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目前,广东各医疗机构正在有序恢复日常诊疗秩序,为病人提供服务。
2月28日中午1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黄健从手术台上下来。他刚为一位73岁的男患者完成了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原位膀胱重建术,切除了患者有肿瘤的膀胱,并用一段小肠缝合成一个新的膀胱,术后患者能恢复自己排尿,避免了腹壁造口。
记者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下称“中山二院”)获悉,该院除口腔科普通门诊外的全部专科都已经复诊,病区开区,发热门诊和急诊24小时开诊。
在手术方面,该院运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腹腔镜、输尿管镜、经尿道电切镜等方法,在春节后已完成数十台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因微创手术创口小、出血少,术中病人几乎不需要输血,部分缓解了临床用血紧张的问题。
节后已完成十余台机器人手术
“手术时间不到4小时,出血量不超过30毫升,手术过程不需要输血。”黄健介绍了男患者情况。
“达芬奇机器人就像是医生眼睛和手的延伸,能实现精准切除和修复,适合用于处理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泌尿外科手术。”黄健说,达芬奇机器人能给医生提供立体视野,方便判断下刀位置;它的操作臂有7个自由度,而且可以排除人手抖动,更为精确。
黄健是首届“国之名医”,“中大名医”获奖者之一,也是国内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领军人物,自2016年配备机器人以来,已完成700多例高难度手术。作为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候任主委,他领导的泌尿外科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五,南中国第一,在“抗疫”期间主动为患者排忧解难,开展网上义诊,坚持门诊服务,及早复工,病房已开区3周,已预约很多病人入院手术。
“由于受到疫情影响,目前广州市存在严重血量不足的情况,一些需要输血的手术很难安排。但肿瘤患者不能等,时间太长了可能发生转移或者扩散,必须限期手术。”黄健表示,机器人手术出血量少的特点正好能派上用场。
中山二院医务科负责人、急诊科副主任余涛介绍,该院在做好新冠肺炎全面防控工作的同时,已于2月10日部分复工复产。“目前,除口腔科普通门诊外全部专科都已经复诊,病区开区,发热门诊、急诊全天24小时开诊。为了减少医院聚集风险、降低病员密度,门诊量和开放床位量都有所控制,但已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组织职工献血超6.5万毫升
2月20日,一场特别的无偿献血活动在中山二院北院区举行。在228名献血者中,有中山二院的一线医护人员,也有他们的亲人、朋友。他们有的在临床工作间隙抽空下楼,有的特意从家中赶来,共捐献出超过6.5万毫升血液。
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广州地区临床用血出现紧张,中山二院的医护人员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热血战疫”。
中山二院输血科主任王秀菊介绍,目前该院得到的供血量仅为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左右,只能应对抢救和急诊,一些择期的大型手术难以开展。“本来一季度就是献血的淡季,今年又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们也很理解,目前各个医院都缺血用。”
她表示,3月中旬该院还将在南院区组织一次职工无偿献血活动。“但医护人员的数量毕竟有限,而且献血的间隔必须大于半年。我们希望社会各界能动员起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献血活动。”
【记者】钟哲 朱晓枫
【通讯员】林伟吟 张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