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尔夫特(Delft)是1246年建立于荷兰西部南荷兰省的一个城市,位于海牙和鹿特丹之间,以酿酒和制陶闻名,也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中国瓷器的重要口岸。
17世纪末,代尔夫特市内的陶艺作坊多达33家,也出现了一批具有高水平烧成技术和绘画技能的陶艺技师。在1640年到1740年间,代尔夫特的烧瓷工艺有了质的飞跃。
但自从精美的中国瓷器杀进欧陆,加之迈森(Meissen)陶瓷工坊于1708年成功烧制出欧洲第一炉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后又在德国北部发现制瓷不可或缺的原料高岭土,代尔夫特制陶业从繁花似锦的暖春一下子跌入万物肃杀的寒冬。
到19世纪中叶,代尔夫特市内的陶业作坊被中国瓷器挤压得几乎消失殆尽。
陶工们认识到,在无法破解中国制瓷秘笈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只有以中国青花瓷为榜样进行仿制。陶工们经过不断试验,通过使用一种碳酸钙含量丰富的“泥灰土(marl)”,把代尔夫特陶品质量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此外,他们还从比利时的图尔奈(Tournai)以及德国莱茵兰(Rhineland)地区进口优质泥料,与地产黏土混合,制造出相对比较轻薄和坚实的坯体,并在1615年开始全面推广的白色锡釉,将代尔夫特陶器的感官质量推高到与瓷器相似的水平。
初期作品
纹饰方面,早期的代尔夫特釉陶模仿明朝晚期流行的青花瓷图案。
如中国式的亭台楼阁、孔雀牡丹、山水仙人等;构图以开光(窗格)形式最为常见,这种近似于中国青花瓷的白地蓝纹彩陶被称作“代尔夫特蓝陶”或 “代尔夫特蓝(Delfts Blue)”。
崇祯十五年(1642)以后,中国内战连年,社会动荡不安,景德镇瓷业日趋凋零。这天赐的良机使代尔夫特蓝陶作为中国青花瓷的替代品,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抢尽欧陆陶瓷市场风头。
加入特色元素
齐白石大师有一句名言,叫做“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即好的东西要“学”,不能“仿”。艺术与心灵是相通的,远隔千山万水的代尔夫特陶业艺人大概也悟出了这个道理。
代尔夫特陶艺家在保持传统青花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灵活融入西方绘画技巧和荷兰特有元素,用另类表现手法打造全新的青花产品,从而使踟蹰不前的代尔夫特蓝陶摆脱困境,重归繁荣。
代尔夫特陶艺家根据当地人的喜好,在中国式梅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出不同样式的多层多口郁金香专用花瓶。这些花瓶有的形似奖杯,有的如同宝塔,一朵朵花头硕大的郁金香插在朝向四面八方的多个瓶口上,在蓝白相间的青花纹饰衬托下,越发显得雍容华贵、庄重美丽。
这种造型奇特、融东西文化于一体的杰作,可谓匠心独具,世界无双。
改变绘画题材与方式
绘画题材的变革也是重要一环。代尔夫特陶艺家不再醉心于模仿自己并不熟悉的东方景色,而是依赖那深浅变化的一抹幽蓝,把教堂、街道、风车、渔船、狩猎、航海、郁金香等具有荷兰风情的题材,作为主体画面,恰到好处地移植到陶品上。
同时,他们还应用欧洲人熟悉的光影效果、焦点透视、阴阳块面等西洋技法,对瓷器进行装饰。中西合璧得体,照样能相映成趣。
为了加强画面的层次,代尔夫特画师们通过控制画笔上所蘸钴料的含水量,把中国青花纹饰仅用三到四个层次的简约式渲染方法,扩展成浓淡变化无穷无尽的多色阶模式,细腻到可以惟妙惟肖地描绘人像,或再现油画写实厚重风采的地步。
在代尔夫特蓝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大受打压到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再延续至今,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来源|典藏君
编辑|中国陶谷微信编辑小组 念响新媒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