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帽子、口罩,用胶带将领口、袖口牢牢扎紧,再穿上用作防护服的雨衣……早上8点,石牌街卫生服务中心十几名医护人员正做着走访前的最后准备。从早到晚,走街串巷,他们冲锋在基层防疫一线。
而在一个小时前,广州杨箕盒马小站的配送员刘升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今年春节,他和同事们的配送量是往年同期的两到三倍。快马加鞭、风雨无阻,他们忙碌在物资保障的前方。
社区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第一线。疫情席卷而来,广州“有备而战”。
“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在这座拥有超过1490万常住人口、实际管理人口超2000万人的超大城市,广州打出一套全民参与、精准防控的“战法”。
冲在最前致敬最美“逆行者”
“我们只有前进,不退缩。”大年初三,上百名医护人员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集结宣誓,自愿加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先锋救援队,大外科护士长陈美红便是其中一员。17年前,年轻的陈美红就曾奋斗在抗击非典的一线;17年后,她再次主动请缨,参与到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
“作为一名湖北人,我愿意奉献自己的一丝绵薄之力。”2月9日凌晨,白云区人民医院护士李娟得知广东正在征召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向医院报名。原本只需征召3名医护人员加入援鄂医疗队伍,当晚报名的医生护士竟达200人之多。
在医疗救治的“正面战场”,无数像陈美红、李娟一样的医护人员义无反顾驰援一线,守护人民。一封封“请战书”、一条条“请战短信”,令人动容。而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从基层社区到公共场所,从交通枢纽到生产车间,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疾病固然可怕,但是我们一定会打胜这场硬仗。”服务春运18年的省客运站客运服务部服务班副班长张翠华,今年在面对旅客的时候,都会温馨提醒他们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有时也会直接帮助年长者和年幼者整理好口罩。
交通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正常运行的“生命线”,同样也是防疫保供的最前战线。疫情“撞”上春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必将对疫情防控工作形成压力。织密织牢对外交通检疫网络、市内交通检疫网络以及交通行业从业人员体温监测网络的“三张网络”,是广州作为枢纽型城市的实践。
1月21日,广州启动交通枢纽站场测温检疫;22日,广州地铁全线网对进站乘客进行体温测量;23日,广州开始对行经高快速路、国省道的湖北、湖南、江西籍车辆进行测温检疫;26日开始,每辆进入广州的车辆,都需经过体温检测。
2月初,春运返程客流逐渐增多。作为106国道联合检疫点的防疫工作者,董传海和他的同事们为了维护道路畅通,缩短车辆检疫时间,平均检测的间隔只有40秒,一站就是6小时;在三元里收费站,广州快速交通公司总经理董军自春运以来带班驻点,一天都没有休息过。
从白天到黑夜,这群“逆行者”们迎“疫”而上冲在前线,为广州市民筑起了交通出行防疫线,为市民和旅客的平安出行保驾护航。
下沉一线织起严密“防疫网”
“完成500多个首次电访、50多个入户走访、30多个隔离转运工作、20多个医学专业客服小组成员共同致电的壮观场面,实为震撼!亲爱的同事们已为明日一百多户走访做好了准备。”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石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燕燕在凌晨1时多发出了这条朋友圈。
身为基层防疫人员,她和同事们每天的“日常”不仅包括入户走访、酒店走访,还要参与武汉来穗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的转运隔离,一工作就是一整天。服务中心主任范育玲说,为了减少防护材料的消耗,不少医护人员从早上持续工作到下午两三点钟,直到完成走访才吃饭。
他们所在的石牌街,有着广州中心城区最大的城中村——石牌村。这里有3200多栋出租屋、6万多外来人口。但截至2月19日,村中未出现一例疑似或确诊病例。有什么经验?直接把指挥部设到村里,是石牌村给出的答案。同时,全村分为4个网格27个小网格,落实到责任人的网格化管理,能够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实现从党员突击队到治保队的转变、志愿者在几分钟内便能精准定位、及时响应。
将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广州自有一套打法。
广州市各级党组织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构建起“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形成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打通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有呼必应”的治理基因,让广州面对疫情快速反应,城市精细化管理系统随时“在线”,不断升级,防控之网越织越密。
在越秀区北京街的都府社区,社区党委书记郑江虹和北京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吴慧敏、北京派出所民警陈伟灵组成的疫情防控“三人小组”已经成了街坊们的“老朋友”。三人挨家挨户地上门排查,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五点半,一天平均要走访30多个家庭。
通过地毯式摸查,他们需要每天更新《常住人口春节外出台账》《临时来穗人员台账》和《近14天之内来自湖北或去过湖北的重点人员台账》三本台账,并对重点人员落实“三种方式”的精准健康管理服务。而这,也是广州社区基层防疫的“标配”。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无数基层干部用脚步丈量出安全距离,以守护织密社区防控网。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关键,也是阻断疫情传播的第一道防线。防疫力量下沉到基层社区,让人员摸排不留死角,更能实现精准施策,解决问题。
大爱广州贴心关怀暖民心
日前,白云区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到一份贴心的礼物——100瓶75%浓度的酒精喷雾。
礼物的捐赠者是不久前解除隔离的湖北人肖先生。从湖北返穗之后,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人小组”成员何丽娜负责起了他们一家的健康监测和生活服务。
爱人者人恒爱之。这100瓶酒精喷雾是被守护者对守护者无私付出的温暖回应。
非常时期,广州隔离的是病毒,涌现的是大爱。各地在“硬核”防疫的基础上用温情做好重点疫情地区来粤人员的隔离检查和生活保障,为在穗的湖北籍同胞解决衣食住行、保障医疗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
珠江街“疫情防控关爱隔离人员工作”临时党支部副书记龙诗亮老家在湖北天门,已经在南沙珠江街工作了二十多年。“我们团结一致,一定可以打赢这场阻击战的。”他说。
在严防严控背后,基层工作人员用温情,筑起了阻击疫情的无形防线。得到温暖的人也化身为发光发热者,为战“疫”筑牢防线。
湖北荆州籍的23岁小伙子肖烽,和家人一起来到广州,却受疫情影响飞机停航无法返回湖北。刚开始他是求助者,到最后找到住处成为被隔离人员。解除隔离后,他又成了防控一线的一名志愿者。虽然是第一次到广州,但他说,“觉得这里很温暖。”
增城新塘宜尚酒店老板人在湖北,当得知湖北人在异乡难求一床的困境,主动打电话联系政府,提出愿意提供专门接待湖北游客的定点酒店,并坚持为湖北旅客住宿打五折,让寒冬中为滞留他乡的湖北旅客感受到“此是吾乡故心安”般的温暖。
对于居家隔离人员,广州更提出了“八个一”温情管理及人文关怀,即在居家隔离住户门前张贴一份健康关怀提示,递送一份居家隔离告知书,确定一位社区对口联系服务人员,送上一支温度计、一打口罩、一张体温检测表格、一支笔、一份宣传手册。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个人都是战“疫”的防线。街头巷尾涌现无数的温情故事,正是疫情期间大爱广州的生动写照。
【记者】黄舒旻 宾红霞
【统筹】陈思勤
特写
温厚的人和温暖的城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暴发席卷了整个中国,流落在外的湖北人、武汉人被视为可能的“病毒传播者”,遭遇了归乡难、安置难、隔离保障难,似乎一下子成为了“不受欢迎”的人。
距离武汉千里之外的广州,却用最大的善意,温暖对待着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闹市区一家89间客房的酒店,春节坚持营业仅为一家来自武汉的游客;70岁的老奶奶,连跑6家糕点店,为隔离在家的湖北籍居民订到了生日蛋糕;社区党支部书记化身“快递小哥”,为困在家中的湖北住户送来了急需的柴米油盐……
“病毒可以被隔离,但爱不会被隔离。”开放包容的广州人选择了与湖北人、武汉人站在一起,用爱抵御这场可能仍将持续的疫情。
邻里互助:武汉业主隔离邻居帮忙买菜
1月26日,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应急中心工作人员突然出现在位于东环街的一个小区。“小区可能出现了感染者。”一时间小区内人心惶惶。
在小区微信群,阳先生主动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他们一家是武汉人,父亲因为发烧在省第二人民医院隔离留观,家属4人在家自行隔离观察。
得知事情原委后,流言蜚语马上平息。“防护的前提是要知情。希望邻里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同时,也推己及人,大家平安健康地渡过难关。”邻居们主动提出,要帮阳先生一家买菜。
“远亲不如近邻,帮助邻居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让他感到温暖和关心,他才会安心和配合防疫工作。否则最终受害的还是所有人。”阳先生的邻居孙先生说。
像这样的“中国好邻居”故事,在广州演绎出了很多不同的版本。
1月30日,在广州市南沙区珠江街,居家隔离的周先生在“同舟共济鄂穗一家亲”微信群发了一条信息:“明天是我的生日,想订个两磅的水果蛋糕,让孩子们解解馋。”
说者无心,看者有意。珠江街志愿者红姐将这件事放在了心上。红姐今年已将近70岁,她连跑了6家糕点店,终于为周先生订到了蛋糕。“没想到真的及时送来了,我这个生日很特别,也很温暖。”周先生感动地说。
服务到家:志愿者变身“快递小哥”隔离在家有保障
除了邻里互助,广州还有种服务叫做“党员到家”。在广州,一些社区里自发的“党员到家”服务正默默地温暖着湖北同胞的心。
“喂,你好!我是朱建喜,帮你代买的肉、菜,已经放在你家门口了,你有空就出来拿一下……”白云区松柏岗社区的湖北籍的李先生居家隔离中,由于不方便外出,正在为家里的肉、菜已经快要耗尽而苦恼。社区党员朱建喜在得知情况后,不但帮李先生买了菜,还做了盘饺子一起送上去。
朱建喜只是松柏岗社区党员为居家隔离户服务的一个缩影。湖北籍来穗人员实行居家隔离后,用心的社区党员都在积极提供服务,包括代取快递、代办宽带、代倒垃圾等。居家隔离不隔爱,党群携手共同打赢这场不见硝烟的战“疫”。
同样的服务发生在了番禺区洛浦街锦绣半岛小区,这里的社区党员志愿者、小区物业、社区超市等,和隔离在家的业主们一起组建了一个临时沟通群。如果业主需要收快递、买菜、买水、买柴米油盐等,只需要通过电话、微信提出需求后,社区超市马上送到小区门口,小区保安则会第一时间送货上门。
雪中送炭:酒店春节营业只为一家武汉游客
1月25日,大年初一。广州市越秀区的一家8层楼高、拥有89间客房的酒店仍在营业。
这家酒店的客人只有一家人——来自武汉的陈先生和怀孕的妻子以及一个五岁的宝宝。
1月21日,陈先生一家从武汉来到广州旅游,计划春节在广州度过。随着疫情日益严重,预订的酒店就要到期,也难以返回湖北,陈先生开始考虑预订别的酒店。“联系了几家酒店,都说暂不接待湖北游客。”
“武汉封城之后,我们既担心自己被感染,也害怕自己出去不受欢迎。”正当陈先生一筹莫展时,酒店负责人郭先生作出一个决定:如果没有地方可去,陈先生一家可以继续在酒店住下。“经营困难可以克服,但我们不能把客人往外赶,更何况他们还在隔离观察,也不能回家。”
酒店专门安排了5名工作人员轮班为他们提供服务,保障热水充足、空调正常使用,保持酒店的运转。
“我们一家出来遇到了困难,但是我很庆幸来到了广州,更庆幸遇见了广州的好人。”陈先生深情地说。
在番禺疗养院接受集中医学观察的黄先生同样感受到了广州的温暖。2月2日上午,广州市首批23名集中医学观察人员经过14天医学观察期及医学判定,符合解除医学观察条件,离开集中医学观察点,黄先生正是其中的一员。“我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观察期间,医护人员专门对我的病情进行了解和跟进,我自己带的药吃完了,他们就给我拿药。每天都有专门的服务人员给我们打扫房间、送饭、消毒。真是太感谢了。”
番禺疗养院副院长李忠华说,医学观察结束后没问题,说明他们这段期间是安全的,跟正常人一样。
“他们都是来广州的客人,不是病人!”李忠华说。
【记者】刘怀宇
聚焦
穗康诞生记
三天研发,上线首晚1.7亿流量
2月23日,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全市所有居住小区(村)使用“穗康”微信小程序(下称“穗康”)获取“穗康码”,实施通行认证管理。
至此,所有广州市民都将在“穗康”上实现口罩预约、健康自查上报、疫情线索上报、在线免费问诊以及最新的获取“穗康码”。
很难想象,功能强大的“穗康”从策划到上线,只用了一周时间,其开发时间更是只用了短短三天,上线首晚,访问量更是突破1.7亿次……“穗康”是怎样诞生的?其又将如何助力广州打赢疫情阻击战?
累计访问量超6亿次
“腾讯全程参与了广东数字政府建设,包括支持政府推出‘粤省事’,这为‘穗康’的快速诞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作为技术方,腾讯云政府行业华南区副总经理沈金表示,“穗康”立足于微信小程序,采用微服务架构,“各项功能都是模块化开发,做好一部分上线一部分。”
于是,在1月29日确定功能和名称后,腾讯技术团队在第二天晚10点就拿出了测试版,并于1月31日正式上线第1版“穗康”。“整个开发时间只用了36小时。”沈金说。
“‘穗康’已经迭代了超20个版本,口罩预约功能迭代的版本更多,算法、逻辑都不断完善。”沈金坦言,“小程序常规下迭代频率是按周计算,这次被压缩到按天甚至小时,早期每天都有1—2个大版本的迭代。”
截至2月中旬,“穗康”注册人数和上报健康自查信息均超千万人次,累计访问量超6亿次,同时在线问诊也达到10多万人次。
而从2月15日起,“穗康”还更新原有口罩预约方式,从提交预约登记的先后次序“先到先得”,改为在广州公证处监督下摇号,同时引入线下门店口罩预约服务。随着口罩供应量逐渐恢复,以及优化口罩预约方式,广州市民口罩预约难的现象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信息闭环”反馈机制
在“穗康”的初始设计中,核心功能就在于健康自查上报和疫情线索上报功能。对于疫情防控工作,数据就是财富。如何能真正发挥出数据对于疫情防控的价值?
以“穗康”疫情线索上报为例。据一名从“穗康”研发伊始便参与其中的广州市卫健委负责人透露,根据上报的线索中具体的地址、人员电话,市政数局会进行信息的清洗、去重,再分发到基层,由各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居委会人员和公安人员组成的“三人小组”进行线索的核查。
经过基层核查后的数据,也反馈回上游部门,形成信息处理的闭环。只有形成了“信息闭环”的反馈机制,才能将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为疫情防控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指引。
“接下来,我们优化的重心也将放在后台的信息处理机制上。”该负责人表示,“穗康”小程序还在开发优化的后台应用平台。“理想的情况,该平台投入使用后,市民上报健康状况或疫情线索后,一小时之内便可以反馈到所对应的居委或村。”
随着复工复产的来临,广州正迎来一大批外地抵穗人员。“广州市民及来穗人员,要主动及时将健康真实信息通过‘穗康’上报。大家填写得越详实、越准确,对全市防控工作将越有利。”该负责人说。
【记者】李欣 黄舒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