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生活丨肤白貌美气质佳!你永远猜不到定窑瓷器有多美……

中国陶谷
+ 订阅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繁荣时期,有八大窑系,五大名窑。其中定窑器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品种。

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的白瓷,且胎釉轻薄,装饰纹样以刻划、印花见长,既实用又美观。而其它四窑,均为青瓷,釉面较厚。同时除个别品种以外,基本以素面居多,很少有刻、印之工。


关于定窑的窑址的所在地,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34年,古陶瓷专家叶麟趾先生经过考察,最终确定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县,而这个地方在宋代属于定州管辖,所以命名为定窑。

定窑遗址

定窑的烧制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唐代时的定窑被称为曲阳窑,那时候的白瓷制造工艺十分粗糙。

到了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质的飞跃。当时烧制的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制瓷工艺比之前更为精细,部分瓷器的白度甚至超越了邢窑的细白瓷器,很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进入宋代后,定窑瓷器的烧制技艺已达到一定高度。北宋早期定窑吸收了南方越窑的浮雕技术,然后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刻花装饰,并因此名闻天下,并成为贡器。

五代  定窑白釉穿带瓜棱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曾写过一首名叫《试院煎茶》的杂言古诗,里边有“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一句。该诗句中的“花瓷”指的就是带有刻花、划花、印花装饰的定窑瓷器。苏轼认为它们精细坚致,可与玉相琢。

宋代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白瓷,定窑瓷器在宋代时期还出现了很多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然后烧制而成的各种颜色的瓷器,比如白定、红定、紫定、黑定、绿定等。

黑定

但到了北宋晚期,定窑瓷器开始受到排挤。在南宋文人叶置所著的《坦斋笔衡》中有这样的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有类似记载:“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这里提到的“芒”是“芒口”的意思,指的是采用覆烧法烧造的瓷器,因口沿无釉,露出胎骨。

北宋定窑白釉刻莲瓣纹罐

因为当时宋徽宗赵佶崇尚道教,而道教崇尚青色,定州白瓷在颜色上便不占优势。同时汝州青瓷内敛、含蓄和宁静,深受徽宗喜爱。正所谓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定州白瓷与最高统治者的审美出现冲突,也导致其“不堪用”的命运。

宋代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后来因为宋代动荡,定窑逐渐被废弃。直到金朝统治北方以后,定窑才慢慢得到恢复。同时,因其釉色白净超过天下白瓷而进入了文人视野,比如金元之际的文人刘祁就在《归潜志》中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之句。

金 定窑白釉印花博古图菊瓣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定窑瓷器最终沉寂,但是明清两代的人们对定窑的评价却普遍很高。比如明代谢肇淛在其《五杂俎》中记载:“柴窑之外,定、汝、官、哥,皆宋器也。”把定窑仅排在柴窑之后,可见当时文人对定窑瓷器的喜爱。

元代  定窑白釉刻划花卉纹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定窑柿红釉描金牡丹纹碗

定窑虽然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亡,但白瓷的质朴和素雅却依旧流传至今。人们通过传世物,仍能感受到它的天然魅力。

来源|古玩元素网

编辑|中国陶谷微信编辑小组 念响新媒体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