,看见牙牙学语的女儿用口齿还不太清晰的语音,发出“爸爸、爸爸”的声音,那一刻,他简直开心极了。他终于听到了女儿第一次叫他爸爸,虽然不是当面听到女儿叫唤,但也足以让他激动。
这一天,包琦尽管很累,却因听到女儿叫爸爸而难以入睡。他抱着手机,躺在床上,盯着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爸爸、爸爸”的叫声一直环绕在耳边,甜透在他的心里。
来源:惠州头条客户端(文图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曾宁 谢梓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