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生活丨帝国窑火的斑斓余晖——慈禧御用瓷器

中国陶谷
+ 订阅

青花和粉彩是中国瓷器的两个重要品种。青花是釉下钴蓝彩,成熟于元,自明代起盛行至今。粉彩属于釉上彩,出现于清康熙晚期,因其丰富多彩的表现效果,受到人们的青睐,迅速成为重要的瓷器品种。

粉彩在乾隆朝发展成熟,并达到高峰。但盛世过后,大清的制瓷水平总体显出颓势,即便是御窑也不例外。咸丰五年(1855 年),太平军占领景德镇,并烧毁御窑场,陶瓷业受到致命打击。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斥资恢复御窑场。在同光中兴的背景下,便有了中国御窑史的夕阳余晖,这就是以慈禧御用瓷器为代表的晚清官窑瓷器,特别是其中的粉彩瓷,风格浓烈鲜明,独树一帜。

清光绪  淡黄地粉彩海水江崖桃蝠纹花口花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慈禧御用瓷器多用名堂款,如“长春宫制”、“储秀宫制”、“坤宁宫制”、“乐寿堂制”、“体和殿制”、“大雅斋”瓷器等。其中,“体和殿制”款瓷器是光绪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为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50寿辰庆典而专门烧造的祝寿用瓷

清光绪  黄地墨彩折枝花卉纹花盆、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体和殿制”款瓷器目前多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主要是各式花盆和盆奁,另外还有水仙奁、奓斗、灯笼尊、折沿洗、圆盒、大钵缸等。据清宫档案记载:景德镇御窑厂曾为体和殿专门烧制过百只大鱼缸,以及其他器皿约万余件,皆属“体和殿制”款。

清光绪  黄地粉彩花卉纹盖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图样方面来看,“体和殿制”款瓷器基本上是以花卉做装饰,这与慈禧太后喜爱花卉有关系。

当年在宫中为慈禧太后画像的美国画家卡尔在《清宫见闻杂记》中记载:“太后生平,酷爱鲜花。当时许多王公大臣为了讨好,也常以不经见之名花卉异草贡献太后,冀得其欢心。”德龄在《清宫禁二年记》一书中也说:“太后除掉权势货财外,花卉也许就是伊最宝贵的嗜好品了,虽还够不上花痴的资格,然而却迷得很深了。”

清光绪  青花花卉纹花盆、盆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体和殿制”款瓷器的胎釉精细,釉色品种上多为粉彩和青花。其中青花器主要是在器物上绘画松树、芭蕉、芍药、牵牛花、水仙、冬青等植物花卉,也常见有蝙蝠纹、“寿”字纹等。此类器物造型规整,青花色泽鲜艳,发色纯正,纹饰描绘精细,画意吉祥

清光绪  黄地粉彩花卉纹团寿字纹盖盒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粉彩器则是于各种颜色的地上绘画粉彩花卉纹饰,色彩丰富艳丽,一派花团锦簇的繁荣气象。这些粉彩器多见以淡黄釉、藕荷色釉、孔雀绿釉、紫釉作地,其上加饰粉彩海水江崖、桃树、荷莲、牡丹、冬青、梅花、玉兰、缠枝瓜果、蝴蝶、灵芝、龙、团“寿”字等纹样。

清光绪  青花折枝绣球花纹盖盒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体和殿制”款瓷器的款识在形式上基本都是在器物底部署篆体“体和殿制”四字双行款。书写款识的用料多为以矾红彩,个别有青花款和暗刻款。这些款识字体结构都非常严谨,字体工整,风格一致。

清光绪  青花花卉纹水仙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为慈禧太后专门烧制的瓷器独具特色,为中国瓷器在晚清时期的发展写上了浓重的一笔。

来源|观瓷书院

编辑|中国陶谷微信编辑小组 念响新媒体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