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广州口罩车间:工人无休上阵,周六日不停产

南方探针
+ 订阅

“看,这是上午刚刚换下来的电磁阀。”2月22日,礼拜六,广州番禺万福卫生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福”)的经理黄太保向记者展示刚刚更换下来的口罩机零件,由于长时间高负荷工作,近来,口罩机时不时出现类似的小毛病需要抢修。

在番禺沙湾镇西岗工业园内,这间仅有三十余名工人的口罩厂周六日仍在不断生产。2月22日,南方+记者探访了广州万福卫生用品公司,面对疫情来袭,这里自1月29日复工至今,未有一天停产。

由于厂内工人皆是番禺沙湾本地阿姨,有网友戏称这里为番禺的“大阿姨口罩厂”。尽管生产任务繁重,但是厂内工人们乐观、淡定的心情却给人温暖。

从1月29号开始,广州市政府的驻厂工作小组来到厂里协助生产,工厂又采购了一批新的设备,货车源源不断地从厂房进出,为疫情时期的口罩供应提供坚实保障。

压缩生产周期 口罩机整日不停

无菌车间内,机器轰鸣,入料、缝合、点耳,一分钟内,半成品从口罩机内产出,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工人将口罩半成品转移到包装机上装袋,一个单独包装的口罩生产出炉。

记者在工厂看到,口罩的生产主要是机器流水线式作业,口罩制作及包装均由机器完成。现场负责人黄太保表示,口罩机整日不停机,每天能生产1.5万个口罩。

相比于十个包装的口罩,万福所生产的口罩皆为独立包装,负责人表示,独立包装能尽量减少污染,也更符合消费者使用习惯。

这种一次性三层口罩的生产分为三步,内外两层阻水性的纤维无纺布、中间的溶喷布和鼻梁条同时进入口罩机,通过超声缝合为罩体,再进行耳带点焊,制成口罩半成品,最后进行包装。

目前,罩体的生产能达到每分钟150-200个,但耳带焊接只能达到每分钟50个,这是限制万福口罩制作过程的主要因素。

无菌口罩的生产需要进行灭菌操作,残留量必须经过14天的解析才能达到口罩标准,口罩外包装上会注明 “无菌”。

万福采取的办法是减少灭菌的工艺,生产用于日常防护的非无菌口罩。但即使是非无菌口罩也需要进行微生物检验,检验周期为7天。最近一批口罩倘若抽检顺利,将在3月5日被政府收储。

政府工作组进驻协调生产,设备保修供电有保证

“前两天口罩机上的胶圈也断过。”黄太保告诉记者,由于设备老化和高负荷工作,轴承、气缸、变频器等零件损坏是常态。

口罩生产有多难?记者在万福工厂内找到了一些答案。

目前,万福工厂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原材料不足、设备故障频繁等。黄太保表示,市面上生产口罩的原料溶喷布、锦纶的价格都有不同涨幅,鼻梁条的原料P1全塑等原材料也较紧缺。

原料难供给,设备遇故障,怎么办?

为协调解决企业问题,帮助企业扩产转产,广州按照“一厂一小组”的原则,由市发改委、工信局、市场监管局以及各区、广药集团等单位党员组成 “五人小组”,每天驻扎在广州的防控物资工厂,保障防控物资供应。1月29日,五人驻厂小组来到万福工厂协助生产。

黄太保每天都会和驻厂小组进行多次沟通,遇到设备故障,原料短缺的问题,他都会向驻厂小组反馈。

此前,由于扩产和满负荷运转,工厂原本的线路难以负荷,碰到了十几年未遇到的跳闸、断电的情况。“我们原本的用电量只有10千瓦,现在增容到了110千瓦。”黄太保告诉记者,将情况报给“五人小组”后,他们立即与沙湾供电部门进行对接,保证了工厂的电力供应。

中午1时,在工厂外,记者见到了正在车上休息的驻厂小组工作人员,其告诉记者,驻厂小组会通过政府渠道、企业渠道协调上下游的企业,保证口罩生产链零部件及原料的补给。

为了不给企业增加负担,午间,驻厂小组自行解决吃饭、休息问题,一位驻厂工作人员每天在家和工厂之间来回往返120多公里。

口罩“老兵”上阵,预计新增两条生产线

产量规模上了,口罩量才有真保证。

目前,万福已根据广州市“暖企15条”申请补贴,已在近期购进两条生产线,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第一条生产线已付清款项,预计3月4日交货;2月份定的第二条也已付清70%。黄太保表示,三条线同时开工,预计一天能达到5万只的生产量。

这家有20多年历史的工厂,在近日,正焕发从未有过的活力。万福是较早采用自动化生产和包装的工厂,从点焊耳带到包装都由机器完成,但工厂背后的工人们则是口罩生产的保证,在这场战“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网络上,口罩厂里一位阿姨对着镜头说,“家里事都不做了回来开工,能做多少是多少。”这段视频让网友们感动不已。

记者在厂房见到了周姨、英姨和芳姨三位工人,她们均已年过五十、工龄超十年,却笑称自己为“三朵金花”。

据了解,万福共有35名一线工人,其中30名工人都是沙湾本地的阿姨。按照规定,工作时间为上午8时到12点,下午2时到6时,但为了赶工,女工们每天都会超出8小时的工作时间。尽管目前人手紧缺,但工厂招工的标准仍不放松。

56岁的英姨2000年进入工厂工作,是经历过“非典”的老员工了。在车间里,英姨每隔两个小时必须进行一次消毒,离开车间回来也必须消毒。

从复工开始,英姨只休息过两天,但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心情,“加班也很值得,大把医疗人员都在一线抗击疫情,我们不过是出点力而已。”

【记者】徐勉 吴扬 实习生顾翠栋

【摄影】吴扬

【剪辑】徐勉

编辑 姚昱旸
校对 李冠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