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丨驰援武汉13天,里水“逆行者”们与生死斗争的感人瞬间

南方+ 记者

“我只不过换了一个地方工作。”被派去武汉支援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急诊科护士刘小燕说。2月13日起,里水相继派出12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抗疫一线,至今已有13天。12名“逆行者”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守疫情一线。

有人说他们是天使,但他们其实也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员,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家人,是儿女,是父亲,是母亲。“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句话适用于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疗工作者。

他们是这场抗疫战的亲历者,同时也是见证人。抗疫13天里,里水医护人员们写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感,记录病房中那些与生死斗争的感人瞬间。

以下为他们的抗疫笔记节选内容:

“不要紧,慢慢来。”

时间:2020年2月25日

地点:武汉市第一医院

记录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ICU护士周瑞

特殊时期,每天防护服和护目镜必不可少,防护服本身不透气,又加上需要楼上楼下连走带跑,不断地测量病患生命体征、打针、发药、派送三餐……几个小时紧张地连轴转,防护服下的手术衣不知被汗水浸透了多少次。几个小时内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做操作时动作不能太大,怕浪费防护服。

最难受的还是护目镜,卡在脸上一戴就是五六个小时,疼能忍,遇上镜面起雾,眼前蒙蒙的看不清,那才真是无奈。

然而,相比严峻的形势和病痛的患者,我已无暇顾及自己的疼痛和无奈,只愿能将手中的针水和药品快点再快点地送到病患那里,为他们解除痛苦。

周瑞。

正是在这样每天的朝夕相处中,医生与患者不再是你我之间,而是亲密的“我们”。作为彼此之间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人,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对我们医疗队更有信心。

即使穿着防护服带着护目镜,病患们也能熟悉地辨认出我们是谁,偶尔满眼雾气,操作时有些慢,他们也没有责备,只有理解:“不要紧,慢慢来。”特别是每当听到医生对病人说:“再做一次检查,合格的话就可以出院了。”大家总是欢欣雀跃的,一起分享欣喜和激动。这就是我们来到这里的意义——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抗击病魔,让这群家人们早日恢复健康、平安回家!

“这对有情有义的父子一个都不能少。”

时间:2020年2月23日

地点:武汉市第一医院

记录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吴军

我老家在山东,毕业后在湖北工作9年,可以说,湖北是我的第二故乡。怀着对湖北深厚的感情,2月13日,我和其他同事一起加入广东援鄂第14批医疗队,来到了武汉,转眼已经10天了。

2月17日上午,我在病房查房,一位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患者让我记忆深刻。患者是一位63岁的阿姨,她儿子最先确诊新冠肺炎已经去世,她老伴是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在另一家医院ICU抢救。

由于她的病情发现及时,属于普通型病例,目前治疗有效。查房结束时,阿姨说她很担心老伴的病情,拜托我们帮忙打听下她老伴的消息。为了让阿姨安心,我想办法联系到她老伴住院的ICU工作人员,了解到阿叔的病情平稳,暂无生命危险。

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阿姨时,她的眼眶湿润了,握着我的手一直说“谢谢,谢谢……”这件事虽然只是举手之劳,但给这位阿姨带来的是满满的温暖和希望,让她重新燃起希望,建立信心与病魔战斗。

吴军。

2月19日,查房时有两张相邻的床位住的是一对父子,我们医疗小组4人依次询问每位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他们查体、告知检查结果、目前的治疗方案以及下一步需要复查的项目。

在了解入院前检查结果时,我发现父亲对儿子的病情、检查结果如数家珍,而儿子也对父亲的起病过程、检查结果了如指掌,他们互相担心着对方的病情进展,却对本人的检查结果、病情进展没那么在意。

查房快结束时,父亲、儿子反复嘱托我们一定要治好对方,说对方比自己更有希望、更值得活下去。这样的场景,让我看到了在面对无情的病魔时,父亲深沉的爱和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深情。我默默下了决心:一定要尽力治愈父子二人,如此有情有义的父子一个都不能少。

2月21日,查房遇到一位病重的患者,她是一位86岁的老太太,因“发热、咳嗽、气促1周”入院。因为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等多种基础病,入院后我们按照国家卫健委下发的诊疗指南给予了西医治疗,病情有所控制,但治疗效果不够理想,3天前开始了辨证施治的中医中药治疗。今早查房,老太太告诉我们,她喝了3天中药后,没有发热了,咳嗽、憋气的症状好多了,也有胃口了,睡觉也不需要吃安眠药了。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中医发挥的重要作用。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能治好老百姓的病,都是值得学习的,我想回到广东我也要报名参加中医培训,强化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保卫老百姓的健康。

这十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期间遇见了太多的人和事,无法一一记录。从这些点点滴滴的感动和温暖中,我获益良多。无论是在人生阅历上,还是专业水平上,都更新了自己认知,丰富了见识,这是一笔无价的人生财富。

“太多人太多事,值得我感恩。”

时间:2020年2月20日

地点: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

记录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骨科护士彭银

今天的武汉很美,阳光普照,确诊人数大减,春暖花开的日子不远啦。今天休息,上午培训完之后,下午空闲下来,整理思绪,突然想写点东西。

医疗队的每个人都曾表达过对自己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感激,平时大家忙于工作,或许都没怎么打过交道。但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是我们最亲、最贴心的家人。领导们每天的询问和关心、同事们竭尽全力为我们排忧解难提供帮助,给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牵动了所有人的心。

那一声声叮咛,一句句嘱托,化为一缕缕阳光,温暖到心底。医院里太多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感恩。

今天,我还想记录下这段时间热心人士对我们的关怀,记录下那些让人感到温暖的瞬间。

彭银。

来武汉的飞机上,乘务员们通过广播、鞠躬敬礼鼓掌、送餐食等方式一次又一次表达内心对我们的感激,感谢我们前来武汉,帮助他们的家人们,我们在感动之余,内心更多了一层神圣的使命感。

接下来,政府部门、公益组织、行业协会、爱心人士都先后表达了对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关心,所有人员都力求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

2月15日,武汉开始下雪,气温骤降,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时刻关心着我们。大家给我们提供了电热毯、电暖宝和保暖内衣,而佛山团市委为大家筹集了羽绒服,天气虽冷,心却充满了阳光。

还有武汉51房车俱乐部会长禅师(网名)发动会员们募捐了一笔善款,四处寻找正宗的热干面食材,给各地来武汉支援的医护人员所入住的酒店里捐送整套热干面食材,现做热干面给医护人员品尝,今天早上,大家已经吃到了。

还有很多,不及记录。所有这一切,已经超乎了我们的想象,我觉得很惭愧。正像战友小燕所说,我们不过是换了个地方上班而已,付出的远远不及我们所得到的。而我,只是想表达心中的谢意,我们收到的物资要一笔一笔记下来,要有专人负责,要回报给更多的人。

“怎么办,我嫁不出去了。”

时间:2月19日

地点: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

记录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急诊科护士汤凤美

今天来武汉刚好一周,组织安排了我们上早上8点到12点的班,幸运的是今天上班的都是我们的里水小战队,11位战友一同上下班,6点50分准时从酒店出发到医院,换上笨重的防护服,经过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四大关卡,我们进入了感染17病区,和平常的护理工作一样,我们进行了大交班后再床边交班,今天有4个病人病情比较重,我们分了2组管床,接班后就开始工作了。

汤凤美。

大家按班职责,很快投入到自己的岗位,7床的老爷爷有点不听话,我们也听不懂他说的,还好病区有留守的武汉市第一医院的老师,她帮我们翻译,老人家在我们的安慰下,开始理解我们的工作,也很配合我们。抽血、打针、发药、喂饭、过医嘱、做治疗,忙碌了一上午,一抬头,又快到交班时间,大家赶紧加快步伐,尽量把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做完。

还没干完,接班的三水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就来了,护长看我们比较人齐,给我们简单地开了个短会,再次进行床旁交班后,我们洗手下班了。

在下楼梯的路上,我们都在说,难得11个战友一同上班,应该合照一张留念。又经过了4道关卡,脱好防护服,换好衣服,有缘的是,我们的护长虽然是南海区人民医院的,但她也是地地道道的里水人,所以我们的战队有12人啦,我们在医院门口合影一张。

回到酒店,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我的鼻子被护目镜压出了红色血痕,要毁容啦,还开玩笑地说,怎么办,我嫁不出去了。让秋静帮我拍下了照片,给自己留下纪念,洗澡睡觉,又是充实的一天。

“我只不过换个地方工作而已。”

时间:2020年2月16日

地点:武汉市第一医院

记录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急诊科护士刘小燕

今日,武汉由昨天的暴风雪转为晴天,上午还出了太阳,阳光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这是我到达武汉的第三天,也是我们广东医疗队第一天正式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16、17病区的第一天。

从今天开始,武汉的医疗团队只留下一名骨干医生和骨干护士协助我们工作,其他的医务人员全部撤退去协助武汉更重症的医院,因为我们是外来支援,所以把一些轻症病人接管给我们。

原本安排我昨日要去病房一线。但后来安排变动,改为在酒店待命。下午,武汉下起了雪,我看着窗外的雪我有点小激动,于是发了一条对于我来说有着纪念意义的朋友圈,主要是表达了多年以后看雪的激动心情,在武汉一切安好。

窗外飘着大雪,街上没有一个行人,酒店对面的小区、商铺、地铁站及公交站全都关闭。处于疫情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大家只能在室内欣赏着雪景,不敢去外面欢呼。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有点难过。

刘小燕。

朋友圈发出没一会,很快就收到几十条朋友发来的消息,既关心又担心,大家叮嘱我千万要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不要被感染。我很想对大家说,其实我现在还没有接触病人,被感染的风险真的很小。即使真接触病人,由于我们不断地培训和练习,防护达到人人过关,被感染的风险也不大。所以请大家不用担心。

有些人说,我去武汉好像很伟大。其实真的没什么,我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上班而已,如果我的援助能够帮助到此次疫情我会很开心。自从毕业后去到广东上班,7年的时间里,我除了回湖南老家就没有去过其他地方。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医务人员被推在了防疫最前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但还有一些在背后为抗击疫情付出劳动的人群容易被大家遗忘,如冒着大雪给我们送餐的外卖员,给我配送生活用品的工作人员,还有提供舒适住所的酒店工作人员等等,他们的辛劳工作也值得我们尊敬。

“来到一线抗疫,不就是为了救死扶伤吗?”

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时间:2月11日

记录人: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护师陈铭乐

今天是我第一天正式上班,上班时间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早晨7点不到,我在酒店吃过早餐后就跟同事们坐车来到医院,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进入了武汉市协和医院西院区的重症科,接过上一班同事的交接,负责新冠病毒肺炎感染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

由于是第一天上班,所以我对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我第一时间熟悉病人,阅读上一班同事的护理记录单,20张病床都睡满了病人,医护人员忙忙碌碌奔跑着工作。今天,我要负责两位男性病人的护理,他们大约50多岁,用药后静静躺在床上,身上连着各种机器,我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生命体征,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陈铭乐。

在我护理过程中,病人都需要吸痰,虽然现在采取的是密闭式吸痰,但也会存在很高风险,我跟他距离这么近,吸痰过程中导致的飞沫有可能会感染到我。想想自己来的初心和使命,我不觉得害怕,作为一名专业的医护人员,来到一线抗疫,不就是为了救死扶伤吗,更何况我穿着防护服,操作过程小心处理就可以了。

六个小时穿着防护服,硕大的口罩、眼罩,时刻绷紧的神经,让我在上班时一刻都不能停歇,工作中跑来跑去,不一会身上就全是汗,眼罩也起雾了,但我又不能擦,只能忍着,用眼睛余光继续盯着,也是因为穿着防护服,所以我们不能喝水,不能吃饭,只有等六个小时结束,交接完工作,回到酒店后,我们才有机会喝上一口水,吃上一口饭。

当晚,交接完工作回到酒店已经是傍晚6点多了,我照着镜子才发现下巴被口罩勒出了一块红印,久久没有散去,我用水洗了好久,找了一块小布,打算明天上班的时候可以垫一下。

【撰文】汤晓微 李慧君 李彦兴

受访者供图

◎专题阅读:

复工防疫 佛山行动

复工防疫 南海行动

编辑 陈禧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