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家上市公司“跨界”做口罩,“口罩荒”能缓解吗?

289财经热点
+ 订阅

2月9日,广东上市企业中顺洁柔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之全资子公司中顺洁柔(云浮)纸业有限公司(下称“云浮中顺”)拟开展生产、销售医用口罩业务。

这是近期宣布的又一家跨界来做口罩的广东上市企业。南方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 A股上市公司中,已有汽车、鞋服、纸尿裤等多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生产口罩。其中,广东也已经有中顺洁柔、阳普医疗、柏堡龙等多家上市公司加入口罩生产大军。

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纷纷“跨界”做口罩,能否缓解当前的“口罩荒”?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医用口罩生产主要瓶颈在于医用资质和原材料供应。随着各项政策的“护航”,目前这两大障碍已经有所缓解。不过,口罩生产设备供应不足仍限制不少企业转产。有行业分析师预测,随着新产线的投产,到本月底,口罩生产有望日供2亿只。扣除交运、医疗两大刚需行业,留给其他行业的口罩数量在每天1.6亿只左右,能够满足第二产业80%的就业需求。

随着新产线的投产,月底前口罩有望日供2亿只。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摄

入局

“转行”做口罩,上市公司股价大涨

2月9日,中顺洁柔纸业股份发布的公告显示,云浮中顺为了转产“口罩”行业,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该公司已于近日完成了增加工商变更手续,并将获得相关许可;同时已采购了5条医用外科口罩生产线,生产能力约为35万片/日,设备将陆续运抵云浮基地并在安装调试合格后投入生产。

这家刚刚宣布“跨界”进入口罩行业的上市公司总部位于中山市,是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生活用纸企业。从“生活用纸”到“口罩”的跨界,其转产折射了当前口罩需求缺口大增之下的企业趋势。

记者观察,目前除了从事医疗器械、防护产品的企业加班加点生产或紧急扩产以外,一批原先不生产防护产品的上市公司火线上马相关生产线,开始转产口罩。如2月6日,中国石化官方微博发布“英雄帖”称,中国石化旗下电子商务网站中国石化易派客寻找口罩机。同一天,富士康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集团旗下工业富联近日在集团龙华园区首次导入口罩生产线,并于2月5日顺利实现试产,正在申请产品资质认证中。相关产能预计在2月底可达到日产200万只。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周,已经有比亚迪、富士康、五菱汽车、中石化、佛慈制药等企业,此外水星家纺、华纺股份、报喜鸟、爹地宝贝、三枪内衣、红豆服饰、雅戈尔等上市公司或子公司发布公告临时改线转产口罩、医用防护服等业务。

据天眼查统计调查发现,以工商注册变更信息为标准,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国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其中,经营范围新增医疗器械的企业多达3647家。以广东上市公司为例,揭阳上市公司柏堡龙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相关的业务。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该司表示,目前正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医疗用途物资生产资格,将加强口罩等抗菌防护功能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此外,2月4日,广州阳普医疗公告称,子公司湖南阳普收到由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将具备向医疗机构供应N95级医用外科口罩的资质。受该消息影响,阳普医疗连续三天股价大涨。

小小的一只口罩,已经成为搅动资本市场的热点。2月3日,A股假期后开市第一天,超3000只股跌停,但口罩概念股逆势飘红,其中刚在科创板上市的广州本土上市企业洁特生物盘中两次触及临停,收盘时涨幅达到108.54%。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涉及口罩生产的“口罩概念股”共有34只,其中自2月3日鼠年首个交易日开盘以来,涨幅达20%的股票有27只。

10日下午,广州南站到达大厅,陆续达到的返程旅客戴着口罩走出闸机口。 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通讯员 付来美 摄

现状

行业竞争激烈,疫情产生巨大缺口

一天之内大涨108.54%的洁特生物,其二级市场的表现与鼠年开盘前一天撤回全资子公司广州拜费尔空气净化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拜费尔”)的注销申请有关。这家原计划要被注销的子公司,因具备口罩生产能力,洁特生物撤回其注销申请,并加快有关资质及手续的审批办理,全力推动恢复口罩等防疫产品的正常生产供应。

如今如此抢手,当初为何萌生退意?记者在洁特生物回复科创板第二轮问询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口罩业务盈利状况不佳。根据披露,拜费尔的经营持续亏损。其中,2018年度拜费尔亏损213.34万元,2019年上半年续亏88.85万元。“拜费尔产品的市场前景不理想,且扩大的经营亏损对发行人自身价值也造成一定损失。”洁特生物公开资料显示。

洁特生物的故事是口罩行业的一个缩影。一位口罩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在口罩“走红”之前,口罩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来自天眼查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口罩企业1.66万家,在广东就有929家企业。

受市场竞争影响,口罩行业的盈利并不高。洁特生物在其招股书表示,子公司拜费尔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0.87%、0.57%、0.16%及 0.11%。其招股书还提及,公司库存商品库龄超过一年的存货主要是子公司拜费尔存货口罩产品。与拜费尔经营类似口罩的新三板公司上海兴诺康纶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应呼吸类产品收入出现下滑情形,2018年口罩类销售较2017年下降约25%。这也是为何不少上市公司在“跨界”涉足口罩行业,股价受到爆炒后,也发布警示公告——口罩对公司主营业务影响不大。

企业纷纷加大生产马力,为什么会出现“一罩难求”的问题?国金证券分析师谢长雁表示,近年来我国口罩行业需求较为稳定,整体供需平衡。疫情暴发叠加春节假期,导致口罩生产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疫情导致口罩抢购,因而短期存在较大缺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也表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全国每天产能最高达2000万只,整体上产能并不算低,正常情况下供给是充足的。“但疫情暴发过于突然、口罩上中下游生产商处于半休状态以及中国人口基数大等因素,口罩出现了短期供不应求的现象,即便是企业拿出全部库存,加班加点投入生产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深圳地铁上,乘坐地铁的乘客都自觉戴着口罩。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预测

月底有望日供2亿只

上市公司和企业争相入局,目前各家公司的转产情况是否顺利呢?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介绍,医用口罩的生产涉及原材料、设备、厂房、资金、人力、准入许可、生产周期七大要素。记者调查发现,医用口罩生产技术壁垒不高,其主要瓶颈在于医用资质和原材料供应。以洁特生物为例,其表示在疫情期间,拜费尔的口罩业务产能受材料供应的限制影响较大。不过,张瑜表示,目前上述两大瓶颈已经有所缓解。如医用口罩的生产,需要具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特殊时期,准入许可相对容易解决。原材料问题上,国内聚丙烯供应相对充足,核心原材料可以供应每日6.5亿个口罩的生产。

据了解,口罩的自动生产线采用成卷的无纺布,自动切割成口罩的外形,自动叠压后自动焊接耳带,经过消毒等程序包装成品,全过程均为全自动化,每秒钟能生产一到两个。华西证券研报表示,“设备到位、原材料准时供应和人员到位是决定目前产能恢复率的重要因素。

张瑜认为,短期内影响口罩产能的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是生产周期,口罩灭菌后7—10天的静置解析期是硬性约束;第二是设备,由于制作口罩的设备紧缺,短期无法快速供应;第三是厂房环境,生产口罩的净化需要在10万级净化车间完成,净化级别比纸尿裤的生产还高。

张瑜所说情况,我们可以在上市公司的公告中找到迹象。如拥有大量原材料的中石化广发“英雄帖”寻找口罩机。新纶科技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也认为,短时间内最大难度是口罩生产线设备:“首先,买不到设备,订货需要几个月;其次,原材料供应链,不同型号口罩生产工艺不同、原材料也不同,疫情期间完成一系列工作,有很大难度。另外,根据国家发改委相关决定,将现有口罩生产设备优先调配给已从事口罩生产企业,相关企业应具有医用口罩生产资质,而非转型生产口罩的企业。”

随着大量公司的入局,多久能释放出产量来?能否缓解当前口罩供应的不足?据张瑜预测,至月底,随着新产线的投产,有望日供2亿只口罩。扣除交运、医疗两大刚需行业,留给其他行业的口罩数量可能在每天1.6亿只左右,能够满足第二产业80%的就业需求,工业生产与建筑业基本恢复正常。

【记者】黎华联

【统筹】陈颖


编辑 陈梅玉
校对 牟元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